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总论与教学目的需要修改(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2002年问世以来,有效地指导了中学语文教学,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进行审视,你会发现它的有些内容已经跟不上形势;随着认识的提高,深入进行研究,你就会觉得它的许多内容确实存在着问题。因此,为了充分适应新的形势,高度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它的弊端,认真修改它的不足。 就总论而言,主要有以下六点不足: 一是阐释不到位。对语文本身,没有进行任何阐释。毫无疑问,这是阐释的不到位。因为既然是语文教学大纲,那首先应该阐释什么是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呢?依愚之见,语文是语与文的统一体。它既可以指口语与文字,也可以指语言与文学。不止如此,对语文特点的阐释,也只讲了两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这种阐释也实在是太简单了。因为语文的特点远不止这些,按照我现有的认识,至少还可以补上两句:“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最为特殊的社会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阐释,也只讲了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自然,也是非常地不到位。其实,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何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除了已阐释那一点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四点:1、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合体;2、知识性与实践性的一致;3、基础性与多能性的整合;4、广泛性与综合性的融合。 二是层次不清晰。第一节开头两句讲语文的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接下去讲的却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两者不在同一层面,不属同一层次。这只要看一下第二节的第一句,就能得到证明:“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因为第二节才转入谈语文学科,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所以,宜于第一节专讲语文的特点,或者说语文的性质;第二节专讲语文学科,或者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开头已经转入谈语文学科,按照道理,接下去就该具体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可接下去讲的却是语文的意义,或者说讲的是学习语文的意义,讲的是语文学习的好处。两节之中,讲了三个内容;第二个内容的引语放在第二节的开头处,而其核心却放在第一节的尾巴上。如此说来,层次上有些紊乱,不很清晰。假如第一节讲语文性质,第二节讲语文学科,第三节讲语文意义,第四节讲语文教学,那层次一下子就明朗起来,而且还缜密无比。 三是表述不全面。第三节转入谈语文教学,只提到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照道理说,这并没有什么错。但问题是没有谈到“注重培养探索精神”,自然就显得不很全面。因为探索与创新是连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有探索才能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探索。所以说,理应将二者并重,将二者并提。再就是,只提到了要“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只提到这一点,那就显得不够全面。因为语文教学不光应有服务意识,更应有贡献意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为国家的兴旺作出贡献,或者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还有一点,作为语文教学大纲的总论,理应阐述加强语文自身建设和强化教学体系构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总论部分,除了已经谈到的那些内容,还应当谈一谈不断探索语文内在规律与努力完善语文教学体系的内容。可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总论部分对此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没有一言半语,没有一点涉及;既让人感到很不全面,又使人觉得十分遗憾。 四是特性不明显。作为语文教学大纲,理应遵循语文规律,坚持语文特性。在总论部分,理当有很强的语文特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第三节里,讲到了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也说得过去,但语文特性却不是很明显,很突出,似乎有些若即若离,似近似远。假如把它用到教育上,谈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那似乎更加切合,更为妥当。不仅如此,还讲到了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不正确,当然是正确的;但恰当不恰当,似乎不是最恰当。因为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是最为贴切,最为恰当的。但要说语文教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似乎就不是最为贴切,最为恰当;因为这样讲,语文特性就不够明显,不太突出。换句话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倾向性特明显,太突出。似乎是在讲政治教学大纲,在讲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又好像是在做政府工作报告,在写新华社时事评论。 五是逻辑不严密。从第二节第一句看,主语是“语文学科”;可接下去说的却是“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初看起来,似乎很正确;但稍微一想,就觉得不对劲。不是“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是“学习语文”或者说“语文学习”“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就“同时”而言,把“语文学科”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了,似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发展”不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事实却并非这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学习语文”或“语文学习”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学习语文”或“语文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不光具有重要意义,更具有深远影响。 六是理念不先进。整个总论部分,除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之外,没有融入任何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渗入任何领先的教学理念。与二十年前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几乎没有多少差别,没有多少长进。不客气地说,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丝毫进步;客气一点说,是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飞跃性的突破。或者说,只有最最基本的理论,没有稍稍先进的理念。如果你再拿它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比较,那你的这种感觉就会更为明显,更加突出。你就会觉得总论部分的理念已经跟不上形势,落后于时代。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要“为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先进理念。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提出了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理念。而这些理念,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一点影子,不沾一点边子。 从教学目的来看,至少也有六点不足。 第一是排列不当。第一节中,讲到“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按理,其中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排在“现代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之前。因为在习惯排列上,常常是先口语后书面。从认识规律来看,也应是先听说后读写。再者,讲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其中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排在“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前面。因为按照惯例来说,一般是先阅读后鉴赏,先阅读能力后鉴赏能力。就其实质而言,鉴赏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自然鉴赏就难于阅读,鉴赏层级就高于阅读层级。如果能将它们的次序对换一下,那就能形成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之意。还有,讲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也是排列不当。因为就习惯提法而言,常常是先提“发展思维”,后说“培养语感”。从语文规律来看,也是先有语言思维,后有语言感悟。因为思维总是第一位的,总应排在前面的。 第二是不成体系。总体目的不明确,分层目的不清晰。也就是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到篮里都是菜。在第一节教书目的中,将总体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分层目的“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混在一起。不光如此,还将分层目的混乱排列:先说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鉴赏能力,后说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再说培养学习方法与自学习惯,接着说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说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依我之见,应当先说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加强积累和强化表达,后说培养学习方法与自学习惯,再说培养发现能力、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接着说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与鉴赏能力,最后说为发展语文个性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二节育人目的中,只有分层目的,没有总体目的。依据我的理解,总体目的应该概括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渗透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 第三是不够全面。在教书目的中,只提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遗漏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个性”。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更需要有语文特长的人才。所以,语文教学也必须把发展学生的语文个性作为目的,以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要求和生存发展需求。其二,只提到了“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将听语能力给遗漏了;因而,显得很不全面。因为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关系密切,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断然切开。其三,只提到了“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却把语言表达给遗忘了。而语言表达是最为重要的,应当与“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三者并提;进而,形成“发展语言思维,培养语言感悟,加强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表达”四者并重。其四,只提到了“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那显然也是很不全面的。因为语文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语文个性发展作好准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还应当为有差异的语文发展创造条件,为有个性的语文发展创设空间。 第四是表述不明。细细品读“教学目的”的第二节,你会发现它实质上讲的不是语文教学,而是语文教育;并且在阐述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育之法。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语文教育跟在语文教学后面,没有主次之分;好像语文教育不光地位与语文教学并重,连方法也是相同的。而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理应讲明语文教育的方法。不能这样笼而统之,糊里糊涂;不能这样不明不白,不确不定。虽然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二者从地位上看是并重的,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文教育,那只能采用渗透之法。也就是说,只能抓住时机,因地制宜,适时穿插,巧妙渗透。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变成品德课;把语文教学变成形势报告,变为法律教育。因为既然是语文教学,那当然应该以语文教学为主,以语文教育为辅。语文教学毕竟是教学活动,不是纯粹的语文活动。虽然要进行语文教育,但必须以语文教学为主,绝不能喧宾夺主;虽然要坚持语文教育,但只能以渗透之法为主,绝不能冲淡主题。 第五是特征不显。在“教学目的”的第二节里,提到了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是绝对正确的。但思前想后,觉得它似乎不是语文所独有,不是语文教学所特有;反复揣摩,感觉它有点像政治教育的东西,有点像思想品德的内容;细细品味,总看不出它有多少语文气息,品不出它有多少语文特征。简言之,它的语文特性不明显,语文特征不突出。再一点,还提到了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前一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恐怕也不是语文教学所特有;因为不止是语文学科,哪一门学科不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实在是共性的东西,是共有的性质。后两句“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在讲心理学,讲教育学;是在讲心理咨询的问题,讲健康教育的内容。而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与语文搭点界,与语文教学擦点边。虽说有点关系,但肯定不是最密切的;虽说也很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第六是要求太低。如果将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考试大纲进行比较,你就会知道,二者相距甚远。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远远高于语文教学大纲,遥遥超出语文教学大纲。比如,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语文考试大纲则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能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与艺术魅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赏析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而这些要求,岂一个“初步”能担当?怎一个“初步”而了得?岂止是“初步”?何止是“初步”?应该说是“很高”了,最起码也该是“较高”了。又如,语文教学大纲只有探究问题能力的要求。而语文考试大纲中不仅列有探究能力,而且要求还很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要求有发掘,有探究,有见解;这种要求难道还不高吗? 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大纲已经到了非修改不可的地步,或者说修改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否则,语文教学大纲将名存实亡,毫无意义。依愚之见,如果修改总论,可修改为以下四节。第一节:语文是语和文的统一体。既可以指口语和文字,也可以指语言与文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种最为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二节:语文学科是一门最为基础学科,是一门最为重要的学科。就其基本特点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合体;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的一致;四是基础性与多能性的整合;五是广泛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第三节:语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国民的语文素质。不光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光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而且有利于吸收人类进步的文化。第四节:语文教学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武器;不断探索语文内在规律,努力完善语文教学体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养成探究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如果修改教学目的,可修改为以下两节。第一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他们的语文个性。具体一点,继续发展语言思维,培养语言感悟,加强语文积累,强化语言表达;继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继续发展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语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其人文优势,积极渗透语文教育;必须努力发挥其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精神品格。拓展一下,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关心当代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美好感情;让他们欣赏优秀文化,探究丰富意蕴,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接受中华文明,尊重多样文化,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汲取人文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品格和追求文明、献身人类的可贵精神。 按照以上修改,无论是总论部分,还是教学目的部分,都层次更为清晰,逻辑更为严密。因为总论部分在修改之后,形成了逐层深入的格局:由语文性质到语文学科特点,由语文学习意义再到语文教学。而教学目的部分在修改之后,不论是教书部分,还是育人部分,都是先总后分:先说总体目的,再说分层目的。结构更为严谨,阐述更为到位。总之,修改之后,克服了原有的种种弊端,显得更为完美,更加完善。 原载《教学与管理》(2010、1)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