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革命(语文版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论阿Q革命

                                        邵加林 电话: 13084007087

阿Q是鲁迅着意塑造的艺术典型。提起阿Q,就不得不谈到阿Q“革命”。因为在当时有阿Q这样的人物,就会产生阿Q式的革命。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要论述阿Q“革命”我们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  当时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到一九二二年二月,这篇小说主要展现清末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的面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农村的主要是赵太爷式的封建地主,以及地主阶级的新变种——出身于这个阶级而进了洋学堂,又出国留了“洋”的假洋鬼子。他们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而广大农民却过着贫苦而屈辱的生活,辛亥革命是发生了,它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换汤不换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未庄的假洋鬼子摇身一变,变成了革命党,赵秀才花了四块钱也带上了“柿油党”的银牌子混进了革命队伍,继续横行霸道,农民仍然受剥削,受欺压。

二、  阿Q “革命”产生的原因

    阿Q 也是受剥削、受欺压的一员,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产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精神毒害,包括阿Q在内的中国农民作为小私有者,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分散、孤立、闭塞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不能较快地觉悟和正确认识世界。同时,由于长期遭受黑暗势力的重压,他们当中许多人用自我欺骗、自我麻醉作为精神上的逃避者,再加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就正是由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严重阻碍了他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现实,妨碍了他走向真正的反抗道路,于是便产生了阿Q式的“革命”。

三、阿Q“革命”的不同阶段

(一痛恨革命

    其实刚开始阿Q并不是要革命,相反地,他却痛恨革命。主要是因为中世纪的封建残余势力——统治阶级的愈民政策,纲常名教,神权迷信思想等等,像一付沉重的枷锁套在包括阿Q在内的人民群众的身上,束缚着他们的政治思想的发展,在革命风暴到来的时候,严重地阻碍他们理解自己的切身利益,妨碍他们走向团结和斗争,这就使阿Q认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对革命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二)向往革命

    但是,后来当革命到来之时,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却到乡下逃难来了,并且还是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府上的人也站在大门口论革命,当阿Q经过赵府门口时,赵太爷却怯怯地迎着低声叫“老Q”,阿Q料不到当革命到来之时他的名字竟会和“老”字连在一起,这足以见得革命使举人老爷和赵太爷都害怕了,这时阿Q舒服得像六月天喝了雪水,于是阿Q便“神往”革命。要求参加革命,表现出被压迫奴隶最原始的反抗和复仇情绪。从此他便把自己的命运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兴奋的上街大喊:“造反了!造反了!”当未庄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对他看时,殊不知这是一种可怜的眼光,阿Q却从来没见过,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六月的天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他认为革了命便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在土谷祠他的思想迸跳起来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要的是“元宝、洋钱、洋纱衫”要的是“女人”,而不是要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本质上还是一种农民革命的思想。阿Q之所以要革命,他主要还有一种对“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报复心理。当他幻想“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抡,走过土谷祠,叫到:‘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从这也可以看出阿Q要求在未庄实现个人独裁,反映了小生产者对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的崇拜,这也是长期的封建制度对贫苦农民残酷的迫害、摧残的结果。虽然阿Q向往革命,主张革命,然而阿Q始终没有真正理解革命,他还受“反清复明”论的某些影响,阿Q思想里时时闪出“白盔白甲的碎片”。并且阿Q还找不到革命的方向,摸不到途径,而且被自身的狭隘性、报复性所驱使,按照自己的好恶,情绪的变化,盲目地“革他妈的命”。

(三)再次痛恨革命

由于阿Q认不清革命的方向,想革命,却去投靠“假洋鬼子”,结果,空欢喜一场,“假洋鬼子”不准革命,还被假洋鬼子之类的投机分子将他赶出了革命的“门”当“白盔白甲的人”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时,他认为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让他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生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地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嚓!嚓!’”于是他就痛恨起革命来,要告革命党。结果却遭到了反革命的诬陷暗算,当了他们的“替罪羊”, 成了他们的“刀下鬼”。从这可以看出阿Q革命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报复而进行的“革命”。

从阿Q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及他的悲惨的结局可以看出,小生产者群众有很强的革命性,又有自身的弱点,他们容易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侵蚀、传染,他们那狭隘自私的意识还能将革命扭曲,变形。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妨碍他们认清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即使是投身于革命,倘若没有先进阶级的教育和引导,也很难将革命进行到底。

四、鲁迅写阿Q“革命”的原因

    鲁迅写阿Q“革命”展现了在当时深度受剥削和压迫的落后的农民饿灵魂了也能爆发出革命的火花,说明了农民还是有革命的要求的。但鲁迅写阿Q“革命”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阿Q“神往”革命,又被窃取了革命的权力的反革命势力杀害的艺术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脱离农民,不要农民。革命前,农民没有革命的舆论,农民根本不知道民主革命是怎么回事,革命中不发动农民,阿Q要参加而不能。经过革命,农民的任何实际问题都没有解决,仍然受着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没有参加革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本没有完成。毛主席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6页)

    鲁迅通过阿Q革命,还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不敢触动旧的经济基础,也不敢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可以说根本不敢触动封建势力。虽然经过了革命,政权却仍然掌握在封建军阀、官僚手里,就像作品中所写的那样:“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政权仍然落后旧势力和机家手里,同时说明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不配也不可能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从而对辛亥革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艺术的总结。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