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及审题提示(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熊立志

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四)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几位淘气的学生为了看一看动物的内脏,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处理方式却让人意想不到:罚学生画一副狗的骨骼图和一副血液循环图。闯了大祸的学生只得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对他们的处分。没有料到的是,校长的惩罚竟然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那位带头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1、恰当的惩罚能让你化蛹为蝶。(从惩罚者的角度)2、把惩罚当奖赏你的人生会别样的美丽。3、兴趣是成就最好的老师。4、最精彩的批评炼成就了最出色的孩子。

参考标题:1、人生需要惩罚;2、罚出的获奖者;3、“惩罚”的魅力;4、给惩罚插上翅膀;5、惩罚是一种养分;6、惩罚是金;7、有一种美叫惩罚;8、不割怎会长;9、惩罚,成功的催化剂;10、惩罚也能缔造珍珠;11、享受惩罚;12、罚亦有道;13、有一种教育叫惩罚;14、学会适当的惩罚;15、惩罚亦有方;16、与惩罚同行;17、惩罚,千年的美丽;18、惩罚让我们如此美丽;19、正视惩罚;20、揭开惩罚的面纱;21、原来,惩罚可以如此美丽。

1、兴趣之花;2、点燃兴趣之灯;3、以兴趣为师;4、兴趣,成功的双翼;5、兴趣,你是我的最爱;6、兴趣是梦想的翅膀。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南通市高三一模作文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混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流,显示了内在的力量;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重。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作文标题选:

静穆中爆发出力量/智者无言/静水流深/静中求动/生命的深度/心如深山/平静成就不平凡/学会不显不露/人不可貌相/深出生命的精彩/人心难测/隐藏的爱/静/沉默是金/静之力/深沉/静中求动/静?流?深/人生需要流动的静水/内敛/静如止水/亦动亦静/谦虚,进步之道/表与里/静中有动/静中风云/守住静穆/多一点低调,少一点张扬/静也是力量/让生命博大精深/低调/宁静致远/内在的力量/含而不露/一只不叫的狗/诗歌的静美/深沉,是一种美/静静生命,滔滔历史/稳重人生/韬光养晦/静中的爆发/静,方显英雄本色/增加生命的深度/流动的人生/美来自内心/静,精深/让生命充实深厚/轻狂与内敛/博大的人生/止水/学会隐藏/在内敛中诠释力量/流动的生命/潜力/宁静致远/韬光养晦,一鸣惊人/静,动之源/深沉是一种美/鸣与不鸣/静的伟大/卧虎藏龙/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静中深厚的力量/读懂我的父亲/外表并不真实/做个有内涵的人/静的哲学/释放自己的潜能/静以修身/平淡也是一种深度

注意论据使用的“方向性”

议论文是高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文体,为写好议论文,很多同学积累了大量的论据,然而,有些同学在使用中忽略了论据的“方向性”,即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与论据的同向发展,无法消除一个论据证明多个观点的负面效应,造成论证逻辑的不严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论据的多角度性,往往出现“一论多证”的情形,许多考生往往不管话题如何变化,始终是讲实例叙述以后就点题、总结。其实这种做法非常草率,这则材料可以抽取多个观点,同时意味着可以证明多个观点。这样,使得论据在证明材料显性观点时联系比较紧密,而在证明隐性观点时较为牵强。

试以“勾践灭吴”这则材料为例: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材料学生都耳熟能详,依据这一材料,可以抽取以下观点:

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2.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4.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

5.自古雄才多磨难;

6.忧劳可以兴国;

7.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如果运用上述材料分别证明以上七个观点,那么,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地调整重心,主要体现在描写的侧重点上,描写既可以通过细节体现表达中心,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彰显文采。一一对应示例如下:

1.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2.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火,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3.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4.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5.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但勾践不愧一世雄才,始终不忘雪耻,为了记住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置苦胆与座位之上,每天舐尝,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历经一番寒彻骨,终地美名天下扬”,可见磨难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却是成功阶梯。

6.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激发了不可遏止的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忧心如焚,发展生产,修造兵器,招募兵士,亲近百姓;劳作不休,耕作田地,体察民情,赈济灾民,教化子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长期地为国为民忧劳,终于换来百姓的富足,民心的拥护,武备的强大,国力的兴盛。成就了霸业,可见,忧劳可以兴国。

7.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这件事使构建的尊严受到莫大的污辱,同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斗志,正是这一抢斗志,使得勾践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田地,夫人亲自织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十年的时间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如果没有当初会稽山的羞辱,那就一定没有勾践后来的斗志,那就一定不会有勾践后来的霸业!可见,苦难,对于人生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人生进步不竭的财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扣题不紧,说服力欠佳的后果。那么,如何来使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呢?

一、边叙边描,手法结合

材料的多角度性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从不同的细节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观感,“横看成岭侧成峰”。以2006年全国2卷的作文材料为例:

微观上去看:

从乌鸦的动作、孩子的语言看:乌鸦敢于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是成就辉煌的开端;

从父亲的语言看:乌鸦机械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是酿造苦酒的根源;

宏观上去看:

乌鸦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因人制宜),另一方面又可能是酿造苦酒的根源(好高骛远或亦步亦趋)。

选取的角度不同,引出的观点不同,论据的使用必须也有差异,从哪一个细…节抽取观点,就从这个细节上大做文章,极力渲染,以强化读者的印象。

二、用中心词,适机点睛

在叙述的过程中,适时择取观点中心词作为重要表达对象,用排比句表述,凸现主旨。在使用排比句时,可以使用多种模式。

1.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例如: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广。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2.假设式整句。就是利用假设的句式来组织语段,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的相对整齐的句子。例如:

有所拒绝,才能有所追求。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拒绝诱惑,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善;拒绝随波逐流,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拒绝同流合污,是为了追求高风亮节的品质……我们拒绝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奴性,拒绝臣服邪恶、明哲保身的怯懦,拒绝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贪婪……拒绝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拒绝的过程,实在放弃、抵制、批判一些东西的同时,选择、坚持、张扬了另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身上的许多束缚,从而能够清醒地关照自身,参与社会。应该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项本领。

3.转折式整句。例如: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艰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但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弘的大志呢!

4.条件式整句。例如:

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心灵的宝藏;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门外清明的风景;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才会一片一片飘进窗来;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我们才能坦然勇敢走出门去,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所在。

5.因果式整句。例如:

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的备考中面对学生习作不如人意的现状所作的思考,希望广大同学在备考中积极借鉴,写出高质量的习作来。

议论文怎样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写文章不能缺少材料。然而,仅仅有了材料仍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这些零碎粗糙的材料转化、加工成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细碎零散的“生米”还要想方设法将其做成芬芳可口的“熟饭”。那么,在写作议论文时,怎样才能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要求,认清区别

    写作议论文,一般都会运用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因而需要必要的叙述交代。但必须明确的是,议论文应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种手段。因此,与记叙文相比,议论文中的叙述必然是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像记叙文里的叙述讲究完整具体、生动形象,甚至可用细描手法。如著名的历史故事“勾践灭吴”,在课文《勾践灭吴》中,作者花了数千字的篇幅具体叙述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文种出使吴国,伍子胥进谏而吴王不听,越国贿赂太宰嚭,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最终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整个过程可谓曲折委婉、跌宕起伏。而同是这则材料,在高考优秀议论文《忍+退≠懦弱》中却是这样叙述的: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俘。如果按照常人所想,必定会用一死来免受耻辱。可是,对于勾践这样一个有雄心大略的人物,首先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怎样忍,怎样蓄积力量,东山再起。于是他打算用几年的“低三下四”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业,那么自己的这一点屈辱又算什么呢?于是,他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

    与课文《勾践灭吴》具体详尽的叙述相比,这篇议论文仅仅用了百十字,便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述清晰而简洁。由此可见,在材料的叙述上,记叙文可以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具体细腻地展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过程;而议论文则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概括地叙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过程。在转化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对这两种文体予以区别对待。

    二、因“文”制宜,详略得当

    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入透辟,一篇之中往往要用到多则事实材料。在叙述这些材料时,不能一概而论,搞平均主义,而要因“文”制宜,根据表达论点的需要,在坚持准确严密、简洁明快的原则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疏密相间。一般说来,主要的材料要详叙,次要的材料可略叙;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而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如广东省优秀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是对自我的肯定,是对理想的坚守,是自信的表现。周星驰从小怀有电影梦,却遭到家人友人的不解与反对;辗转来到电台,却饱经同事的白眼与嘲讽;在无数影片中跑过龙套,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赏识。成名前的七年是漫长的黑暗,吞噬消磨着他的梦想。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说“不”,他自信地看着自己接近理想的足迹,坚守一份希望。不轻易说“不”,让周星驰熬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成为一代喜剧之王。

     不轻易说“不”,亦是对命运的无惧,是对自我的超越。邰丽华天生聋哑,但不轻易说“不”,于是在舞台上演绎了千手观音的传奇;霍金在汹汹而来的命运打击前,没有轻易说“不”,于是与黑洞发生“交轨”;史铁生被轮椅束缚了双腿,但他没有轻易说“不”,于是用手中的笔闯出一片辽阔的天空……

    其中,上段文字着重叙述周星驰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属详叙;下段文字则运用排比手法,概括列举了三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事迹,为略叙。详叙和略叙有机结合,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不要轻易说‘不”,的道理,既有力地论述了中心,又使文章繁简得当,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三、紧扣论点,恰当转述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论述中心服务的。中心论点一旦确定,材料就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因此,在将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紧扣中心论点,恰当地对材料进行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叙述角度,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剔除与论点无关的部分,从而收到最佳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内涵丰富、意义多元的材料,在转述时,更要认真辨析、细心斟酌,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侧面进行叙述,真正做到例证与论点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相互游离,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的“孙子殡脚”这则材料,就可以根据不同论证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转述。

    如用它来论证“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观点,可以这样转述:

    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了奸作的师弟——庞涓。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

    如要用来阐述“嫉妒使人走向毁灭”的观点,叙述角度就要相应的变化:

    孙殡与庞涓师出同门。当初,两人同拜一师,同习兵法,情同手足。按照常理,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帅。但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兄比自己聪明。在嫉妒心的作祟下,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All掉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到的可悲下场。

    若要论证“轻信他人容易受害”的观点,叙述的侧重点又应有所不同: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聪明如孙殡者,恰恰却忘了这句古训。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以致招来双脚被膑的大祸。

    若用它来证明“忍者无敌”的观点,则需从以下角度叙述:

    面对师弟陷害、双脚被膑的重大人生打击,孙膑忍住了——他忍刑罚,容侮辱,装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寻得机会逃出齐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大败魏军,杀庞涓,雪前耻,成大业。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孙膑的经历充分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和重心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论据与论点的高度统一。

    四、叙议结合,水乳交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