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生活中找“米”(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各位会员、各位同学:

下午好!今天,主要由我跟大家谈谈有关写作材料的问题,我主讲的题目是: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写作单元的标题就是“从生活中找‘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想做饭,只是空话一句。唯物论的反映论告诉我们:文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只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不要说我们,我们大家,就是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大作家,没有材料也是写不出文章的。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

作文的材料,就是我们同学下锅的“米”。这种“米”从何处来,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挖掘,从生活中找。可是我们平时缺少心眼,没有注意留心观察,甚至熟视无睹,无意之中放弃一次又一次的材料积累,认为一切很正常,没有什么可写的,因而作文时便无话可说。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材料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两种生活之中,一种是直接的生活,一种是间接的生活。如果我们重视了这两种生活经验的积累,那么写作的材料就丰富了。“米”也就从这两种生活中找到了。

如何从生活中找到“米”呢?首先是直接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要求我们尽量地扩大视野,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去了解人,了解事;观察景,观察物;洞悉事物的各个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注重调查、观察、研究,抓住细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地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等记录下来,既可以鞭策自己进步,又可以记载生活中的一些事以备忘。有的作家,一朵小花、小片绿叶、一根小草、一颗小石子,都能写出轰轰烈烈的大文章来,就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刻的领悟。

朱自清先生写父亲: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只写了父亲买桔子的一个背影,就催人泪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里写看戏、回家、偷豆的几个场面,把农村少年儿童朴实、善良、友好的品质描绘得恰到好处。《孔乙己》中的几个字“踱、站、排、摸”等就能把人物的处境、人物的心理刻画出来。方纪的《挥手之间》,抓住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登上飞机回头向送行人们挥手致意的一刹那间的特定的动作,来进行刻画,把一个伟人阔大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气魄展露在世人面前。

当然,生活中有些老得掉牙的材料就不应再写了,如:拾金不昧、帮老人推车、让座位、送病人、雨中抢收、病中送教、灾后送钱送衣、抢救落水儿童等等。但如果要写就应该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东西来。

我们高三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外面活儿都给父亲包了。母亲在家闲不住,就替人家缝制出口被子,她虽不像父亲那样在外从早晒到晚,晒得黑黝黝的,但缝制出口被子,必须从早站到晚,遇到急等要的被子,还得开夜工,看着母亲那浮肿的双眼,蹒跚的身影,我劝她说,“妈,这急等的被子就不要缝了。”母亲却说:“急等的被子,价钱高又是拿现钱,正好管上你花和家里的零用。”从此,我在生活中懂得了许多公式:一根油条等于一斤小麦,一盒英语磁带等于母亲缝制一条出口被子……同学们,这个公式里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这篇日记说的是实话,抒的是真情,这些正是我们所经历的,又是被我们所忽视的,而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还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写父亲,他是这样写的:父亲的手上布满老茧,裂了许多血口子,这哪是一双手呀,这分明就是两块老树皮,我问父亲:“疼吗?”父亲说:“不疼,你的手将来可不要这样。”父亲的额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几道皱纹,额角边又偷偷钻出几缕银发,从父亲松树皮似的手上和饱经风霜的脸上,我读出了父亲的辛劳和慈爱。他们写的都是亲人,角度不同,但同样感人,这得力于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因此,我们应在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培养上花一翻功夫,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盛名,他二十多岁开始写小说,他的导师福楼拜看了他的习作,劝他全部付之一炬,然后从最基本的观察社会入手,“培养使用眼睛的习惯,”去“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谈起过的形象和式样,”“用画家的手腕”刻画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莫泊桑的文学道路就从观察生活上真正开始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学画是从画蛋开始的,学习观察任何两只鸡蛋,在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下的异点,终成一代巨匠。中国特型演员古月,为了把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演得逼真,一有空就看有关毛泽东主席的生活记录片,模仿伟人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甚至连毛泽东主席吸烟的姿势都模仿得十分逼真,在银幕上把领袖的风采全都表现出来。

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之中,生活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之中,爱情、友情、亲情、师生情、邻里情,都有可写的材料,关键在于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鲁迅先生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开阔我们的生活视野,除了注意“所作”、“所遇”、“所见”的直接生活经验之外,我们还应重视“所闻”的间接生活经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世上的事有千千万万,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每一件事都得亲身经历,这就必须重视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获取间接生活经验。读书时,其中精采的片断,有意义的故事,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堪称名言、格言、警句、谚语、熟语、好的成语都可以摘录下来,既可反复琢磨、体味,又可供写作之需。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几十年在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水泥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终于写成了世界巨著——《资本论》。闻一多先生潜心治学,足不出户,成了“何妨一下楼”的先生,写成了《诗的格律》,对新诗的形成与格律的探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平时多阅读一些名著,写一些读书札记,可以对书中的人、事、物进行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心得,持之以恒,收获会更大,同样可以从名著、报刊找到“米”。像二OO一年高考中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朱贵开店》、《阿Q新传》等都是从名著中挖出材料,找的“米”下锅的。我们平常训练的续写、仿写、扩写、看图作文等,其实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合符情理的虚构和加工,如《项链》续写、《孔乙己》续写、《我与项羽的对话》等等,如果写得生动、逼真、感人,同样也是好文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广播电台、电话、电视、国际互联网连接千家万户、五湖四海,这些现代媒体把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大大缩短,我们借助它们了解在同一时间内的千变万化的大世界,获取大量的新的信息,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料,扩大我们的视野。如国际战争风云、非典横行肆虐、旱涝自然灾害、国家领导互访、各地奇闻轶事等等。这些媒体也是我们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

各位会员,各位同学,许多作家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文学成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细观察,广阅读,勤积累,多思考,善分析,那么,写作的“米缸”就永远都是满满的。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