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的命题角度与复习策略全析(本站论坛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原帖地址:

http://bbs.ruiwen.com/thread-35178-1-1.html

清风洋溢

  小说的定义

  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艺术和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因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充分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为读者所喜爱。

  

  小说的功能

  是人们认识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一条途径。一篇好的小说,不仅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增加读者的知识,为其带来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而且对个人道德的升华、情感的净化、美育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小说阅读的考查,自然也就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小说有长篇、短篇、小小说之分。由于篇幅的关系,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往往在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上做文章。

  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常常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横断面,人物集中,情节简明,结构严谨,叙述简练,能以小见大,借一角而窥全貌。既能塑造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又能迅速地揭示现实中的本质。

  命题角度多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对字词、人物描写方法、情节结构的考查也较多。

  小小说:篇幅比短篇小说还“短”,生活容量比短篇小说的还要少,一般是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不过是一两个人物和瞬息场景的扫描。情节精巧、紧凑;人物集中、鲜明;结构精美、严密;语言精炼、生动。它只是社会扫描中的美丽一瞬,百花园中的一个快镜头。它类似新闻速写,但一定是画龙点睛,以极短的篇幅揭示现实的一个方面。

  命题角度要求能从人物语言中分析出其性格特征,透过小事的表面把握其深刻的含义,尤其要求注意小小说所运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内容上来看,以考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从题型上来看,客观题为辅,主观题为主。两大趋向比较明显,即文章本身的阅读和开放性阅读,前者立足于读懂,后者立足于读透。

  

  【命题角度】

  一、围绕“三个要素”,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我们常把人物、情节和环境看成是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这是命题者出题切入的一个角度。

  (一)人物

  我们经常说,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人物是小说形象的主体,在小说里,一切的情节、场面、景物、气氛都和人物角色有关系,作者的感情、思想,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表现的。一篇好的小说,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鲜明、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不仅仅是小说构成的要素之一,更是小说艺术形象的主体,一篇小说的成败,人物的塑造、刻画,是最大的关键。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于小说作者的心灵,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种:

  1. 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 直接描写:在故事情节发展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以真实的细节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特征,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有时也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围绕小说的人物,往往会设置“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你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或评价”“你从他身上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发”等问题,以考查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如,2008年福建泉州市中考卷《走一步,再走一步》第19题:“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情节

  情节是人物运动的形式。有人物就有情节,情节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矛盾、冲突以及爱恨、恩怨的发展过程。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情节与人物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到完成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否成功,往往与情节典型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也就没有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候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围绕小说的情节,往往会设置“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等问题,以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如,2008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卷《父子》第19题:“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四川眉山市卷《拔掉那颗蛀牙》第17题:“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要做好有关小说情节的题目,首先要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其次要有事见人,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与人物的塑造相辅相成;第三要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主题的影响;第四要剖解技巧,欣赏作者在情节结构上的用心、匠心。文如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张力,当然来自作者的巧妙构思。

  (三)环境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走向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表现他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或生活的氛围。

  社会环境主要表现小说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围绕小说的环境,往往会设置“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以考查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准确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坚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认真通读全文,结合文章进行思考,切忌天马行空,脱离文本自说自话;同时要尽可能地将三者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样才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概括、理解。因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必须在故事情节中展开,人物的活动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而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又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或为人物形象刻画提供赖以存在的基础,三者之间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以致用】

  一枚硬币

  严晓歌

  那年七月,我以五分之差,从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栽落下来。我心灰意疏,收拾了笔墨纸砚,打算与十年寒窗告别。

  娘说:“再试一年吧!”回忆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景,我不禁一阵战栗。我说不试了。娘又说:“你今年失败的原因是英语差,初中基础没有打好,鼓足勇气从头学习,明年会考好的。”

  望着娘充满希冀的目光,我不敢再强硬,只是接过娘递过来的一叠浸透着汗渍的纸钞,又回到县城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复读。

  弟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驮着两袋黄灿灿的小麦,给我送到学校。每当我口中咀嚼着白软香甜的馒头,却分明看见爹、娘和弟、妹吞咽玉米锅巴红薯块的情景。于是馒头变为鱼刺,鲠在我的喉间。家乡的土地不好,长庄稼不旺,产量低,我家的人口又多,五月打下的小麦吃不过腊月。为了补偿肚子,娘喂猪养鸡,攒钱让爹籴来玉米,加上一窖红薯,填充断麦的日子。玉米锅巴焦黄焦黄,煞是悦目,但不中吃,粗糙难咽,而蒸红薯煮红薯闻着喷香,吃多了却胃酸恶心。我知道一家人是从牙缝里省下来小麦,供应我读书的。

•  1.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求学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2.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家人艰难的生活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你认为“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的眼睛忽然潮湿起来,赶忙扭过头去”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将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的一个理由写在下面,并作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鼓励,回校复读;成绩不佳,决心弃学;吃到硬币(福气),重拾信心(信心涌动)

  2.在如此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家人从牙缝里省下小麦供应我读书,体现家人的暖暖爱意;在那特殊的年代,高考是跳出贫瘠农村摆脱贫困的最佳选择;我吃的白馒头和家人吃的玉米锅巴红薯块进行对比,一方面体现家人的爱,另一方面也表明这给我学习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3.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任劳任怨、不服输;关爱子女,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鼓励、刻意安排“福饺”。

  4.不能。小说中我后来之所以生活和事业一帆风顺都是“娘”所赐,“娘”精心安排的一份“天意”——包有硬币的福饺,供给了儿子人生道路上不尽的泉源。到结尾“我”才知道“福饺”是母亲刻意为之,激动、感动之情油然而生。若删去有损人物形象的丰满。

  5.这道题是从阅读感知、感悟的角度来设置的,主要考查的是对作品的赏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探究性质,答案不求一致。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章主题、阅读启示等方面选取一点,抓如特征,表述准确即可。如,可从文章主题入手,小说名为“一枚硬币”,其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与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是“娘”把这枚硬币洗刷明亮,涂抹了一层厚重的母爱,并把这份母爱和希望包进饺子,给了我奋发向上的希望和精神力量。亲爱的同学,人是需要精神力量的!

   【命题角度】

  二、紧扣作品特色,考查精读鉴赏能力

  所谓特色是指作品在表现手法、语言表达、主旨内涵等方面的突出特点,简言之也就是作品最成功吸引读者的亮点。

  譬如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对比映衬、行为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使人物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这样既能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但对于某一具体的作品来说,作者可能同时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也可能只运用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在作者所运用的多种或几种方法中,相对而言总有着墨最多、运用最传神、对人物性格刻画作用最大的一种,这种方法就是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特色或亮点。命题者往往由此切入,如盐城市2008中考第22题:“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第23题:“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请结合其中一处说说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是语言。鉴赏小说语言,首先要注意用词、修辞、语法。一般而言,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句意甚至文意,体现主旨,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因此,理解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意图,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而修辞方法的使用能使词语、句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装在套子里的人》描绘别里科夫的死因时说:“科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安然无恙”一词用得巧妙无比,既达到了讽刺效果,也说明了别里科夫不是摔死的,那他为何而死?滚下楼去,被两位女士看到,告示上没说教师可以“滚下楼”,这件事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他是被活活吓死的!文章主旨也就凸显出来了。作品中那些充满睿智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或饱含深情的抒情性语句、主要人物极具个性化的语句,富有“潜台词”内蕴丰厚的语句,也都是作品独有的特色,这些精彩句子的丰富意蕴与表现力,需要细心体会品味。只有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和表现力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而才能体悟作者的情感趋向。命题者常常会在语境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上设题,以考查语言鉴赏能力,如眉山市2008年中考第18题:“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盐城市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三、探讨作品意蕴,考查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作品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的不同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以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不同生活阅历的读者,从作品本身所挖掘出的意蕴也可能不尽相同。

  自主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阅读体验、感悟和评价上,主要考查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仅要读懂而且还要读透,这是阅读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能力,可以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意蕴。由于人生经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的不同,每个人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围绕个性化自主阅读能力考查,往往会设置以下题目,如2008年莆田市中考15题:“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福州市23题:“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

  

  【应对方略】

  在阅读小说时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领悟作品内涵,感受人物形象,以窥见作者的思想情感,进入阅读境界,完成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阅读对话,使自己和作者产生共鸣。为了取得小说阅读的更好效果,同学们在积累一些阅读理解所必需的知识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表明,命题者已尽可能地从文章的整体内容上去设计问题,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由浅入深。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只有整体上有所理解,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没有疏漏。

   联系语境去理解词句,品味语言。小说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果孤立地只看到一个词语、一句话,是难以确认词语和句子的特殊情味的,只有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语言的组合关系,认真推敲,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作品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词语和句子的情味,才能设身处地,由表及里,正确领会词语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评价人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结合文章的具体情节、内容;结合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注意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答题时要注意全面、深入,注意人物的多重性格和变化过程。另外要审清题意,按要求作答。

  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从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

  要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愿相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对情节的正确理解,会有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阅读体验和感悟,不能脱离作品漫无边际,必须结合小说内容、结合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来展开,不能过多地带有自己的主观喜好;即使是开放性的题目,也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围绕要求,结合阅读材料联系实际来谈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进行欣赏评价,观点要鲜明,要言之有理。

  要善于读题和答题,首先要读完全题,宏观把握;其次是做题时,要弄清指向,即答案所在区间的指向,答案要点的指向,答案思路的指向,并做到前后联系。

  

  一篇小说就是一个精美的世界。鉴赏,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心灵和作家心灵的交流。通过鉴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才华,获得情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充实和美好。

  

  【学以致用】

  那一件反穿的T恤

  陈德进

  ①当校长宣布杨老师要接手那个班之后,她的心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热情本来像正午的向日葵一样,现在却仿佛已经到了日落时候。a她迈着不太畅快的步子走进那个班级,为了给她的学生们一个好的印象,她还是努力打起精神,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努力挤出三颗牙齿之后,才走进教室。

②“同学们,你们好——”才出口,她突然发现底下的一双双眼睛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太阳一样,照耀着自己。那一刻,她突然醒悟,所谓慢班,其实并不比快班的学生差多少,因为从这些眼神中,她已经再次获得了向日葵的引力。

  ③“同学们,你们好!”她又重复了一次,而这一次的语调又是那么的柔和,像涓涓溪流一样,流淌着。底下的一个个学生似乎感受到了,在回应着:“老师好——”

  ④一个简短的介绍之后,杨老师开始正式上课了。她像往常一样,教导学生。学生们也乐意捧她的场,布置的作业都能够很认真地完成。第一次,杨老师发现作业本少了一本,一查看,是一个男孩子的名字,杨老师默默地记着。

  ⑤等到第二天,挨到放学,又布置完作业,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作业本拿回家去做,而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孩,却像一只兔子一样,做好了从后门溜出去的准备。这一切被杨老师看在眼里,等大家都走了之后,她很亲切地跟他做了交谈。男孩也答应要把作业补上来。末了,杨老师轻轻拍了一下男孩的脑袋,说:“可得注意形象哦!瞧!你的T恤穿反了!”杨老师才说完,男孩脸一红,丢下一句:“我穿好的!”然后就溜走了。

  ⑥过了一天,趁着晨读时间,杨老师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她一边数了数讲台上的作业本,一边用眼角余光往后扫视了一番。等她数完了,才发现,还是少了一本,她很不经意地走近了男孩的身边,耳语了几句,又走开了。挨到放学,杨老师把男孩叫走了,进了办公室,拿出了一个本子放在男孩跟前,要男孩带走,并且吩咐了一句:“你瞧!还是把T恤穿反了,记着穿回来!这才像个好孩子啊!”望着男孩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杨老师轻松了许多。

  ⑦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b杨老师踩着轻松的步伐,哼着小曲儿进了教室。她轻轻地走近男孩,向男孩伸手,男孩怯生生地从书包里掏出杨老师交给他的本子来。当杨老师翻开本子时,她脸上的阳光一下子被乌云给遮住了,那个本子分明还是崭新的,上面一点笔爬过的痕迹也没有。杨老师什么也没说,她呼了一口气回到了讲台。

  ⑧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杨老师和男孩在互相对峙着。“哼!你看看!一点都没变化,T恤又穿反了!”杨老师开口了,她的语气带着的火药味道在教室里弥漫,接着杨老师像开了膛的机关枪一样,向男孩发射着。男孩并没有“英勇就义”,他突然瞪了一眼,甩手冲出了教室,这让杨老师意料不到,她急忙一伸手。

  ⑨“嘶——”一声响,男孩的T恤在教室门口发出了一声沙哑的尖叫。刹那间,男孩竟也呆住了。杨老师也呆住了,她看见了那件T恤正面上的内容:举报有奖:如发现此小子上网,请拨打其家长电话135*****,当场奖现金100元。

  ⑩杨老师全明白了。看着眼前不断落泪的男孩,杨老师伸手,抹去了他的泪水,然后很郑重地对男孩说:“对不起!”之后,杨老师吩咐男孩别动,过了一会儿,杨老师匆匆赶来,递过一件崭新的T恤要男孩套上,然后发动摩托车,她准备做一次临时家访。

  {11}之后,教师里那件反穿的T恤消失了,而又多了一个漂亮的作业本子,上面那些笔爬过的痕迹清晰而明亮。每当见到这个本子,杨老师总是欣慰地微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14期)

  1.阅读第①段和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说说a句中步子“不太畅快”和b句中的步伐“轻松”各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那一件反穿的T恤”为题,那件T恤又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段写杨老师“准备做一次临时家访”,想一想,她在家访时会对家长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杨老师和反穿T恤的孩子之间任选一人,概括其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这个孩子,有知心的朋友问你为什么会有最后一段所述的转变,你会怎么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胖子和瘦子

  契诃夫

  

  ①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冒出烈性白葡萄酒和橙汁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高个子的男生,那是他的儿子。

   ②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③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从哪儿来的?”

  ④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奇。

  ⑤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以后说,“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嗯,好好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路德派的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纳法尼亚!小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⑦ “小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教科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搬弄是非。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路德派的教徒。”

  ⑧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⑨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⑩“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11}“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

  {12}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13}“大人……我……荣幸得很!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贵人!嘿嘿,大人!”

  {14}“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15}“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某种程度上的路德派的教徒……”

  {16}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17}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笑着。他妻子也陪着笑脸。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掉到地下去了。一家三口都感到愉快的惊奇。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简要概括第④、第{17}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的“愉快的惊奇”分别表达的意思。

  ⑴第④段中“愉快的惊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17}段中“愉快的惊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5}段中“某种程度上的路德派的教徒”这句话同前文相比,为什么要加上“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得知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瘦子为什么要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简要概括瘦子这个人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那一件反穿的T恤》

  1.a句中步子“不太畅快”是因为接了慢班压力大,心情沉重;b句中的步伐“轻松”是因为那个男孩对她的教导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她很高兴。

  2.答案要点:⑴那件T恤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⑵反穿T恤是孩子叛逆性格的外在表现;⑶反穿T恤引人注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 强制与惩罚只会使年少轻狂的心更加叛逆,只有信任和尊重,才会如春风吹开心灵之花。

  4.杨老师:是一位有爱心、有责任心,工作认真细致,尊重学生人格且勇于承认错误的好老师。孩子:由不写作业,不爱学习,叛逆的问题学生转变成自尊自爱,认真学习的合格学生。

  5.答案要点:我不学习,进网吧,杨老师不但没有歧视我,还对我那么好,并且帮我做通了爸妈的思想工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她;爸妈现在对我很信任,不再强制我,我还有什么理由再胡闹呢?

  

  《胖子和瘦子》

  1.⑴同窗不期而遇,出乎意料的惊喜。⑵意外巴结上了尊贵的同窗而兴奋异常。

  2.加上“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这是瘦子为了奉承胖子的谦卑说法,表现出瘦子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嘴脸。

  3.说明瘦子春风得意、故意向老同学自我炫耀。

  4.主要运用对话、动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5.瘦子是一位自我吹嘘、机巧善变、奴颜媚骨的变色龙。

  6.略。可以从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要结合文本且言之有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