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应作好“导演”,创造以“民主、高效、有序”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与文本(教材)对话,选准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或通过适当的途径,掀起教学的一个个高潮。

关键词: 提高效率 科学提问  教学高潮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对于教师来说,珍惜课堂、搞好课堂教学,既是珍爱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是教师珍爱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表现。为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和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课堂成了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语文学科是各科之母,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重大,可谓任重而道远也。

一、课堂教学应以“民主、高效、有序”为标准,三者之中“民主”是核心, “有序”是手段,“高效”是目的。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明白任何道理、掌握任何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地读书、感知,自主地观察、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再次,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角色观念: “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将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明确自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一言以蔽之,要全面贯彻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以“民主”为核心来构建课堂教学,有了这样一个核心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把课本或教参上的“死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由“灌水”走向“点火”,,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样“高效”的教育目的。

有了这样一个核心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程序就不再是按部就班甚或仅凭教师个人的好恶来设计,把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摒弃在外。教学程序就会“有序”:符合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和发展的人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才能真正到达“高效”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真正落实“民主、高效”,教师应把评价权和质疑权交给了学生。诵读,是否读准了字音;释义,是否合乎语境,都由学生在认真听、仔细读的基础上做出评判,老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就连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也是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再由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大胆的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由课本走向生活。

二、当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不难发现,我们又形成了另一“模式”,那就是在很多课堂上出现了一种“问答仪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按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连续提问,而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而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把自己预定好的答案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中,表面上看似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则不然。在“问答仪式”中,其实是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在被动的适应。

可以说,“问答仪式”教学中,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中,他们始终处于被教师追问的状态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上的互动沟通,替代了学生与文本(教材)的直接对话,而与此同时,被提问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部分,而且是成绩较优秀或善于体察教师提问意图的那一部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大多数的中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觉到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改变学生的“被追问”状态,进一步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

要让学生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让学生直接与教材中的范文对话,同时组织好班级中的集体思维,科学设计问题。

首先,让学生与文本(教材)对话——与课文直接沟通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优秀的范文,离不开学生的直接阅读,作为阅读,理想的状态是学生有一个阅读期待,带着阅读期待去课文中寻求答案,当阅读过程中有产生问题时,才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是“问答仪式”中,教师替代学生的阅读,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讲解给学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保证这一部分的有效性,必须认真的加以引导,不仅仅停留在要求掌握字词等简单地预习上,保证充足的时间。除此之外,作为熟知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教师,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新闻期待。因此,形成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教师应该把对文本的第一理解还给学生。

其次,有效地组织班级体中的集体思维。

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以来,班级集体就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在这一单位中,作为个体的每位学生思维活动形式,都必然是在教师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围绕整个班级集体性的思维过程进行,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而不能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作为班级集体思维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不应该越俎代庖,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被动的“被追问”者,也不应该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旁观者。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观点有明确的态度;同时,自己的看法也应该提供给学生参考。只有师生互动,成为一个在协调民主之上,又有集中的集体,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对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课堂语文提出的问题无外乎三种:一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学生不启而发;二难易适度的问题,学生启而后发;三是难度大的问题,学生是启而不发。

一目了然的问题按道理来讲是没必要提问的,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却经常不自觉的会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偶尔是难免的,甚至有时是必要的――强调呀或者过渡的需要等,但如果提出太多这样的问题,连小学生也不用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陷于被动,无法突破老师的思维轨道,只能在老师画的圆里转圈,根本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表面看起来,学生回答得又对又齐,其实呢是一种“假繁荣”、“假活跃”。

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是我们课堂上免不了遇到的麻烦,说麻烦是因为我们都害怕碰到它--尤其是讲公开课的时候。事实上,学生之所以启而不发,不一定是问题的本身难度大,很可能是我们的问题设计不科学,不了解学生想什么,只想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我个人认为,对问题科学的设计是避免这种尴尬的上策。

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也是比较科学的问题,所谓启而后发就是要学生掂起脚才可以摘到这个苹果。它不论大小不拘形式,共同的特点是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撒网容易收网难,好就好在答案可以五花八门,――这样,每个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感受作品,并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那就容易激发学生生动的思想,唤起他们的真挚的感情。从对课文的理解来看,先让学生有个整体的、生动的感受,也是必要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心理学中指出,中学生的注意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在每堂课中总有注意力并不集中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没有感情的激荡,高潮的迭起,就势必更加引起学生分散 其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则兴趣索然,味同嚼蜡,教学效果肯定极差。 

相反,我们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愉快地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动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作用。”

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座桥梁,是教师实现其教学目的途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手段也不断丰富和更新,我们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促成教学高潮的形成。 

最为方便,也最易运用的是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而用教学语言来达到教学高潮是简易可行的。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雷雨》可以播放《雷雨》影片;讲到《壮丽的三峡》时可以播放《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等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 ,形成教学的一个个小高潮。

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当新知识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及其经验有联系时,学生也较为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何引领学生学好语文,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缺憾”的艺术,我们的创新、我们的改革,需要我们更大胆一些,勇敢创新,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航者、引路人。教学是一个复建筑材料的过程,教学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一定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他们学习投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素质同时得到提高。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师要面向21世纪,以祖国未来的强盛为己任,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袁振国著 

《蔡澄清点拨教学艺术》戴汝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赵宪宇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3、11)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于青著

《变“被追问”为追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答仪式”的反思》曾水林著

《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2003、9)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