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姓同根源于宛丘(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姓氏是一种深厚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社会现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由其家族血缘关系、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标志,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和研究中国姓氏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其文化源流,可以帮助我们追寻祖根,弘扬祖德,使我们在历史演变的韵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从而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姓氏;发源地;宛丘 Abstract: Name is a kind of deep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hich by their family, kinship, spiritual t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rks, into a purely personal symbol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study and research in China have a name,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ts cultural origins, can help us to trace the ancestral roots, to carry forward Jude, so that the evolution of our history, we find their own rhythm in the end-result, which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hesion. Key words: Surname; Birthplace;Wanqiu 前言 当文明的演进勾起我们无限的怀旧,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恋和对生命本原的追思促使我们踏上了寻根的旅途。寻根,是现代人内在的生命欲求,是一种难以释解的情结。生命之根何处寻?人的生命之根在于我们的血脉传承。而对我们血脉传承最生动最具体的展示是我们的姓氏符号。姓氏,是一个家族的徽号,它标志着一个血统,记录着我们的血脉渊源。一个姓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河。让我们从有形的空间走入无形的时间中,沿着姓氏这条血脉之河溯流而上,在寻根的旅途中,去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开一个个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存在! 一、人文始祖——伏羲 古人曾以树之本、水之源比喻人的祖根,说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听说过我们的老祖先伏羲的故事吧,相传七千年前,早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伏羲的出世有一个动人的古老传说. 远古时候,北方天庭有一个叫华胥的女神。有一天晴空丽日,华胥漫步在郊外,天真烂漫的她光着脚踯躅在草地上,忽然水潭边一个大如车轮的脚印映入她眼帘,也是机缘凑合,她一边想着:“有这么大的脚印,那就一定有这么大的人啊!”一边就这么一迈,就这样踏入了巨大的脚印中,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霎那间,祥光四起,一道彩虹从天而落,围着她久久不散,神奇美好奇异的景象连华胥自己也有点发呆,神选中了她,这时其实她已结了胎气。华胥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华胥带着伏羲居住在成纪。 神的后代伏羲天生就很敦厚,而且很有智慧,他常常一个人静静观察天地万物,人民尊奉他为太昊,意思就是如日月同辉。后来,女娲降生昆仑山上,两人结为兄妹。 后来,天上的水神共工大战火神祝融,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于是女娲在河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宇宙化危为安,这时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兄妹不能结婚,但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二人只好求助天意,他们从山上推下两个石磨,如果合在一起他们就结成夫妻,或者仍为兄妹,结果,石磨合在了一起,天意如此,天意难违,兄妹二人便结为夫妻。 女娲和伏羲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感到有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他们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他们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自己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他们居然活了起来。和原来的人一模一样,女娲和伏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这些人就成了伏羲和女娲的孩子们。 伏羲非常爱惜人民,他看见蜘蛛结网捕虫,就发明了鱼网教人民捕鱼,他还耐心的教人民如何放牧和畜养家畜,至于我们今天吃惯的熟食,也来自于远古时代伏羲对人民的教化,人民在这样慈爱仁德的君主的教化下,过着安静舒泰,风调雨顺的生活,在为人民不辞艰辛的付出后,伏羲的威望更高了。被人们称为“人祖”。 二、羲皇故里——宛丘 伏羲为了选择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于是他率领部落离开成纪,由西向东,逐水草而牧,选择了黄淮平原,定都宛丘。在宛丘之上建立了华夏第一都。宛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淮阳古称宛丘,又称陈,《左传》载:“陈,太昊之墟。[1]”在陈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上古第一个帝王太昊伏羲氏君临天下。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至19亿万年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景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沃土。《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陈风》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1]”。诗歌的大意是说:你在那宛丘的高处轻摇慢舞,我为你动了真情,却不敢抱有希望,在那宛丘的脚下,敲起鼓来。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戴着那鹭的羽毛,婀娜多姿,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神奇美妙的场景呀!今天人们依然能感受它飞扬的节奏,跃动的情思,诗歌里的古宛丘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仅伏羲在这里建都称王,到了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建都陈州称陈王。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因为如此,才使淮阳拥有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拥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位于豫东平原的淮阳县城被万亩城湖围绕,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风韵。很多人到淮阳最初是一种对于自己远祖痕迹的寻找;后来则更多是为了一种浸入心扉的对于远古信息的感受。有时真觉得这里连空气都弥漫着六千年前的气息。 浩繁的古书典籍勾画出这样一幅历史,6500多年前,人祖太昊伏羲率领他的部落从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来到豫东平原的宛丘(今淮阳)定居下来。他结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以识万物,制嫁娶改变群婚,定姓氏人始有姓名,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伏羲死后,为了纪念人祖伏羲,人们在淮阳建造了太昊陵。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就在淮阳城北与城一湖之隔的蔡河畔。古籍中伏羲被称为“百王之先”、“三皇之首”。伏羲墓全国仅此一座,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伏羲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古柏成阴,巍峨壮观。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就有嗣,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宋神宗年问、在伏羲陵墓前建一丰碑,上书“太昊陵羲氏之墓[2]”,传说该碑文是由苏小妹题写,明洪武四年朱元璋重修太昊陵,至今在淮阳保存有完好的太昊伏羲陵,陵区占地875亩,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太昊陵香火不断,经久不衰,历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纷纷来到淮阳朝拜祭祀。改革开放以来,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王光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太昊陵视察。朱镕基为太昊陵亲笔题写“羲皇故都”[3],李长春题写了“人文始祖”[4],著名学者袁家骝题写了“中国文化发源地”[5]。长期以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祭祀伏羲者络绎不绝。尤其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陵庙会期间,从世界各地前来寻根、祭拜人祖伏羲的华夏子女达百万之众。 三、原始姓氏的起源 在6500年前,以古称宛丘的河南省周口市所属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间,太昊伏羲氏率领着一个以蟒蛇为图腾的部落,这个部落当时正处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转折阶段。 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让太昊伏羲氏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现象。经过长期地分析观察,太昊伏羲氏发现,这种现象与当时存在的男女群婚、乱婚有关。在母系社会,人们对交媾生育处于十分愚昧的状态。正如《纲鉴易知录》所云:“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侄姑相媾,叔与侄女相媾,舅与甥女相媾的乱伦之事不可避免的发生,群婚、抢婚、乱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制止这种愚昧的乱伦现象,太昊伏羲氏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在华夏九州啟始了“制嫁娶,正姓氏”(见《纲鉴易知录》)的伟大实践。他首先自定“风”姓。《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1]”。《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2]”。风的繁写为風,它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庐”的表相,下部乃一虫字,虫即龙也,概之,“風”所表示的是“天下一条龙也”。接着,太昊伏羲氏又为当时社会还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如:妫、姒、姜、嬴、姚、姬、姞、妘等,这些姓皆带一“女”字,即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与此同时,太昊伏羲又为当时已经出现的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父系家族定了氏。他自命为伏羲氏,乃制伏天下牺牲之意。因太昊伏羲氏团族统称龙师。所以,他就将其团族以龙为氏,他命“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使整个太昊伏羲氏所统领的各部落的首领统统成为龙的族属的一员。对天下的庶民百姓,太昊伏羲氏则以最灵活、最简便的办法为他们定了氏。有的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如石氏、邱氏、高氏、沙氏、江氏、海氏、池氏、洪氏、谷氏等;有的以驯养的动物为氏,如牛氏、马氏、猪氏、燕氏、羊氏等;有的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如杨氏、柳氏,桑氏、桐氏、茅氏、叶氏、桂氏、梅氏、葛氏、麻氏、花氏等;有的以天地方位为氏,如左氏、东氏、南氏等;有的以天相变化为氏,如云氏、雷氏、雪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如柴氏,庖氏等。至此,华夏九州每一个人,既有了姓,也有了氏,姓氏从此而起源。 四、姓氏的发展 在现代,姓和氏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远古之时,姓和氏,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3]”。姓乃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具有共同血缘的族属部落的称谓符号。氏乃源于同一男性始祖,具有共同血缘的氏族部落的称谓符号。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1]”。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2]”。就是说,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男女不得通婚。而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男子或女子可以同源于另一女性的女子或男子通婚。当然,不同姓又不同氏的男女,通婚是没有限制的。而且,通婚要有聘礼,即兽皮二张,并要有族内的长者去当说合,以定媒约。这种通婚下聘礼,定媒约的套数,直到今天,黄淮区间的豫、鲁、皖农村,还在一如远古地沿习着老祖宗的规定,只是聘礼的内容有了些变化,而长者去当说合的习俗都还普遍存在着。通过考证,笔者认为:“制嫁娶”和“正姓氏”是相辅相承的,是互相促进的。“制嫁娶”离不开“正姓氏”,“正姓氏”规范了“制嫁娶”。正是太昊伏羲氏要“制嫁娶”,才引发出“正姓氏”的伟大创举,正是“正姓氏”的伟大创举,才促使远古的先民逐步远离了愚昧,制止了乱伦,肇始了文明。所以“正姓氏”是“制嫁娶”所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试想,如果没有姓氏之分,嫁娶规制又将从何谈起?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这一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目前世界华人使用的姓氏有近3500多个,其中大部分可查出起源。这些姓氏确立的途经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由远古传承而来。如“龙”姓,乃太昊伏羲氏所命青龙氏、黄龙氏、赤龙氏的后裔。而大量的姓氏则是太昊伏羲氏时期以居住地的景物,以驯养的动物,以周围的植物等所确定的氏。以这种方式所定的氏,都是普通庶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默默无闻,繁衍生息。到了春秋或秦汉时,某一氏族中突然出现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并有典籍可查。于是其后裔就尊这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为始祖。如刘姓,共尊夏代的刘累为始祖。史载,刘累在夏代帝孔甲时为帝王家养龙,后因养死了一条,怕帝王家怪罪,就携家人跑到了鲁阳,即现在的河南省鲁山县。而今,刘姓以刘累为先祖,以鲁山为刘姓起源之地。而事实上,在刘累之前,刘姓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只是到了刘累,史书才有刘姓的记载。再如李姓,共尊老子李耳为始祖,认定起源于河南鹿邑。事实上,老子的父亲也是周王室的官吏,在老子之前,李姓也传承了千年之久。再如石姓,皆云始祖乃春秋时期卫国的石碏,起源于河南淇县。石碏乃卫国的上卿,石姓尊其为始祖,也是一种必然。尽管石氏是在太昊伏羲氏之时,以居住地有巨石而确定的氏,但直到石碏时,石氏才出了这样一位显赫人物,因此,石姓尊石碏为始祖,代表了姓氏文化的主流。象刘姓、李姓、石姓这样由远古传承而来的姓氏还有关氏、柳氏、朱氏、许氏、孔氏、高氏、卜氏、付氏、汤氏、邱氏、车氏、冷氏、勾氏、文氏、牛氏、桑氏、谷氏、葛氏、丁氏、梅氏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自周王朝起实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诸侯国和封邑之地,于是很多人就以国为姓,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而丢舍了原来的姓氏。如陈姓,共尊陈胡公为始祖,源于河南省淮阳县。史载西周时,周武王之婿妫满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继尔建立陈国,世称陈胡公,后裔以国为姓。现今全世界的陈姓华人,均到淮阳县寻根祭祖。再如郑姓,共尊郑桓公为始祖,则是由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在河南荥阳、新郑重建郑国而来,后裔以郑国为姓。所以,郑氏以荥阳、新郑为其发源地。以国为姓、以封邑为姓、以官为姓者还有卫氏、韩氏、秦氏、魏氏、罗氏、钟氏等等。可以说,以这种形式确立的姓氏,占了姓氏起源的一个很大的比例。 三是赐姓。如张姓共尊黄帝之孙张挥为始祖。远古时,张挥发明了弓箭,授官为弓正,被赐为张姓。其后裔多活动于河南省鹿邑县、濮阳县一带,故鹿邑、濮阳被称作张姓的起源地。 四是或源于某种职业、技艺,或源于某一事件,或源于先人的爵位、谥号、排行次第等,也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改姓、变姓的。 五、万姓同根,源于宛丘 总之,中华姓氏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非常复杂。有的一姓多源,有的多姓同源。正是这些纷繁和复杂,才构成了华夏姓氏文化的绚丽多彩。现代华人的姓氏有数千个,个体姓氏起源地达千处之多。如前文已涉及的,刘姓起源于鲁山,李姓起源于鹿邑,石姓起源于淇县,郑姓起源于新郑,张姓起源于鹿邑、濮阳等等。这都无可非议。但追根求源,万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伟大创举。在太昊伏羲氏之前,世间没有姓,也没有氏,正是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后,世间才有了姓和氏的概念。尔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姓氏。然而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论现代的姓氏有多少分支,有多少个确定姓氏的途经,有多少精彩的姓氏故事,但万姓同根,姓氏文化的总发源地在宛丘之墟。时至今日的很多姓氏,正是从太昊伏羲氏那个远古时代传承而来的,既使以国为姓、以封邑之地为姓者,以赐姓为姓者,以职业、技艺为姓者等等,包括因某种特殊原因改姓、变姓者等等,他们在获得新的姓氏之前,也早有了一个姓氏。只是在有了新的姓氏之后,把原来的姓氏丢舍了而已。人们要寻根问祖,古宛丘才是中华姓氏最早的源头。当年,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神圣业绩,乃姓氏文化研究领域最值得纪念的伟大创举。这正如有位哲人所言:“黄河发源于巴颜喀啦山之颠,尽管它只是涓涓细流;姓氏发源于古宛丘之墟,尽管它离我们那么遥远”。 参考文献 [1]张罡昕.中国姓氏探源地图[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闻一多.伏羲考[C].北京:三联书店,1982. [3]翟尚美.宛丘•陈城•陈郢——淮阳地名源流考[J]. 周口师专学报, 1996. [4]张天兴.袁义达.万姓同根 源于宛丘.光明日报[N]. 2003. [5]袁义达.中华姓氏大辞典[M].香港: 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 [6]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7]许顺湛. 中原远古文化[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8]袁业裕.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金良年.姓名与社会生活[M].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10]摩尔根.古代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