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三年的路程,我们专门为之设立的市级科研课题“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也已临近结题。三年来,我们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动员了高中三个年级的全体师生,花了不少的精力,作了很多的事情。可还是有人会充满疑惑地问:“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每周‘浪费’两节课的宝贵时间去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地搞这些‘无用’的东西吗?它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呢?” 现在有这种疑惑的人可能还不在少数,曾经这样问过的人就更是很多了。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搞清楚的原故。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说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促进作用。 1.能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的眼界更宽,更加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高校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这实际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偏差造成的。 我们以前的教育从来都是教师一古脑儿把所有的结果性知识倒给学生,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能理解、能运用,都让他们死记硬背,再加上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向作用,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是只重知识传授而不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了。可现代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究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衡量其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就算非常成功了。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就是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现代教育观提供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从旧有的模式中走出来,跟上时代的需要。 2.能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纠正我国教育中存在多年的高分低能现象,使教育更能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我们传统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把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用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练、大学考,讲的是知识、练的是知识、考的还是知识。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孕育出了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方式,这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因为人光有知识而没有生活和生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以前的教育虽也在提倡学生的创造能力之类的东西,但由于高考考不到这些能力,于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苍白到只剩下一纸空文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那些聪明、刻苦的学生是很容易考到高分的(这从每年高考成绩中完全可以看出来),但由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太投入,精力太集中,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做需要动手、需要创造的事情了,甚至有很多学习尖子们在家中连家务事也不干了,所以他们虽然最终考了高分,但实际动手创造能力一点也没有。相反的,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上去了,反倒还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有许多人后来还能够成为指挥和控制那些成绩优秀人才的老板之类的人。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因为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绩合格,就必须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和操作,要不然他会什么都得不到,你再怎么聪明,你都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去背,这就迫使学生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才行。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何愁没有创造能力呢,怎么还会高分低能呢,如果他既能把其它学科课程学好,考出高分,又能把研究性学习学好,有了很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那他还成不了科学家吗,还能不获诺贝尔奖吗?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带来了一场由被动地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这样才更能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纠正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3.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一个人的“能力”等于他的“智力”加上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所遇到的“机会”。就我们传统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智力改变帮助并不大,通常所说的“发展智力”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个弱智儿童发展成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我们以往的课程能做的只能是传递知识与提供机会。但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的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欠关注学生“如何学知识”和“为什么学知识”及 “学谁的知识”,而恰恰是后面三个方面与能力关系更密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需听老师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就行了,至于说他能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怎么去使用这些知识,基本上就顾不到了,即便是有人顾及,也只不过浅尝辄止。这样给他们亲自动手提高能力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殊不知机会与能力又是成正比的,如果学生没有提高能力的机会,又从哪里得到能力呢?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因为全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是不言而喻的,有了更多的机会再加上学生的刻苦学习,又何愁没有能力呢。 4.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迅猛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除了前面所说的观念更新外,更主要的还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更新才行。可是在以前,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对教材、大纲已经比较熟悉,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学习了。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就有点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这样老师们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跟上时代而不会被淘汰了。 5.能建立一种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在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觉得在那种教学体制下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因为知识在教师那里,对错的标准也在他们那里,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屈居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有学什么,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不管你愿不愿学你都得学。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肯定不会和谐。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自主的主动地位。教师的指导的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启发不代谋,引导不指令,点拨不强加,解惑不灌输;指导策略是教师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人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应该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学校和教师只起帮助和指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地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了发言权,老师如果不去和学生一道亲自参与研究,那你就没有了发言权,就只得听学生的,这样,在课题面前,师生就真正平等了。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平等互助。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了。 6.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最终价值应该指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就能做到这一点,具体体现在:(1)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学生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能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5)能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问题在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所有资料上都有,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7.能促进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对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力的考查正在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注意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试卷中重视创设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全国的全面开设,高考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在平时的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有针对性的好好学习和研究,再加上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正如江苏教育学院程响元先生说的那样:“谁重视抓研究性学习,谁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不与时俱进,抓研究性学习,而是墨守成规,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高考成绩”。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之间存在着正相关、零相关和负相关三种关系的可能性。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成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不当,那么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成绩则有可能出现零相关,甚至负相关。因此只有科学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够促进高考成绩的提高。 8.有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成果还可能转化成真正的产品或设施,为研究者创造财富,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某校有一个学生课题组看到校门外有一个十字路口,车辆行人很多,有许多安全隐患,于是他们就以此为课题,研制了一座立交桥模型,因为它的美观、科学,最后被市政府加以改进后采纳了,为社区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研究性学习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甚至是危机。 麻烦是,它可能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前面说了,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就很有可能落伍,但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之下的教师本就已有了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了,要我们再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确实是不小的麻烦。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和评价有一套十分复杂的表册,它要我们在教学中去认真填写,这势必又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危机是它有可能让部分老师因为学生不选他而失业。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只有教师选择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科老师,从没有学生选择教师。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在哪种课程启动模式的实验中,都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因为这种选择权,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能够发挥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学校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这对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可能会影响生计的问题。 但无论怎么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它是国家有关教育法规规定的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讨厌甚至是反对而停止。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只能从头学起,认真对待,不管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处还是麻烦和危机,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和规律,科学而有序地开设好这门课程,为高中新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