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着意实用能力(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大勇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痛陈语文学习“少、慢、差、费”时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文,却是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吕叔湘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责任“在制度方面。习惯方面”。这里说的“制度、习惯”当然所指甚广,传统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便含其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 应该承认,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上是投入的,学生学得也很苦,为什么老师耗时费力、学生忙忙碌碌而做的多是无用功?传统教学模式最致命的弱点是低效而空洞,所以有必要以实用高效为原则改革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 以下笔者试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及课内外结合三个角度对此作些探讨。 一、以“对路、精要、好懂、能用”八字原则指导课堂讲授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知识点,每个教师处理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样。经验证明,有时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效果却并不佳,而三言两语适宜点拨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要解释这种现象,可看下面这个公式: S→(AT)→R 这就是著名的“皮亚杰公式”。含义是外界的信息、刺激(S)只有其中的一部分(A)被个体本身的认知结构(T)所同化时,个体才会做出积极的反应(R)。 这个公式启示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对学生有实用价值,能为学生所认同接受,方能教有所值,学有所获。 比如,教授《游褒禅山记》,如果大讲特讲作者介绍、字法词法、文句疏通、主题思想等,学生将收益平平,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东西;如果在知晓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这篇散文写作上的特色,针对学生怕写叙议结合类文章的实际,总结出夹叙夹议类文章的一般写法,那效果恐怕大不一样。 可以仔细推敲一下:游褒禅山的过程复杂,作者为什么着重写石碑仆地、前后洞特征差异和自己游洞历程。全文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存在怎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精要地点拨,得出:写即事明理类文章叙要为议作垫,不可天马行空;议要扣叙而发,不得随心所欲。叙议相辅相成,方能文脉浑然,自成一体。 通过剖析,学生不仅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章法,更重要的收获是如何写夹叙夹议类文章这个结被解开,他们感到轻松而踏实,并且以后碰到类似文章他们也能作出初步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教育论集》)。可以说,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贯彻“对路、精要、好懂、能用”的原则进行讲授,正是发挥教材例子作用达到“不教”境界的重要途径。 二、高扬参与意识,倡导教学体验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事,一讲一听之间完成教学过程。但如果将这种方式僵化,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既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课堂上只是静听(间或举手发言,也是被动的),那怎么能体现其主体地位呢?学生又能学到多少可用的东西呢? 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将学生发动起来,特别是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体验三昧,于实践中学真知。 譬如,作文教学是老大难。学生怕写,教师怕改。教师辛苦批阅,学生视而不见,水平依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学生自改作文呢?先念几篇范文,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作文状况确定几条批改纲领,然后让学生自己改好了。当然,自改过程中老师依然免不了要答疑与指点。这样,学生不就处于主体地位了吗?通过实际的修改、比较,学生对作文的觉悟与理解不就比纸上得来的、老师传授的深刻得多吗?还可以培养他们凡事不依赖、靠自己的心理品质。只要坚持自改,学生的作文能力将在这一点点的觉悟与理解中获得实在的长进。 再如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怕说。为什么怕?因为说得少。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四十五分钟时间里拿出一定的时间比如五分钟,由学生参与、主宰?让学生在全体师生面前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我在所任班级进行这种实验一年,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说的能力与兴趣骤升,而且其自信心、对社会人生的洞察与思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鼓励参与、倡导实践不失为自我教育、学到真知的有效形式,值得探索。 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一个知识点课内精要地讲了,也练了,但有些知识需要历练,有些需要积累,完全靠课内就不现实了。牢固地学到真知,培养实用能力,必须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 这里有必要谈谈对课外活动的认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为,课外活动也是教学有机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非常强调课外活动。而现在的情形是学生课外时间大部分被题海霸占,题型的重复训练,ABCD轰炸。有资料统计显示,同一份试卷,同一名学生,经过三年题海跋涉,高三时学生成绩仅比高一时高4.5分。这证明盲目的题海战术是低效的,不利于培养实际能力。 课外活动如何才有实效? 笔者以为,课外要练,应练那些与课内精讲实用的知识有联系的东西,练透练实,以此为原则,效果才明显。 例如,课内详析了夹叙夹议类文章的章法,课外便可通过仿写、自创等方式加以练笔,在练中强化对文体的驾驭,不致纸上谈兵。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的课外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笔头训练,课外阅读是培养语文实用能力极其重要的一环。据吕叔湘先生调查,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其经验即得益于课外看书。但课外阅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对阅读书目、阅读方法、阅读时机等均要予以指导,使之真正达到扩大眼界、提高能力的实际目的。 叶老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文教学要走实用化之路,这是无可置疑的。语文教学的实用化,其学问是深邃的,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