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方法解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记叙文阅读理解方法解读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三中学 耿家根 随着语文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外文段的阅读深受亲睐,记叙文已成首选,涵盖在每一套中考试题中,且难度逐年增加,成为考生决定胜局的重要因素。下面以2008年哈尔滨中考试题《父爱是金》为依据谈谈做题的方法。 父爱是金 (1)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是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更不用说为了我的学习而忙碌。中考时,我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着茫茫未知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帮我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父亲的回答是:朽木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那夜,我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2)不久,我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远走他乡,继续我的并不光明的求学生涯。 (3)日子很苦,没有希望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朝气。我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吸烟、酗酒、打架,以至于不得不要父亲来收拾残局——学校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家。我在一种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 (4)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父亲找到我时,我又被酒精麻醉得差不多了。他绷着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似乎我不是他的儿子。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瞬间进发:“你从来就没关心过我,现在你总算满意了吧……”父亲哆嗦着打了我两个耳光,头也不回地推门而去,惶惶中我早已泪满心谷。 (5)回到宿舍,舍友递给我一大包粽子,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带来了我最爱吃的红枣粽子。未了,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我永生难忘的场面——父亲求校长再给我一次机会,说得涕泪俱下,他最后表态:“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要是不改,我再来把他领回去。”那晚,粽子在我的枕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彻夜未眠,开始认真考虑同父亲的关系。 (6)三天后,父亲托人给我捎来一个包,包里只有一本《傅雷家书》,没有赠语,只是书的第73页被折起,上面用红笔写了一段话:“倘使这些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那么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原谅我抛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心。” (7)不知是那两记耳光打醒了我,还是那诱人的粽子香味唤回了失去的希望。父亲再也没有被校长“召见”。 (8)第二年八月,我又一次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我考上了一所虽不是名牌,但绝对锻炼人的大学。 (9)父亲第一次在我打点行囊的时候看着我,不顾刚被摔坏的腿执意要送我去车站。一路上,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我跟在他后面,默默地走路。 (10)到了车站,父亲帮我把包放好:“凡事靠自己,轻易莫求人。” (11)父亲只留给我一句话。 (12)父亲两鬓斑白,已不再年轻。父亲说这句话时花了好长时间,长得让我感到心痛。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往回走去。 (13)“爸!”我轻轻地喊了声。 (14)父亲没有回头。 (15)“爸!”我大喊了出来。 (16)我看到了缓缓转过身来的父亲——他已是泪流满面。 (17)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从此以后,我不再哭泣,不管多苦多累,受多大委屈,在父爱的陪伴下,我始终昂首前行。 (18)有人说父爱如山,也有人说父爱似海,而我要说,父爱是金。 (选文有改动) 1、第(1)段中“朽木在哪儿都一样”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第(3)段写道:“我在一种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我”为什么会感到“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呢? 3、既然父亲是从不求人的,他为什么又会到校长那里替“我”求情呢? 4、离别之际,“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离去,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5、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我”为什么认为“父爱是金”。 解读: (一)通读全文定中心。 记叙文的功能在于以情感人,为此一篇记叙文的中心是确定的,因此在做文段时先确定文章的中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段写的是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通过“我”因自暴自弃而被勒令退学,在父亲的苦苦哀求下暂获求学机会并得以转变终获成功的经历的叙述,展示了深沉的父爱,使“我”体会到父爱像金子一样厚重,贵重,值得珍惜,以及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变得坚强。这一中心的确定为题目的解答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第(4)、(5)小题的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依此推论,“通读全文定中心”这种方法的应用在解答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选材,详略安排,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等题目中,效果出人意料。 (二)根据文章找行踪。 一般做文段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说根据文章来理解,忠实于原文。在考试中我们做文段应根据上下文来答题。上述(1)、(2)小题的解答可遵循这个原则。回到文段第(1)段我们可以发现“朽木” 是针对“中考时,我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来说的,言外之意“我”不是一个学习的材料,是不可造就之才,不言自明。回到文段第(3)段,我们可以发现题目所引用语句在文章中是一个过渡语句,“报复的满足”是对第(3)段前面语句所叙“我”的表现的总结,明白了这一点,答案的完全正确就已变成现实。“忐忑不安”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因不知道父亲到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产生怎样的结果而内心感到不安。问题的解答也就有了依据。 (三)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 记叙文的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在阅读中应做到准确的把握。第(3)小题的解答就在于父亲到校的原因深爱自己的儿子,在儿子被勒令退学时,为了儿子的前途和未来,去向校长求情的准确的概括。 (参考答案) 1、如果他不是学习的材料,到哪儿念书都一样(或“如果他是不可造就的人,到哪儿都成不了才”) 2、由于对父亲不满,对学校失望,我开始自暴自弃,以至于不得不让父亲来收拾残局,想到这样会使父亲痛苦、难堪,我就有了一种报复的满足;但我不知道父亲到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产生怎样的结果,所以又感到忐忑不安 3、父亲深爱自己的儿子,在儿子被勒令退学时,为了儿子的前途和未来,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去向校长求情 4、他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流泪,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不坚强的一面;他希望儿子能够学会面对,学会坚强 5、答案要点: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以及父亲对我产生的影响,让我体会到了父爱像金子一样厚重,贵重,值得珍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