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语文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语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的内部展开逻辑是“多项互动,动态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习材料出发,对与之相关的思想、生活或社会实际等问题进行探究,在对学习材料初步的认识和启示之外,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启示。我认为语文的每一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这正是语文课的精彩之处。那么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并运用教学机智,抓住契机,促进生成,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呢?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撷取生活的金矿,促进生成。《中学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也曾有过关于 “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强调: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教学中,我也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才能生动精彩;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积撷取生动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在准备《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公开课时,备课时预设了一个情境式的导入,但当我亲历了一个情境之后,我毅然决定放弃最初的预设,促成新的生成。记得那天备课备累了,我去一个小餐馆吃饭。这时餐馆里进来四五个年轻人,从他们的穿着来看,是在外打工的民工。没等他们坐定,老板娘就热情的替他们点菜,两碗西红柿鸡蛋汤, 10个馒头。四五个年轻人面带微笑,点头表示谢意。一会功夫,饭菜就上来了,他们头碰头地吃起来,老板娘充满温情地看着他们,就像是在欣赏着自己孩子的吃相。我被这一温情画面感动了,几天来备课时的冥思苦想,远不如这个来自真实生活的画面,它鲜活,生动,感人,又切题。于是回到家,我立马修改了原先的预设。上课时我就采用了这个情境导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很快融入到课文的阅读之中,效果颇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往往能把学生引入到更深更透的阅读境界中,会时时有新发现,新惊喜。

第二,生生激发,促进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一定要高度一致,教师要允许一个问题多个答案,一件事情的发展有多种结果,允许学生在理解和评价课文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堂真正成为平等对话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提高其个性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搭建对话平台,使生生对话,不只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形式对话,而是一种心灵对话,思想碰撞。心灵、思想的对话,就会在学生中产生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定会自觉汲取他人的智慧,谁也不甘心只做听众,定会激发出独到的见解,定会有惊人的课堂生成效果,一定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例如:我在让学生探讨《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形象时,我就搭建了很好的生生对话平台,学生的认识分析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设,整个一堂课我就处在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惊喜之中。例如:当时有个女生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点:当祥林嫂被她的婆婆从四叔家抢回时,鲁迅这样写四婶:啊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学生分析道:鲁迅这样写精妙极了!这几句话的描写,看得出四婶关注的是米,是在自己饿的时候想起了米,他担心的不是祥林嫂,可看出四婶自私的一面。我及时给予了肯定:鲁迅写得妙,你找得巧,分析得好!

第三,师生激发,促进生成。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同样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民主、真诚的交流,是师生间心灵的交融,教师要努力做到“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 这需要教师要有先进的理念与宽广的胸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同时,师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相激发,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解读王熙凤时,学生就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他们的分析认识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设。受他们激发,我也有新的生成。我发现曹雪芹在写王熙凤时,突出运用了“这”这个字,如文中这样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这熙风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我分析道:“这”字值得咀嚼,从 这个“这”字能读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爱而嘲,作者对王熙凤不是冷嘲而是热讽。学生纷纷点头,赞同了我的观点。

当然,教师不应盲目追求“生成”,追求“奇异”,而忽略教育的“价值引导”。不能为了体现生成而进行过度的发挥,而应该在进行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教学进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动起来,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这样,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让语文课在预设中成功,在生成中精彩。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