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情感催化剂(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整合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师生真正的双向互动,可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可以革新作文教学模式,可以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并更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将带来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师生互动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开始以更丰富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意的课堂,激情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尽管名字不同,但只要是优秀的课堂,就一定充满着感动。而在这些真情流露的课堂中,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其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合理、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必将使语文教学获益匪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是什么?是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在学习疑难之处时,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同时,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引发联想和想象,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它的美,但要说出美在何处,却纷乱无绪。对此,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蓝天、大海的图片,然后利用flash 感受优美的意象、和谐的旋律、扣人心弦的诵读,沉浸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再自己品读体味。在此氛围中,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上高潮迭起。思维的火花一次次地撞击着师生的心灵,那种“清新、空灵”的意境沁人心脾。最后播放伴奏音乐,并请同学和着节拍朗读,再次体味这至情至美的散文诗。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度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色彩鲜明,具有流动的画面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如此细腻动人的诗歌,要想让学生完全领略它的美,仅凭借老师上课的口头讲述是不行的,只有配合声乐教学,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先让学生欣赏康桥的图片,认识康桥,了解康桥。而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听、诵读、品味,让自己与诗人一起,漫游在恬静淡雅的康桥之上。在此种情境之中,学生和作者悄然地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正如诗中所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锻炼思维

艰涩之文,着实令人束手无策,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不容忽视。由此,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和协调,才能解决重、难点。

如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选的课文是人物风采:《童年的朋友》、《一面》、《赵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在教读前三篇,自学后一篇后,写人记事,学生绞尽脑汁而写出的文章少有佳作。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名人的经历,激励自己;把握人物特征,写出人物特点,彰显人物个性。由于选文比较难懂且过长,学生只了解人物经历,但对如何刻画人物却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论上,在实践中就搁浅了。对此,需整和教材,让学生突破难点。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融入课堂,让学生观看有关高尔基、鲁迅、贝聿铭和赵普的影像资料,使他们充分了解名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一方面可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新的认识,可谓一石二鸟。实践表明成效显著,学生突破了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再者阅读其他名人名著时,对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一个有力地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谓“事半而功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闻。而在有限的时间里,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可能陈列、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只是根据课文有选择,有目的地侧重录用一些信息,这就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化,使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受到了限制,其语言思维能力就不能放得很开阔。而多媒体教学则将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梳理相关知识,看哪些需要在课堂上讲解,哪些需要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了解。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很多且课时又很紧张,对此就要考虑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上课。而另一部分知识需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接受广泛的信息资源,如此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自主到有关网站浏览信息,也可以到BBS论坛上倾听网友的意见,同学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进行了,合作的外延也扩展到了课堂之外。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自主能力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文章不是无情物, 师生俱是有情人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语文, 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它更强调的是一种“交际”, 而这种“交际”实际上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便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材。那么,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如何改变这一弊端, 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教学互动呢?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的导航者。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流,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出良好的信息素质。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网站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或者发Email与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沟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或者进行网上“故事接龙”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双向互动。而借助传统媒体实现的师生沟通大多数是单向交互的,是教师到学生的,学生的反馈行为一般并不是通过传统媒体来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甚至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校园围墙以外世界的双向交流。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比翼双飞,开创别有洞天的景象。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能替代学生的想象,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同时还要避免信息技术运用的形式化、时髦化、低幼化、垄断化,如此,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贾满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实践[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7,(22)

[2]陈至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教育报,2000,(11)

[3]梁红、刘俊斌.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7)

[4]李彬.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J].中学语文,2007,(11)  

[5]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