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总结 手机版 | ||||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 制作:胡英杰 审定: 高二语文组 2009-12-1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 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 唐昧(mò)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 (8)、 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 其文约(简约) (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12)、治乱之条贯( 条理,规律 ) (三)、词类活用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 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 文言句式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 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4)、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6)、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五)、 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三、文本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