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语文课中的思德教育

贵港市古樟高中 邓如桐

2009年4月10日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政治学科的任务,而且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不管任何文体,叙事的、抒情的、议论的,它都反映着作者的倾向性,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因此,语文教学能够发挥教书育人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形成美的道德情操,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那么,语文课中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呢?笔者在下面分点来论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爱国教育

热爱祖国,是人们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勤劳善良的人民以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珍爱,表现为个人与祖国共命运的忠贞以及义无反顾地献身祖国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热爱祖国,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但是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

1、不畏艰苦,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料,改造祖国,建设祖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为祖国的繁华进步做出贡献。

2、反对分裂民族和国家的行为,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3、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对抗侵略,用生命和鲜血坚决维护祖国主权和独立。

4、自觉地同一切妨碍祖国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以及反动制度作斗争,推动祖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

在语文科的课文中,有不少篇目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爱国思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范文中的爱国思想,接受爱国思想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比如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就表现出其祖国的深深厚意。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不惜奔走操劳,奋不顾身地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九死不悔。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又比如杜甫的许多诗篇,也同样表现出深深的爱国之情。他的《春望》就是这样。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写出来的这首诗也就特别感人。当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了山河复整的气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以欢乐而感人的诗篇。如《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就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感情。在《登楼》一诗中,远大而壮阔的山河景色,更是无限地激起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语文科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阵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由上可见,爱国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切不可忽视。

二、爱民教育

热爱人民,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使人民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语文科的一些课文,也涉及到这中思想感情。

《孟子》中的 一些篇章就体现出爱民思想。他主张“智利罚,薄稅敛”,“使民有恒产”,“养生死无憾”。他曾告梁惠王说“仁者无敌。”又告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又提出“与民偕乐”,“与民同乐”,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 主张。又比如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不少 诗篇,就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屈原“长太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同样表现出深厚的爱民情感。《兵车行》就是杜甫为人民控诉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光辉诗篇,充分体现出诗人关心人民痛苦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也体现出忧国忧民思想。总之,在语文科的不少课文,蕴含着宝贵的爱民思想。语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

爱国爱民的思想是统一的,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将爱国和爱民分开来讲,只不过是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罢了。其实,不少课文是同时体现爱国爱民思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灌输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学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三、崇尚科学教育

科学不仅仅是人们利用来认识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力量,获得物质财富的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达到精神释放和道德进步的武器。科学能让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辩真伪、分美丑,是我们战胜愚昧,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锐利武器。

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君不崇尚科学,不求真务实,不辨明是非、真伪、美丑,就会祸国殃民。楚怀王轻信谗言,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看不到屈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苦心,反而对屈原横加迫害,不仅埋葬了屈原的生命和政治理想,也使楚国最终为秦所灭,一个有充分条件一统天下的国家,就这样给历史留下一个遗憾。我们在《石钟山记》中可以看苏轼先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苏轼先生不轻信前人及今天有关石钟山命名的理由,独与儿子苏迈夜泊石钟山下,经历恐怖环境考验,初步弄清石钟山命名来由—水激石罅而产生洪钟般的声响。苏轼这种为了求得真实情况而不惜冒险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他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至今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国君,他虚心倾听大臣和民众的心声,排除蒙蔽,弄清国内的弊端,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的齐国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不仅获取真知,而且能够使国家强盛起来。

总之,语文科中的不少范文包含着崇尚科学的思想,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战胜愚昧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科学文化素养。

四、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思想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术,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辛勤劳动,离不开艰苦奋斗,离不开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斗志,丧失革命意志,就会骄奢淫逸,导致事业的失败。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家人就是辛勤劳动的人,具有艰苦奋斗的人。愚公一家人为搬走太行、五屋二山,达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萁畚运于渤海之尾”。同时,愚公还 认识到,要搬走太行、五屋二山,光靠一代人是不能完成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完成的。这个寓言故事,其教育意义非同小可,它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深刻地认识到,共产主义这壮丽的事业必定能够实现,只不过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去奋斗罢了。我们从愚公身上看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决心、雄心、恒心。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说明国家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欧先生在本文还强调能使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实在引人深思。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发扬不畏艰难困苦、锐志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团结互助教育

团结,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团结互助,是人与人之间互助团结、互助关心、互助帮助的关系,是人类最进步、最道德、最高尚的关系。

我们在屈原的《离骚》中可以看到,一个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明争暗斗,形成一盘散沙,会造成国灭身亡的人间悲剧。我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看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意义。蔺相如在外交上战胜秦国。地位比廉颇将军要高一点,廉颇不服气,要抓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处处忍让。廉颇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也从国家利益为重,负荆请罪,知错勇改。由于蔺廉两人重视团结,维护团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使得秦国许多年来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我们又在《鸿门宴》中也同样看到团结的宝贵和不团结的危害。秦国被消灭以后,项羽和刘邦由盟友而变为敌手。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兵力远远超过刘邦,这对刘邦争夺天下极为不利。但是,历史都钟情于刘邦,让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开基帝皇。为什么有这样结果呢?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可以找到答案。项羽居功骄傲,刚愎自用,造成本集团内部人心涣散、人心相疑,人心相斗,不仅缺少凝聚力丧失战斗力,而且丧失人的斗志。因此,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变成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相反,刘邦多谋虚心,对部下的正确策略言听计从,从谏如流,诛杀内奸曹无伤,使得自己统治集团内部的人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由被动变为主动,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消灭了项羽。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担负起团结互助思德教育的责任,培养青少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六、遵纪守法教育

遵纪守法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对每一位国家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同时,遵纪守法,对促进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戏剧大师关汉卿《窦娥冤》中可以看到元朝治制统治的黑暗,也预示了元朝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戏剧中的楚州太守桃杌,就是一个见钱眼开、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昏官。他滥用酷刑拷打蔡婆婆,窦娥为了使年迈体弱的婆婆免于受刑挨打,含冤招认“药死公公”的罪名。统治者就这样没有去调查研究,查明真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刑场上,在大庭广众之下斩杀了窦娥。就这样,一个头脑里充满了贞洁、孝顺的善良的妇女,平白无故地死在封建社会的屠刀下。违反法纪的人并未受到法纪的制裁,遵守法纪的倒在法纪下送了命。窦娥的悲剧正是封建社会吃人的残酷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清中叶桐城派著名作家方苞的《狱中杂记》也深刻地反映出封建 社会法治的黑暗恐怖。方苞在刑部狱看到每天都有三四个病死的人从监狱中抬出去,死者又往往是“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即是根本没有什么罪过的人。同时,方苞还看到,狱史滥用职权,随意株连他人,多方逮捕,对“犯人”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使“犯人”痛苦难忍,家人为使亲人免于痛苦,取得“出居在外”经常弄得倾家荡产。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无钱取保者,往往及病致死。对处极刑的犯人,也要受取财物。得到满足,就刺心让犯人立死,不受太多痛苦,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让犯人备受痛苦,对判绞刑的犯人也一样受取钱财。得到财钱了,就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让犯人受尽折磨后死去。对砍头的犯人,也要拿人头做抵押品,犯人家人送上赂金,才给回犯人的已被砍下的头颅。去负责逮捕“犯人”的官吏也同样索取钱财,如“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往往造成“犯人”终身残疾。更令人发指的是狱吏可以窜改审判词,只要送给他足够的赂金,可以用未被判死罪的人顶替已判死罪的人的命。因此,就有一个名叫郭四的人,总共杀死四个人,交上赂金之后,就被释放出来,“日与其徒置洒酣达曙”,“意色扬扬,若自矜诩”。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里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贪污腐败,为非作歹,草菅人命,造成社会黑暗腐朽,一步步走向灭亡。

语文科中有些课文涉及到法治的方面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法治的常规知识教育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法治也关系到民心的向背、社会稳定和国家存亡,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以德育人”也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一代思想道德水平,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侵蚀青少年一代,使青少年一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让青少年从学做会人做起,学会做事,成就伟业。

标题: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

姓名:邓如桐

单位: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高中 

邮编:537127

联系手机:13397859498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