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命年的回想》中活力课堂的探索——指导得法事半功倍(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最近,听了黄雪娟老师的《本命年的回想》,在这节阅读课里,她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近年来感触最深的一节语文阅读课。

教学实录片段:

 品一品,过年的这些习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过春节时,老百姓从预热——增温——发烧的红火的准备过程。

幻灯显示品析句子的方法和示例

赏析句子的角度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反问、对偶、设问等。

2.语体色彩:口语、方言、书面语、文言等。

3.感情色彩:贬义词(褒词贬用)褒义词(贬词褒用)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5.词性: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偶)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寄托了父老乡亲的虔诚愿望,语言整齐简练,容易记忆。

几分钟以后,学生发言。

生1: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生2:“买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这里生动地写出了过年时的热闹。

生3:“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里采用了俗语,写出了人们对平安的追求。

生4:“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起灶膛里,土坑烫得能烙饼。”

这里采用了叠词的形式,通俗的口语形象地写出了火多,火旺,家家户户的热闹、气氛的热烈。

生5: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红绒花”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态和北方民族特有的民间风景。

生6:“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文章的风趣。

师:还有“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总之,每一幅回忆都很传神。

[听后评点]:

如今的语文课堂已从原先的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再读一读的层面,走向观赏者的角度来学习语文,来品一品,评一评,赏一赏。从而使学生不仅得到理性的感知、表层的印记,而且能在品、评、赏的过程中,品出文字的形象,品出情意,品出美感,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才会感到有滋有味,而且回味无穷,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片段教学中,教师着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如赏析句子的角度应从如下五个方面:1、修辞手法  2、语体色彩   3、感情色彩  4、表达方式  5、词性

当然,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面对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凸现,心态的开放,教师及时地组织与引导十分关键。可惜的是,本片段教学中,未曾见到教师对学生疏忽遗漏了的文字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面对学生品味鉴赏不到位的句子也未曾加以增删。

如生1的发言,这一句话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该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赏析呢?学生没有答案,而教师也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机会遗漏了。表面上看,学生是进行了个性化的阅读,其实则忽略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时的点拨作用,虽然避免了教师的繁琐分析,却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学生获得的也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感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好比文本是一个美丽的花瓶,教师没将花瓶打碎展示给学生,却让学生自己把花瓶打碎去欣赏。

阅读的目的是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正如佛家参禅悟道,讲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文本的冷暖是一回事,读者的冷暖是另一回事,二者是有差距的,如果文本是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而学生吃到嘴里的却是索然无味的凉拌青菜,那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是不适宜的。

但是,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阅读指导又是十分必要的。关键是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要到位,其次是阅读欣赏要有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