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病态”“国人相”(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李万祥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十分重视唤醒民众的工作,对于中国国民的思想弱点,不能不首先引起他的注意并在他的小说中加以表现。鲁迅说他“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小说大多暴露国民的弱点当不难理解。当国人审视鲁迅作品和思想时,由于往往习惯从阶级、政治的角度去研究与分析,所以常常对鲁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人民的苦难加以十分的重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作品中“病”的成分。甚至认为鲁迅在丑化国人,则当是“小人度君子之腹了”。本文意在学习的基础上对鲁迅小说中“病”加以愚论一番,当也是希望此点引起国人的注意,以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国人思想的改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鲁迅看来,国民性弱点即国人病态的形成,有着它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使那些长期被制奴在底层的百姓,容易产生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把自己的生命依附于权势者身上。而且由于中国封建思想统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上的、哲学上的、伦理上的、道德上的等体系,当它同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而顽固的思想统治力量。

鲁迅还把中华民族受外来侵略看成国民病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他

说:“日本国民性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人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来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从而揭示了汉民族孱弱心理形成的另一个原因。鲁迅从中国历史曲折发展的进程中,抓住了国民劣根形成的原因。

改革中国人的国民性是鲁迅改革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鲁迅对“病态”的揭示的研究,你的学问是不完整的,也违背了鲁迅的初衷。下面本人将围绕鲁迅的几篇小说来反映鲁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国民劣根性,即“病态”国人。

作为人口众多的农民的觉悟问题,必然成为鲁迅注意的对象。鲁迅不仅描写地主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更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的灵魂上,写出农民的“辛苦麻木”。

《故乡》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塑造了被压榨得干枯,麻木的农民闰土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几乎是所有贫苦农民共同的灾难。然而对自己的病苦,闰土却归之于命运,在对神的祈祷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对于少年时代以兄弟相称的朋友,却称呼“老爷”,则显然是中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这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下的农民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通过阿Q形象深深地挖掘了中国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病态”因素,阿Q与闰土不同,他属于农村流浪汉之列。因此,阿Q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例如他保守无知,主观盲目,时常轻举妄动,惹是生非,甚至对一些封建戒

律也深信不疑,这就形成了他思想与言行,主观与实际的许多矛盾。

但是,阿Q最突出表现出来的还是“精神胜利法”。即表现出妄尊自

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阿Q很“自尊”,有缺点却怕别人指出。例如头上生着癞疮疤,他便忌讳“癞”字。碰到“犯讳”的事,他从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吃了亏,他又改变反抗的方式,变成“怒目相视”,甚至盲目自尊地报复到:“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癞疮疤倒是一种高尚光荣的标记。及至“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他又替自己找到了“胜利”的依据:“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阿Q有很自卑,当人们揍他时,他被迫承认自己是“虫”,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乎,又转败为胜了。这种以“自欺”为特征的满足,是一种麻醉了的自我安慰。他又和愚昧,无知,麻木,健忘等联系在一起。例如,他竟至于和王胡比起捉虱子。阿Q以虱子大而多为光荣,以虱子小而少为耻辱,愚昧到美丑不分的地步。当他赌钱输了以后,连打自己两个嘴巴。仿佛被打的是别人,立即转败为胜,心满意足了。他向吴妈求爱惹了大祸,遭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已经结束,又开始忘却了。甚至在游街示众要被杀头的时候,也没有觉悟,以为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就免不了要这样的。鲁迅就是这样,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醉了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惰力,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在半殖民地社会,这种“精神胜利”病严重的弥漫在那些屈服于

帝国主义的封建统治者中。阿Q正是在一九二一年《晨报副刊》开始发表后,便引起一些官僚政客的惊慌,以为是影射自己,这说明“精神胜利”这种病症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上的普遍性。看来,鲁迅是

有意通过阿Q这个形象了画出国民的弱点及病态的,他说:“我的方法实在是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华老拴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市民群众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华老拴为给儿子治病,竟用洋钱换取了饱蘸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特别是当华老拴知道了人血馒头的来历时,却无动于衷,依然是那样的麻木而冷淡。在对华老栓一家的生活境遇的典型化描绘中,表现出鲁迅对病态社会的强烈愤懑,鲁迅认为,反动统治者对华老栓这样一个国人的压迫和毒害,比杀害革命者夏瑜更加的残酷。华老拴的麻木不仁正是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鲁迅同情华老栓,更“怒其不争”,毫不掩饰的写出了华老栓以及那些鉴赏杀人的看客的麻木落后的心态。

鲁迅塑造阿Q、华老栓、祥林嫂、闫土等被压在生活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不仅仅是说明旧社会吃人的冷酷现实,更多的在于揭示这些贫苦农民和市民那种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寻求“疗救”的药方。

鲁迅在小说中还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伪君子的典型。鲁迅指出:“我

看不出读经之徒的良心怎样,但我觉得他们大抵是聪明人,而这聪明,就是从读经和古文得来的。”识破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卑劣行径,就可以了解他们习用的老谱,即“民国十四年的‘读经’,也如民国前四年,四年或将来的二十四年一样,主张者的意思,大抵并不如反

对者所想象的那么一回事”。

《祝福》中的地主鲁四,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书房中摆设的儒家经典,墙上挂着的条幅,俨然证明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慈善家,可当祥林嫂受尽摧残,丧尽了劳动能力后,鲁四就把她视为“不祥之物”赶走,甚至在他死后都不放过攻击的机会,鲁迅在《离婚》里同情爱姑的不幸遭遇,同时把那个“知书识理”七大人的伪善面孔剥落的干干净净。《肥皂》里的四铭,是一个假道学的典型,就在他主张“表彰孝女”的同时,却暴露出荒淫无耻的流氓面目,他看到街头一个十八九的讨饭姑娘,就起了邪心,想买一块香皂,给讨饭姑娘“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活龙活现的勾画出了他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本相。

鲁迅写这一类人物,意在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那些满嘴“国粹”的礼教之徒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说:“中国人偏不肯研究自己”。因此,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也深刻的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动摇性。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地魏连殳和《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吕纬甫当初是敏捷精悍的青年,为讨论救国之方可以与他人打架,但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正直的知识分子没有出路,更重要的是吕纬甫经不住环境

的压迫,变得消沉颓唐了。而魏连殳对旧势力的叛逆性则更强烈,敢于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挑战。然而,他又十分的软弱,它的反叛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软弱性的表现。因此,归根到底他是个孤独者。鲁迅对他们的消沉,灭亡感到悲哀,也痛切的批评了他们的性格弱点。   《伤逝》是鲁迅仅有的描写青年爱情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子君

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的反抗家庭与旧俗,成功的结合在一起。最终经受不住那沉重的社会压力,子君首先动摇,跟着父亲走了,不久无声无息的告别人世,再一次宣告个人反抗的无力,鲁迅通过涓生,子君的悲剧,批评了只求个人幸福而不能对旧势力做韧性斗争的弱点。鲁迅对他们的辛苦辗转,给予了同情,对他们最终的结果又是十分痛心的。

综上以观,无论是阿Q,闰土,华老栓,鲁四,四铭,还是吕纬甫,魏连殳等等形象,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人的弱点。对于下层社会的农民和市民,鲁迅在暴露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时,首先关注的是在同情他们的前途和命运的基础上批判他们那些扭曲的精神,性格和品质,怒其不争。当鲁迅揭露上流社会权势者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时,着重剖析这类人的堕落和腐烂,撕烂他们的伪装,不带丝毫痛惜。鲁迅揭示知识分子身上的某些弱点是站在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重的作用的高度来严肃的提出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总之,鲁迅小说中偏重以描写国民的弱点,是服从于改造中国社会这个他毕生追求的课题的,是他在文化战线上反封建的组成部分。

冯雪峰曾经在《鲁迅论》中指出,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交并

摧残下“中国民族,他的死症,鲁迅先生毕生所搏斗过来的,在今天就并不能一下子从身上卸下。自然,我们是早就战斗起来了,但死症的重量,吊悬在我们民族身上。”“去看看作为这些结果的中国民族的人的素质里……成为怎样的病态了。”他又急呼:“我们现在从事着这种文学运动,这就是要从极广的全民族社会的生活的改造的意义上去着眼,而将鲁迅先生的特征承接与发展下去。我们战斗着,像鲁迅先生似的韧战下去,终能达到所战斗的目的。”这几段话对今天似乎并未完全失去针砭的时效。当我们迫切的要求和着力地实现改变自己的时候,不是可以感到阿Q的幽灵在我们的头脑里不时的游弋吗?,我们变革现实,就不应“讳疾忌医”,敢于解剖自己,进行继续的思想改造,惟其如此,才不妄伤了鲁迅先生的一片苦心。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 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鲁迅论稿》 王国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4)《且介亭杂文》 

(5)《关于评价鲁迅的若干问题》,《鲁迅研究月刊》 1993年第四期

(6)《鲁迅全集》 第一卷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