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总结 手机版 | ||||
《屈原列传》导学案(二) 制作:胡英杰 审定: 高二语文组 2009-12-13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4--9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学习过程】 诵读理解: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 屈平既绌(“绌”通“黜”) (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6)、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 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 惠王患之(担心、畏惧) (2)、齐与楚从亲(合纵) (3)、楚诚能绝齐(如果)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 (6)、臣请往如楚(往、到) (7)、奈何绝秦欢(断绝) (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无愚智(无论) (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12)、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 (1)、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 (3)、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 在外面) (4)、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 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 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 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 文言句式 (1)、 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2)、 遂绝齐(省略句) (3)、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 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2、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动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 ,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表反问 竟为秦所灭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 弹奏 我为赵将 表判断 为刎颈之交 成为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