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语文”和“当代中国文学”关系的几点想法(本站论坛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陆爱民

关于“当代语文”和“当代中国文学”关系的几点想法

在k12,有网友以“当代语文和当代中国文学”为题,发起讨论,我感到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于是,发表了以下几个帖子——

1、说实话,在阅读当代著名文学作品方面,我就不如我的孩子。

记得1977年考入大学时,我曾经把相当的精力放在阅读文学名著上——毕竟,刚刚开放,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尽管书不多,能买到手或借到手的机会少,但读的认真。后来,到了学校、走上讲台,总感到大学读的那些应付中学生绰绰有余,因而读文学作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尽管我们当时的领导很开明,在制订“劳动纪律”规定“上班时不得看小说和报刊杂志”时不忘专门加上一句:语文老师例外。后来各种事情一多,文学作品,早已远离我的阅读视野。

多少年后,当我的孩子进入“读名著”年龄的时候,他经常向我要钱买书。终于有一天,看到他的书橱里“日益增长”的“名著丛书”(我儿子喜欢盯着一家出版社出的系列,好像是燕京的)中,有许多新面孔,这时候我才有一种危机感。看来,再不读一点“名著”,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学生越来越熟悉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时,我们还只是在跟他们谈论几百年前的名著,又怎么能谈到一起去呢?

我想,语文教师往往是学校各门课程中负担最重的。而且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还同时兼任着班主任。因此,当我们批完厚厚的作文本、写完教案、和学生谈完话、处理完班级工作之后,常常累的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接触“当代文学”。但是,这潜在的危机,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呀!至今我还不得不佩服当年我们那位领导“上班时间不得读小说和报刊杂志但语文教师除外”规定的远见——尽管我有点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2、关于这个主题,我觉得还需要界定一下“当代文学”所涉及范围的界定。就拿我来说,你不能说我不关心“当代文学”,但是我主要关注的是当代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对于当代那些80、90“作家”们的作品,说实在的,并不感兴趣,也基本上不读,这算不算“接触当代文学”呢?另外,运用最新的“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重新解读“传统的文学名著”,是不是也属于“接触当代文学”?——有这么一些界定,可能视野更广一些。

在我看来,正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关注“文学思潮”“文学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关注“文学作品”更重要。关注这些东西,不仅因为这本来就是“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些东西,运用这些东西对传统的经典进行解读,可以缩短和“当代文学”距离,增强和学生对话的能力,而且,运用这些东西于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当然,“简单些”,只讨论“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问题在于:作为语文教师的“读”和一般人的“读”,应该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当代语文和当代文学”的关系的话,我们就很难回避这个问题。

——就拿提到的:“要读就要读好作品”,那么怎么判断?“凭自己的眼光”是自然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老师的眼光”和“学生的眼光”会一样么?其二,“文学阅读”本来就有很强的个人兴趣爱好的因素在起其作用,假定老师本身的“文学趣味”“文学修养”存在局限,那么,“赏读”能落实么?

4、对于“当代语文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关系”,怎么理解更好呢?我的看法:

——讨论的是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当代中国文学”的关系——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本身的滞后性,决定了很难马上把“当代文学”的作品吸纳其中。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当代文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导引,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当代语文”所能提供的。这个问题,在过去,是很少发生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对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素养等的正常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们语文教育界可能已经意识到,但还拿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一般只强调加强“课外阅读”,但在读什么、怎么读方面,依然是“放鸭子”,很难落到实处。楼主的话题,直指这个问题,所以,很有意义。

——讨论的是在架构“当代语文”和“当代文学”之间的桥梁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做些什么——由于长期的阅读经验所养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当代语文教师很少接触“当代文学”,对于一些具有反叛性质的“当代作品”,往往不屑一顾。这种现象在过去的时代也不明显。但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就不同了。你老师不喜欢、不接触,但学生不可能不接触、不喜欢。特别是中学生,当他们进入“心理反叛期”时,我们老师采取“鸵鸟政策”避而不谈,或者简单地“全盘否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但是,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成为必需要考虑的——楼主提出的问题,就是希望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思考和讨论,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还是要界定好“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假定把“当代文学”仅仅界定为“当下”的文学创作(例如:韩寒等人的作品)的话,那自然还谈不上“相当成熟”,让老师们“了解”这些文学,是必要的,但谈不上“接受熏陶”。当然将“当代文学”的范畴扩大到“二战以后”,那自然是另当别论的。问题是:扩展后的“当代文学”,老师们并不是没有接触,有的在大学就学习过这类课程。但问题是怎么在它们和“学校语文课程”之间架起“桥梁”,在这一点上,需要老师们的努力,更需要有关方面的“有所作为”。

——语文教师“精深而专业的语言训练”体现在哪里?我想并不是教师要求能够“创作出当代文学作品”,毕竟语文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这一点我想不会有分歧吧?由此,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精深而专业的语言训练”的核心,不是“作品创作的语言”,而是对这些“语言”的敏感和恰当的分析和评论。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当代文学”,而是建筑在对全部文学——不管是“当代”“现代”“古代”——的基础上的。——正因为基于这一认识,我才提到了“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关心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评论”的观点。

——我们应该倡导语文教师关注“当代文学”,特别是应该对正在“转型中成长”的“当代文学”有比较深切的了解。但这,在我看来并不是仅仅是多读“作品”(当然这也重要),而是要能够运用“精神而专业”的“话语系统”(即“理论”),引领学生们在“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学观”,实现“真正的语文成长”,并由此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多读“当代文学作品”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