为学生开辟写作乐园(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李兰

作文是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语文能力等多元素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这就要求被喻为“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有知识、方法、示例的分析指导,更应从学生年龄、经历、兴趣、爱好的特点出发,调动学生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之更加主动活泼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正是忽略了这一点,片面强调作文教学目标的工具价值,为中考、高考升学作准备,因此无视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特点,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于是学生总是在老师的压迫下进行许多的作文训练,而这些所谓的训练其实就是读例文、背例文(许多学生拥有大量的作文书,如《作文金钥匙》、《全国优秀作文选》等等),有的学生下功夫背诵作文书上的开头和结尾,再熟记一些事件完整的片段,写作时就根据题目拼凑、组装,最后形成一篇篇“八股文”。这就是导致许多中学生谈作文色变,只要一提写作文,就会怨声载道,摇头叹气。所以,文章写出来了,不是空洞无物,言非心声,就是材料的堆砌;要么干巴味,情非真感,有的只是无病呻吟。要摆脱这种写作困境,就应大胆去探索一套切合当代中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辟一片写作乐园。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代中学生作文所体现的一些“软肋”:

1、活动贫乏。

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家庭、学校之间,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许多学校尤其是小学的课程安排,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考试的科目外,其它的科目如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等都已取消,也没有了春游、秋游等郊游活动。而在城市长大的学生远离大自然,他们已经没有看星星、捉蝴蝶的快乐,也没有自制木枪、自制风筝来玩的欣悦了。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对生活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更没有“留意身边的一切”的细致观察。生活内容的单调、活动的贫乏使他们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导致作文源泉的枯竭。

2、缺少真切的感动。

当代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人为他们构筑的爱巢中,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很少有对生活的忧愁烦恼,更少艰苦挫折的磨练,周围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很平常的。尤其是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对生活中鲜活的人事都是漠不关心、充耳不闻,尽管是对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甚至是对亲人朋友都是熟视无睹,感情不专一,精力不投入。因此,他们很难真切感受他人的心境和苦乐,不会体验生活,缺乏对生活真切的感触。

3、缺少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那么重,除了教科书,没有时间精力再去看别的书了;偶尔翻一翻小说、杂志,就被视为洪水猛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于是共同监督不准自己的学生、子女读课外书。

我们通过分析目前影响中学生写作的因素,从中学生作文的这些“软肋”出发,去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疏通一条新的写作渠道,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开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本文认为作文教学必须突破现有的模式,从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乐于写作。

一、写作前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写作前组织学生拟题来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拟题的过程也是选材、立意、构思的过程。教师出题,学生作文,学生总有被动的一面(尽管命题作文也是必要的),学生参与拟题,从自身的生活积累出发,就能由被动变主动。有一位老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写周围的事。她在阐明了题目要求后,让学生先拟题,再交流。学生拟出了不少新鲜活泼的好题目。如《真情》《雨中》《王大妈家的喜事》《停电以后》《xx变了》《急诊室内》《来自xx的信》《xx之春》《出黑板报》《流动红旗》《邻里情深》……这些文题,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拓展了彼此的写作思路,结果出现了一批好作文,有的已推荐发表。试想,如仅以《记发生在周围的一件事》为题会有这样的收效吗?[1]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作文活动是学生灵魂深处激情的自然喷发。言语之根生长于心灵的沃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因此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如今的中学生普遍缺乏真切的感动,周围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很平常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着重在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让这火花激活已有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使其各显各的思想,各就各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走出自我,走向感动,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

1、命题激发法

一个好的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命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老师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命题命在他们心坎上,命的题是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如《一切为了考试》《网络时代的随想》等等。[3]

2、热门话题激发法

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场球赛,一个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身边时事,并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以触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情感。[4]例如本届雅典奥运会期间,学生对此非常关注,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一事件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布置作文,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要一吐为快,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典型材料激发法

一位教师在辅导反映家庭教育题材的作文时,引用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打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他没有钱,父亲说:“钱我可以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5]

中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独立、渴望重塑自我的阶段,对不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成功者的事例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从少年里根和他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和所受教育的不足和差异。这样,他们就会兴味盎然地把自己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所领悟的东西诉于笔端。

二、写作中

(一)引导学生“找米下锅”,积累写作的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习作中最感头痛的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每每下笔都是搜肠刮肚。这种“无米”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当代中学生生活内容过于单调导致的。因此,作为老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开辟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找米下锅”。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

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自然。公路迂回曲折,山间羊肠小道,江河奔流不息,湖泊碧波荡漾,河边鸭儿戏水,花丛蝴蝶恋蕊,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暑气逼人,秋天红叶似火,冬天银装素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捕捉大量的作文素材,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观察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微妙变化;可以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和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样,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也为学生积累了活生生的素材,写起作文来也就文思泉涌了。[6]

2、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

如今我们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学生被困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因此,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扩大信息接受量。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在各种媒体流动,所以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看《读者》、《中学生博览》等报刊杂志,听广播节目,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7]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时事讨论,让学生关注国家和身边的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拥有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写起文章来,内容也会更充实。

同时,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组织同学投入社会实践,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一个良策。比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到工厂参观考察。学生在这些生活实践中,会用聪颖的睿眼去透视生活光圈中最为欣喜的或深恶痛绝的;最富情致的或令人伤感的;最有社会意义的或违背情理倒人胃口的典型材料。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充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出有内容、有个性的文章来。

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学生,他们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到自然界或社会摄取直接的知识、经验,而且繁重的学业也不允许他们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角,他们更多的还是从书中获取间接知识经验,阅读是他们积累素材的一大途径。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的源泉,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例如要进行“说‘忍’”为题的作文训练,那么就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阅读并收集有关“忍”的故事。这样,有了任务的驱使,学生就会投入广泛的阅读中,搜集到大量关于“忍”的素材。通过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无形中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增加写作的趣味性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某种情境,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有学习的智力背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方法具有趣味性,很适合当代中学生的口味,能使学生“乐学”。因此,作为老师,就应尽可能去创设一些作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把观察体验的结果写出来。

1、进入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角色,真切体会到某一种感受,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有位语文教师上课向来十分准时,可是今天却没有按时来,学生不安起来。教室后面坐着从外地专程赶来听课的教师也不安起来,交头接耳地讨论着。3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有来,学生们议论着,猜测着,课代表冲出了教室……正在这时,老师突然出现在讲台前,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题目《当老师迟到的时候》,转过身来,笑容可掬地说:“刚才大家都经历了‘老师迟到的时候’,这堂作文课就写下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吧!”学生作文兴致盎然,运笔沙沙。这堂作文课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显得轻松而自然。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事物的感受,诱发情感体验,为文也就不会犯难了。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认识规律出发的。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尝到了苦涩的滋味》时,先布置学生每人带来一个青橘。老师提问:“你最想做什么?”学生笑答:“想吃!”“好了,‘给大家五分钟的吃橘的时间。”待学生吃毕,老师又问:“吃橘是什么.感觉?”学生答:“酸、甜、苦、涩、乐、爽、美。”至此,一篇由橘的苦涩引发至生活苦涩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8]

3、运用音乐设置情境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听觉的艺术,它是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美感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一特点,采用反复播放某一乐曲的形式,使每一个音符幻化成聆听者心中流淌的歌。有位老师作了这样的尝试:他在进行以“秋”为题的作文时,反复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欣赏这一展现秋日风光的乐曲,体会“飒飒秋风”与“籁籁落叶”的情景,去感知秋景、秋情、秋思、秋事。结果学生的作文把秋景给写活了,出现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优美句子,如“高粱喝酒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地唱着;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咯咯咯地笑着”。[9]音乐让学生感悟了大自然的声音和语言,描绘出来的秋景图就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气了。

(三)开拓学生创造思维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然而从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思路单一,思维僵化、模式化是很普遍的毛病。在他们笔下,妈妈就一定善良、慈爱;老师就一定严肃认真。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得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0]

1、培养逆向思维

培养逆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不受定势的影响,改变惯用的思维方向,从一个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写出有个性特征的文章。因此,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2、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的特点就是从一个中心点出发,向外扩散,即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作射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运用发散思维构思立意,目的在于摆脱习惯性思考,避免思路僵化、阻滞和狭窄,以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巧。如果在作文时,能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问题,避开别人易于思考的角度,就会写出新颖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联想、想象可以提高语言表现力,使作文的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多种多样。从诸多优秀作家的名篇佳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语言的魅力往往得益于他们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而其中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无不凭借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完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色彩之中给人更生动的美感;“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虚幻之中给桂林山水以更美妙的情致。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应是不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不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语言去驾御思想,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语言的内涵。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才能不仅有自然平实的淳朴,更有生动鲜活的灵性。学生正处于富于幻想、憧憬的年华,作文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11]

(四)在写作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爆发创造力,是写作教学的真谛。写作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找到建立个性的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

1、鼓励个性化文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文体有很多的限制,往往是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同一种文体的要求,原来个性差异很强的学生,由于不能自由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文体,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这是一种扼杀个性的做法,为张扬个性,我们应注重个性化文体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也第一次将“写作过程”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环节”,淡化了文体写作教学。

所谓个性化文体是指因个性发展的需要,对某一种文体表现出特别的写作热情,从而形成个人的文体定位倾向。文体和情感、个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喜爱散文的学生与喜爱议论文的学生比较,前者更加注重感性的投入,而后者更加注重理性的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文体能力是遵从主体原则的。它从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差异,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文体样式去发表见解、抒发感情、驰骋想象。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个性,让学生寻找到张扬个性的文体形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有独立见解、有前瞻意识的学生适合写议论文;目光机敏、思想活跃、幽默诙谐、形象意识强的学生适合写杂文;情感丰富、描写能力强的学生适合写写景散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文体。

文体的限制一放松,学生一旦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文体写作,必定写得很出色。1999年和2000年高考作文,具体写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取消了文体几表达上的任何限制,使考生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得以充分地拓展。高考作文佳作迭出,文体及表达方式可谓是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解放了文体,学生的独特个性在构思创意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鼓励表现个性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

例如有位教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雪》,全班大多数学生都立意赞美雪;赞美雪的洁白无暇,赞美雪的大公无私。有一位学生却不同凡响,立意贬斥雪: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酷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的顽强意志。对于学生经过了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教师要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

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奖的一篇佳作《孩子》就充分体现了真情流露,充满着个性的思想、个性的语言。作品以委婉的笔触,将一个父母离异的“单身女孩”刻画得入木三分。作家陈丹燕这样评价说:“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就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 [12]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孩子》的个性化:

“爸妈常来,救济灾民似的送钱送物,看我的眼神总是很内疚的样子——我想,他们是想向我证明抑或是补偿些什么可是,证明什么呢?比如说他们爱我?可这我早就知道啊!如果他们不爱我,他们就不会有我,我也就不会有老屋,也就不会有我住在老屋里过着这种舒适的寄生生活。至于补偿,我发誓:出落成今天这副精灵古怪的德性,真的不是由于他们的离婚造成的,我天生如此。以在十五岁那年,当我发现他们的关系已令我不自由的时候就决定给他们自由。所以我会平静地对他们说:‘你们分手吧’然后缓缓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很懂事的样子。” [13]

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传统的作文教学的篱栅一旦打开,学生的个性、才华、心性就会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懂得个性是文章的灵魂,用我的自由之笔,要写我的自得之见。

三、写作后

(一)因材施教,宽容鼓励

对有自卑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宽容、鼓励的原则来评价他们的习作。因材施教,采取“低起点、分层次、高要求,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可拔苗助长。要切合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写作水平,提出较低的起点,但必须兑现,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要善于发现、表扬和鼓励。对于他们目前比较幼稚的认识,教师不要泼冷水,横加指责,而是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点拨,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在实现初步目标后,提高层次,再制定下一轮努力目标,循序渐进,实现高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作文的信心,消除自卑、畏惧心理,破除慵懒、怠惰积习。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这种成功的心理成为“优势积累”,增强自信心。 

(二)寻找“闪光点”,利用赏识效应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批改和讲评这一有利契机,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这要求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对作文中的优点表示赞赏。即使是对于部分写作能力偏低学生的作文也要尽量寻找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用得好,充分利用赏识效应。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14]这种“渴望”不论是尖子生还是差生都需要,满足了这种“渴望”,学生尝到了劳动成果被人肯定的成功喜悦便会增强写作文的信心,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组织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在思想、情感各个方面与学生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兴趣的各种积极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作文课堂真正成为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深受学生喜爱、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写作乐园。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