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不能抛却之重(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公平是正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公平与正义的达成,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支撑和法律环境。当然,道德维系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谁也无法否认,良知在公平与正义的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教育部的“面子”与钟南山的执拗

2003年高考期间,江苏省部分考生认为数学试卷的一道题存在错误。围绕考题的对错是非,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历时近5个月,4次组织专家论证,问题仍未获解决。当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朱如曾教授、中科院数理学部5名院士及其他7名院士发表联合声明,建议教育部实事求是地承认试题错误。教育部主要官员对此声称,教育部是不存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12名院士在联合声明中以华罗庚先生的这句箴言开始。这句话既说明了数学对错分明的学术特点,也揭示了数学在判断是非过程中的标杆作用。但江苏省高考数学考题所引发的风波,让这句箴言蒙羞。

同样是2003年,SARS爆发后钟南山教授果断采用不同于常规治疗的方式救治病人并取得重大成效。不仅如此,在社会情绪惶恐不安的紧要关头,他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把广东省病情最危急的病人集中到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治疗。这一“敢医”举动,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心态,显然极具“定海神针”的价值。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抗击SARS这一关乎民众生死、民族荣辱的大是大非上,钟南山敢于公开提出与官方不同的意见。当3月间其时的卫生部长张文康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时,钟南山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却拒绝那样说;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权威姿态认定SARS的病原为常见的衣原体时,钟南山却否定了这一结论;4月11日,他在记者会上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病例增加数目为证再次声明:“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病的病原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说控制了呢?”

阅读点击:坚持良知是要勇气的,良知之于任何人——无论地位、权力、财富、学识与资历如何——都是如此。教育部贵为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本应一言一行堪为楷模,但遗憾的是在面对“己非”方面教育部却裹足不前。良知在这一事件中自始至终缺位。而钟南山教授的“敢医”精神,不屈从权威、权势的独立人格究其本质乃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对科学的尊敬,对人格底线的固守。一言以蔽之,是对良知的捍卫。这种捍卫其利断金,唤醒人心,让市侩、屈从与猥琐自惭形秽。沧海横流,方显良知本色;危难之间,良知扶大厦之将倾。

这两则材料可用于“良知与权威”“良知的缺位”“强势压制良知”“良知与感召”“良知的生态环境”“给良知一片自由的天空”等作文论题。

人性与狗性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一会,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为这个搞笑的回答乐得东倒西歪。阅人无数的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调侃一下这个小滑头。正在这时,谁也没有料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言语所能形容。他有些不解,问小孩:“为什么流泪?”“我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小孩的斩钉截铁的答案让所有人怔住了。

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在洛基山脉的深处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狗镇”。小镇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和一条狗,他们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晚上,少女格瑞斯在逃亡中来到了这个小镇,被青年作家汤姆发现,他说服小镇里的居民把格瑞斯留在小镇上。格瑞斯要为小镇上的居民做一些杂务,以获得小镇居民的收容和理解,同时赚取一些生活费用。渐渐地,小镇上的人发现了这个女孩的秘密,她是警察重金悬赏的逃犯。于是,小镇的人逐渐转变了态度,他们开始向格瑞斯要求更多的代价以换得在这里的平静生活。一天,在警察搜捕中查特强暴了格瑞斯,从此,格瑞斯变成了小镇人发泄和欺辱的对象。在绝望和疲惫中,格瑞斯向她所信任的汤姆借了些钱,窜通到城外买水果的戴维帮助她逃出小镇。但是她被两个人出卖了。她被抓回小镇并被小镇人像狗一样虐待。汤姆最终出卖了格瑞斯躲在小镇的消息,十几个黑帮分子闯进了小镇。原来,格瑞斯是黑帮头目的独生女,因为不想继续父亲的生意而离家出逃。最后,格瑞斯同意与父亲一起回去,但是她有一个要求,就是杀光小镇里的人,包括老人和孩子,而她则亲手杀死了汤姆。小镇上只剩下一条狗。

阅读点击:“笑”与“哭”本是一对矛盾,居然能在同一刻产生。观众的笑是对“少而世故”调侃,而小孩的哭呢?是伤心,也是不解。他不明白一颗真心怎么就这样被成人们肆意地嘲笑和玩捏。良知本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并不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甚至,时光流逝,年龄渐长,良知反而被湮没泯灭的可能。所以当童稚的良知遭遇面成人的嘲笑,小孩才伤心泪下。“爱”与“恨”也是一对矛盾,居然也能集中于一人。汤姆说服小镇里的居民收留流浪的格瑞斯,是出于同情弱者的良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汤姆最终出卖格瑞斯,则是良知屈服于贪欲。良知,成就了爱;良知迷失,制造了恨。良知,可以使人成为天使。而一旦丧失良知,人性就堕落为“狗性”,甚至人不如狗。狗镇“只剩下一条狗”的结局是触目惊心的警醒。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成人保有良知的艰难和必要。

这两则故事可用于“坚守良知”“保卫良知”“将良知进行到底”“良知的价值”等作文论题。

抉择:在职业与良知之间

  曹爱文,24岁,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2006年7月10日17时许,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米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接报后曹爱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个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当地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

  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一动不动。看着跪在地上乞求人们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孩子的叔叔眼眶发红,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淌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曹爱文的这次新闻采访显然是失败的。“孩子救上来了,120没有赶到,万一她还有口气呢,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机会,我会一辈子后悔。”事后,这位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记者”仍旧表达着同样的观点。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1993年,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看下去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于是,他把秃鹰轰走。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凯文•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照片发表后,激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在获得大奖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阅读点击:新闻记者具有两种角色,即“专业”与“常人”。当新闻记者的专业职责与作为常人的道德规范发生对立时,新闻记者纵然有千百个理由,但社会大众却有着他们明确的价值指向,即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新闻记者履行专业职责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必要时,新闻记者应该牺牲专业职责而首先履行社会职责,而不是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也是新闻记者的“良知底线”。

这两则故事可用于“良知与挑战”“良知的底线”“良知与抉择”“职业与良知”等论题。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