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母语创新教育及其启示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北京 卢杨 郑国民 母语教学在每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也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方面。如何在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国外许多教育家、学者及教师长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仅就美、日、俄等国在母语教学中有关培养创造力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对于创造力认识的差异决定了母语教学中不同的创造力培养模式 目前,对创造力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说,但一般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设想,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①因而创造力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层次:对个人而言,这种创造力是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创造出的对个体来说具有新价值的能力;对社会而言,这种创造力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的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心理学家将这两个层次分别命名为普遍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或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②前者人人具有,虽不一定获得具有新的社会价值的成就,但对于他本人来说是进行一次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后者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才所具有的创造力。 对创造力层次的不同的取向,就决定了不同的培养创造力的模式。考察美、日、俄等国在母语教学中培养创造力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美国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有一个由培养特殊才能创造力向培养普通创造力转化的过程。五六十年代注重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的培养,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创造力上,培养方法上多注重施以创造技法的训练。7O年代以后,则注重发展普通创造力,将创造性教育寓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并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日本自60年代末开始,采取把创造性教育与改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联系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根源于日本学者在对创造力的培养上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关于创造力、的见解,即注重自我实现型的创造力的培养。俄罗斯(前苏联)一向注重“天才”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中小学直接开设创造课,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独立完成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特殊创造才能。 国外母语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母语教学中对创造力的培养起步较早,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 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日本母语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与发展。如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校把学生生活环境同作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作文的内容。在这些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学生们通过亲身观察与体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获得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有实验结果表明,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续写童话、虚构故事等),优于复现型教学情境(叙述指定内容、描写确定景物等)。例如,续写童话、虚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效果。 (二)多种创造力培养技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各国在长期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培养、训练创造力的方法。其中以美国在这方面的探索最为突出。概括起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使参加的学生相互启发,填补知识空隙,从而引起学生创造性的设想和连锁反应,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2.强行联系法。就是强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或观念发生联系。通常用列表组合的方法。 3.滑栏法(sliding columns method)。就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几个要素,然后列表,填上内容,用尺子上下滑动,根据随机组合,创造性地组织问题,解决问题。该种方法可用于编造故事、编写童话。 4.推测法。就是通过对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利用故事。即给学生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推测故事的结局。 (2)利用艺术。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也可以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思维模式及其原因,并让学生描述作品的主题。 (3)利用当天报纸。首先只看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写下内容梗概,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的猜测的信度。 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对“创造性教学所带来的变化”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将创造性技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均有长足进步。 启示与思考 上述有关国外母语教学中培养创造力的理论与实践对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各国教育实践证明,创造教育是以一个国家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发展为基础条件的。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必然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理想的环境。而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学科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背景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对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转变传统观念,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观念对创造力的培养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创造力只为少数“天才”所拥有,普通人则不具备;二是创造力是先天的,后天无力培养。随着创造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并不神秘,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而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的。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创造力的培养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并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在世纪之交,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出创新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发展趋势。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的起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对普通的创造力即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而且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以知识为基础,恰当地运用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保证。 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国外母语教学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很值得借鉴。如创设优化的言语情境,有针对性地运用智力激励法、推测法。滑栏法等创造力培养技法,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裨益。但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创新的可能。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活学活用。 ①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页。 ②同上,第13、14页。 ③吴立岗《创造型训练比复现型训练的效果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2期,第1-5页。 选自《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第12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