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关键词 点拨教学 相机 适时 点拨方式 内容摘要:点拨,辞书解释为“指明、启发”之意。所谓点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教师及时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出思维的方向或轨道,使学生豁然开朗、思路畅通,学习得以顺利进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机”是察看机会,“适时”是恰当的时候,“诱导”是劝诱引导,“点拨”是指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就是指寻找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指点。如果把这句话放到语文教学上,就是指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及时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出思维的方向或轨道,使学生豁然开朗、思路畅通,学习得以顺利进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把只重“学会”变为注重“会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导入性点拨,点出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感到上语文课有兴趣,甚至兴趣盎然。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我觉得新课的导入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那么,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让中国的鲁迅先生如此深情感念呢?尤其是在那个中日关系特殊的时期? 我的话音刚落,发现学生的眼光已开始集中到我的身上了。我心里暗暗一喜,学生的胃口已经被我吊起了。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的。看来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 再如《送行》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送行》这篇文章,却将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大家相信吗?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相信吧,明明课文在那儿;违心地说相信吧,自己又不能说服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是让我们看书吧!你看,不要你说,不需要你督促,学生自动自觉去看书,解决头脑中的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教学方法呢? 学生思维一时出现阻塞,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这在教学中很常见。如何激活其思维,释化教学疑难点呢,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下面,我们先看看特级教师蔡澄清教学《祝福》时的一个片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对祥林嫂第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已明白祥林嫂老死的原因) 师:(故意反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我们知道,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啊,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教师重复着“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这句话,重复提醒学生,可是学生仍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 (教室里依然是一片宁静) 师:(适时引入一句俗语)中国有句俗语,叫“富家出少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有的醒悟了,有的尚处于半醒半迷之中) 生:(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富家出少年”是讲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是年纪大点的人也显得年轻。由此,我想到祥林嫂,她的年纪不大,但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因此她超前衰老。说明她是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祥林嫂老死的审美意义进行了总结。) 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老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久思不解。关键时刻教师引入了一句俗语“富家出少年”,轻轻一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烈起来。“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 “适时点拨”可见其妙。 我在教《最后一课》时,主人公韩麦尔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是这样安排的: 师:韩麦尔先生这样说是不是太绝对,不够严谨,难道世界上其它语言都不如法国语言吗? 生:(学生们陷入思考,无人举手回答) 师:(适时点拨)中国作家袁鹰说过这样一句话“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它……谁能不悲痛欲绝呢?……” (有部分同学恍然大悟,一学生举手回答) 生:韩麦尔先生这样说并不是将法国语言与其它国家语言相比较,而是表达了他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和歌颂,说明他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 师:对!无论是中国作家袁鹰,还是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他们都与韩麦尔先生一样,在他们的心目中,祖国的语言是最美的,是无可比拟的,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爱自己的祖国胜过一切! 在学生面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我通过另两位作家相似的话稍加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问题也迎刃而解。 三、朗读点拨,唤起情感共鸣 这是教师在感情、语速、语调、语音、停顿等方面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点拨方法。教学一些蕴含浓烈情感的课文或语句时,点拨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威尼斯商人》一课的教学,莎士比亚戏剧语言风格强烈,他善用比喻、夸张,使作品语言华丽生动,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采用朗诵教学最能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品内涵。 教师明确朗诵要求: “公爵”的角色,语气无奈,语速缓慢,语调平稳略显降调。 安东尼奥的角色,语气坚定,语调浑厚、激昂。 夏洛克的角色,语气应该是狡猾、偏执、盛气凌人的,多用反问语气,语调应该是高昂中有着抑扬顿挫的变化,且多用升调。 分角色朗读,要求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其余同学思考不同语气、语调下人物的思想性格。 不同的语气语调将人物的个性展现无疑,朗读完后,同学们热烈讨论: 公爵想主持正义,但夏洛克的要求合法,他也爱莫能助。这是一个仁爱、公正,却又无可奈何的善良老人。 安东尼奥为了助好友一臂之力,破例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款三千块。面对夏洛克设下的圈套和不合理的合约,安东尼奥毫不后悔,大义凛然。可见安东尼奥是一个正直、仁爱、非常重友情的人。 夏洛克对公爵的反唇相讥,再从法律角度论证自己要求的合理性。语言咄咄逼人,非常偏执,残忍凶恶。可见他是一个极端自私、凶残、没有人性的人。 通过教师的点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已经融入课文之中。 孔子在《论语•述而》上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就不启发开导。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