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力之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陈伟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下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因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装置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真正持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成里当务之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谈一些想法。

一 充分发挥个性

1发挥教师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必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是一 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力。有了它,教学才充满生机,才富有魅力。语文教学的个性,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特色,是语文教师人格的外化。发挥教师的个性,就“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力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教师的个性体现为对教材的大胆质疑。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祝福》,笔者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提出:为什么非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祥林嫂“反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从人性方面去考察,那不是本能的“挣扎”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每一篇文章中,总有许多。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摆脱审美的框框,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力。并且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取创造力。

2发展学生个性。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还是缺乏创造性(表现为内心世界的空虚、常识的贫乏、智慧上的平庸)都会被视为缺乏个性。因此,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性;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准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存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西那带语文阅读,应该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放出眼光”来接受多元文化。因为人是否有个性,文章是否有个性,总是以接受文化的多少为前提。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的研究也越深,就越有肯通过随机的碰撞出现“优化组合”,并能激起创新的灵感。丰富而浓厚的文化内容能为写作的多种模式、多层次的思维提供材料与动力,从而推动创新。在封闭的文化“铁屋子”里生活习惯了的人,其个性必然是封闭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打破封闭的文化“铁屋子”,让学生呼吸多种新鲜的空气,拓展文化大视野,使学生的个性具有较强的鲜活性和包容性。

二设置问题情景

这里说的问题情景,是指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和书本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讲究提问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设疑,要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愿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提问需讲究艺术。

1教师的提问需标新立异。

也就是要求提问新颖、生动、有趣味。任何陈旧的、刻板的、乏味的文体难以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反而会阻塞学生的思维,就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假如学校公开招聘一位景泰蓝工厂的厂长,你将如何设计一份可行性报告递交给校长呢?(2)为促销产品,你又如何为产品作广告呢?(根据景泰蓝的特点,学生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这样就摆脱了传统教学说明文的那种沉闷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提问应顾及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造,离不开求异思维。“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教师应多方设疑,学生应大胆质疑。教师提问时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篇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能使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方面去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教师的提问重在启发。

“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十分之一包含着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五分之四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记忆。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有启迪学生的思维,而是限于死记硬背。再以提问的方式来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很明显,学生只是在被动地作出反映,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教师的提问没有启发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的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创造性、发散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说明启发的过程是从“存疑”到“释疑”,并在此基础上“生疑”的过程。

“启发”,即为心智的开启、思想的发散、潜能的挖掘。启发教学则要表现为学生内心的敞亮,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启发教学应提倡课堂教学的结尾不是“句号”而是能供学生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要叫学生明白:一堂课,不是“只要掌握所讲的内容”就行了;而应该是“讲课的内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一个开始,其中真味,还需自己去体悟、品评。”只有这样对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尝试,才能提高语文素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