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理而构筑,水到则渠成--浅谈散文教学的几点做法(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刘海涛 随着高考作文导向的变化,传统的古人式作文已经遭到批判,真情实感作文得到语文界的一致倡导,散文和记叙文就受到青睐,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习惯了议论式作文教学的老师们如何去适应散文教学和记叙文教学呢? 笔者就从散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下个人的浅见吧,希望能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 窃以为,要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必须先了解教学主体——学生的作文状况。学生写作文,首先是没有内容可写,然后是拿到了合适的内容又不知道按照一个什么模式来写,接下来是不知道如何来经营好语言,最后是不知道把形式和内容结合,并且寄予一定的内涵。 这些问题我想应该能概括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了吧。 首先,充实素材。 没有内容可写,这个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与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有关。学生在学校范围之内,接触社会少,为了学习和高考,接触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的机会也不太多,所以他们的素材比较少,加上在学习投入太多,即便接触社会,其观察能力也比较有限,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素材就相当有限。 解决作文素材的问题,我以为可以分两步走。一个是直接搜集,一个是间接搜集。 直接搜集,就是让学生定期梳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生活中感触比较多的事情做一个简要记录,可以是关键词式的,也可以是日记式的,但忌讳流水账,一定要把有感悟的东西写出来,写出令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把这些事情或感情储备起来,这就是以后写散文的素材。 间接搜集,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书本上、资料上来。生活中,指导学生在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中,把别人的经历、感悟、想法对自己有所触动的,留心然后记录下来。学生自己的人生不够丰富,但是他们同学的经历、老师的人生阅历、父母的见识,乃至陌生人的一些谈论,都有可能有一些有人文价值的东西,这些经过提炼、加工,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散文素材。报纸上比较吸引人的文章、事件,甚至比较吸引人的标题,然后分析背后的一些感情、人文性,然后可以沉淀一些作文素材。网络上、书本中也一样,搜集一些事情,类似《智慧背囊》那样的小故事,然后写上一些关键词,作为一定的储备。课本上,学过一些史传类的散文,那些人物、历史事件,让学生从中摘取一些片断或者事情,还有一些表现情感的经典描写片断也可。 这些素材都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下来,然后根据主题和作文题目来分类整理,可以是按照主题来分类,可以按照叙事、说理、情感来分类,然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人文内涵,找出有意义、有情感、有内涵的内容储存起来。指导学生搜集一定量的素材后,定期找一些作文题来让学生进行写提纲训练,训练学生合理运用搜集作文素材的能力。 第二,构建模式。 如果没有一定模式的话,学生拿到作文素材也是堆积、拼凑乃至重复,不能有效拓展或者升华、深化。 好的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找一些散文模式印发给学生:或者在作文训练之后一次给一种模式,或者一次性把散文模式都给学生,然后一次作文训练模仿一种。 个人以为,散文模式可以借鉴一定的议论文模式,也可以从一些高考作文中选一些。最好选一些作家的文,比如余秋雨、毕淑敏、鲍鹏山的一些经典的可以让学生借鉴的散文,当然还可以选一些虽然作者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结构形式很优秀的散文。其实,做过的试卷中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散文就很不错,在读完文章、做完题目后,再把它们拿来作为作文范本来示范,就更好的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经过摸索、总结,我找到了几篇学生容易学容易操作的散文模式,比如余秋雨先生的《坦然看生活》属于并列叙述式,金开诚先生的《通说“干净”》属于同义拓展式,云南作家陈洪金的《断崖》属于形象描绘式,高考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属于优美抒情式,余光中的《猛虎和蔷薇》属于辩证阐释式,李笙清的《故乡的芦花》属于诗情画意式,当然还有真情实感式的可以找到一些。这些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有效组合起来。 第三,丰富内涵。 如果说描写是散文的形,那么内涵则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描写和内涵很好结合起来,才能够写出形神兼备的好散文。 无论是记叙性的散文,还是抒情性的散文,还是哲理性的散文,都需要描写,没有描写的文章那就是继续文了,无论是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还是对环境的描摹,还是对气氛的营造,都需要描写。散文是否像散文,外形必须要有描写。这个是散文和继续文一个很大的区别。 在散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描写。普及描写的知识,写景的知识、写人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实际作文中操作,反复提点,反复强调,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才有点散文的模样。可以说散文的描写,就如同议论文的叙述一样,是个基本功,这是个决定问题外形的基本。 这个以后,就是内涵了。有的学生学会了描写后,就渐渐忘记了描写的目的了。用八个字概括散文的写作就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见闻是需要描绘、叙述的,而描绘了见闻是为思考、感悟服务的,这一点,散文写作的初学者是不容易记住和掌握的。散文写作,就是以叙述、描写为载体,把自己的魂魄、灵魂寄予在其中的。比如在陈洪金的《断崖》里面就把散文的这个特点体现的很明显。首先对断崖展开直观描摹,然后运用托物言志、拟人的手法渐渐把人的一些特点加入进来,最后把人的一些品格“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加入进来,这个就完成了作者的目的,通过断崖这种物象来表现作者的一种人生的见解,寓深刻于形象。这样的内涵是初学者所不具备的,初学者往往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叙事而叙事,不能把这些内涵和描写、叙事结合起来,或者写文章的目的仅仅只是扣题,而没有寄寓一定的内涵。 在作文中一般要寄寓什么样的内涵,这个要给学生做一定的归纳,当然简单的就是真善美,细一点就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再细一点就是诸如奋斗、拼搏、勤奋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困境不屈服、勇于进取的精神,有理想、有追求的目标,奉献、团结、互助的人文关怀,同情弱者、不畏强权的英雄情结,淡定从容、沉着镇定的人生气度,忍耐、坚持、曲折不挠的韧劲…… 有了内涵之后就启发学生把这些内涵在叙述描写中添加,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寓内涵于描绘,可以物象引导……总之交给学生方法,反复引导,反复训练。 第四,美化语言。 学生作文的语言绝大多数是寒碜的,是因为他们没有美化语言的追求或者缺乏美化语言的方法。 缺乏追求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学生觉得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自己不能达到的一种高度,所以就不去追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最好从班上挑选几个语文成绩中等,作文语言一般但有潜质的学生,叫他们上作文和课好好体会、认真思考,然后努力在作文写作尝试老师的主张,等到他们有进步之后,再现身说法,鼓舞全班同学的士气。 另外一个,有学生有信心了之后,就要给他们一些基本的方法。有文采的语言,主要从描写入手,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形、声、色、味,注意描写从远近高低等不同层次角度来进行,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法,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对比、正面或者侧面渲染烘托,其实最好的描写是从诗歌中汲取养料,做过那么多写景抒情的诗歌,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把类似情景的诗歌做一番扩充、修改,合理地搬到作文中来,还可以把典型课文的经典段落的写法借鉴到作文中来。比如孙犁的《荷花淀》 沈从文的《边城》史铁生《我与低坛》的前一半都是写景散文的典型作品,陈洪金的《断崖》、 李笙清的《故乡的芦花》也是很典型的语言优美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就是要抓住人物独特的性格,结合他的身份、年龄、职业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里来展现,学生通常喜欢用语言描写,但是语言由于学生缺乏社会观察和细腻体会,很多都带有学生腔调,而没有人物的特点,人物语言一定要简洁,可学习、借鉴戏剧,最好有潜台词或者言外之意(话里有话)。语言描写要求简洁、有力。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其实很能有效表现一个人物特点,这个要耐心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多次片断描写来提高能力。还有细节描写,这个写法史铁生《我与地坛》对母亲的刻画就很经典。通过大量来自生活的细节,来分角度展示人物的特点,并且和一定环境描写结合,效果会更好。 还有一个就是场面描写,这个和环境描写有点像,但它更独立,更能体现社会性。可以是对景物的氛围性的营造,可以是对周围人文性的刻画,可正面描摹,可侧面烘托,可主次结合,可点面相融。场面描写,在《荷花淀》《兵车行》《故乡的芦花》中都有经典的片断。 优美语言少不了修辞手法的表现,学生通常只会比喻,但是通感、拟人、对比、排比也能够在作文中,如果根据作文的风格,适当插入一些或者幽默、或者讽刺、或者深沉的意味会更好。修辞所用的修辞借鉴对象(如比喻中的喻体、衬托中的衬托物)最好来自本文中的一些人、景、物,这样就有融为一体的整体效果,如东西的《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为了表现在农村的母亲为我操劳而苍老的效果,作者用了一系列喻体:“她的头发白地想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公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既有乡村意味,又能展现母亲生活的场景。还有韩静霆的《周庄烟雨中》为了表现周庄经历了沧桑但是面对沧桑不动声色,用了几个来自江南的意象:“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了就白了,菜花还是黄就黄了,船还是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这些周庄平常的物体在作者的议论之后来一个集体展现,就不纯粹是平常的物象了,就有了作者的寄托,展示经历沧桑但不以沧桑为意的“不动声色”“平静”“泰然”效果特别好。 总之,文无定法,但有法可依,按照一定得原理、方法来构建结构模式、储备素材,经过一定得积累,语言、内涵得到丰富,渐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质变,会有一个比较好得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