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一”向“块状”的跨越(苏教版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资源整合攻略之一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毛香菊(13957029337)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改革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改革了,它对教学的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整合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浙江省第一轮使用已经结束,如何运用好新教材?如何让我们新课程改革收获成效?这是我们在这两年里一直探索着的问题。两年里我们对新教材实施了多种整合方法,其中,在“让单一文选变为块状结构”方面的感受颇深。本文即就此方面的探索实践作个总结和思考,与同时在作新教材整合的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  单一文选  块状结构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人文性突出、文本篇目数量大、教学时倡导多种呈现方式等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新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使用新教材过程当中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第一、由于新教材不再和以往教材一样按照知识点、能力点安排结构,不再有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而是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进行组元,造成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着眼于人文主题进行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使语文作为工具性的一面未得到体现。第二,绝大部分老师面对内容丰富的新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篇文章从人文精神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都作赏析,力求点滴不漏。结果每篇都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实现“以提高的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最终目标,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

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以新教材由“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的教材结构” 的特点为突破口,对新教材进行资源整合,让新教材的块状特点及其优点得到充分体现,以提高教材使用的科学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新教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整合过程

   在整合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无论是实施单一文本教学还是多个文本(即块状结构)教学,我们最终都会归结到块状结构的教学当中。因为我们在赏析某个文本时,要对文本进行同类比较、相关延伸以及拓展补充,以求知识的细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作文教学,我们也尝试用块状结构,因为块状的“厚重”,的确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涵变得丰富而深刻。块状整合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类成块

新教材把几篇或主题或文体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我们暂且称之为“同类文章”)放在了一起,这就方便了我们采取同类比较的教学手段。教学中,同类文章我们就把他们作为一个“块”,其中共同的东西只需作一次重点讲析,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放在分析它们的不同点上,这样既可以全面掌握这“块”的基本知识,又可以进行一种深化,避免重复和单调,提高教学效率。同类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第一,同主题对比。如必修三的第一专题的前三篇文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就是主题同类的文章,主题都是爱国的,我们施行了比较教学,师生共同对重点文本进行细致而深刻的研究。在肯定它们主题相同后,找出他们的不同写法。如角度不同,运用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不尽相同。《祖国山川颂》是全景式地描写和铺陈。从山川自然到历史文化,由物到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重彩浓墨的把祖国的美好表现出来的。《长江三峡》从三个峡的各自的特点落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祖国的河山之美。《肖邦故园》则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主题的体现水到渠成。

第二,同题材对比。《品质》和《老王》都是反应下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这一小“块”我们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比较教学,比较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格斯拉和老王两位老人形象的异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比较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通过对两文的语言细致的分析比较,深入地挖掘这两个人物及其相似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同体裁对比。同题材的文本风格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同样是诗歌,杜甫和李白的有何不同?同样是戏剧,《长亭送别》和《罗密欧和朱丽叶》有什么不同?同一体裁的文章由于表达方式或侧重点不同,它们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如“序言”类的课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写美景,写乐事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二)悲时运,感人生。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乐极而悲甚。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表达对生命的留恋。造成如此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第四,同表现手法对比。同样是抒情味很浓郁的叙事散文,《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两文在传情方法上有异有同。首先,比较两文传情手法的异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叙事传情,不同的是:除叙事抒情外,《项脊轩志》主要运用状物传情。其次,传情语言的异同 。两文在语言上各有特色。《陈情表》在语言上有如下特点:善用排偶句式,多用四字骈句,骈散相间,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项脊轩志》语言温润质朴,善于运用叠字增情。

对由各种各样的对比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块”的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充实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相关成片

相关成片,也叫以点带面或串珠子法,通过一篇重点课文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串出一大片相关的文本,适时拓展,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知识“片”。这个片也应该是立体的,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块”。

比如讲到鲁迅的《祝福》,可以围绕“鲁迅”这个人物将鲁迅在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所有作品都罗列出来进行研究。有《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可以对其中的一部分作重点探究,比较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情感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及其作品。

这个点还可以是个知识点。如讲到“爱国诗人”时,必修三中有艾青、闻一多、舒婷,还可以结合古代的爱国诗人,如屈原、陆游、辛弃疾等,了解他们的生平,收集、赏析他们最主要的作品。这样以点带面,教学思路会更流畅,涉猎面会更广,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更浓。

讲到描写山水景色的游记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串出相关的多篇文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袁宏道的《虎丘记》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等等可以整合到一起来阅读、比较、补充。

(4)、拓展成垒

新教材的篇目虽多,但因为以人文为专题编写,没有考虑到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关联性,

所以教学时,可以用来选择、比较、拓展的篇目依然不足,教材依然显得单薄,所以需要

补充。作拓展补充时有两个原则:一是要选择与教材中的文本关联比较密切,或有助于加

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巩固的内容;二是补充要适量,切不可又使教材在补充之后重新变得臃

肿。

比如在上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补充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进行比较。这三首诗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注重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都用听众感受和环境氛围的描写来衬托弹奏者的高超技艺。其次,都擅于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把难以捉摸的声音转化为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再次,三首诗都善于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当然,它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例如,白诗句法整饬,节奏鲜明,韵律优美;韩诗句式灵活,参差错落,自辟蹊径;李诗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瑰丽浪漫。

如果说教材中每篇原本单一的文选就像筑就知识堡垒的一块小砖头,那么,拓展补充就是为我们早日筑成知识堡垒而堆积的许许多多的小砖头,是我们筑就坚固知识堡垒的根本。

(5)块状写作

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一直来公认的。一直来几乎所有的教材对作文教学都未

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序列叙述。苏教版新教材也一样,在作文教学指导这块也比较粗浅。我

们在整合时仍然使用块状的结构,实施“作文一周教学”,即一个月内用一周时间进行集中

的连续的作文教学。高一、高二每周四节语文课,我们把四节分别按照“阅读指导——当堂

写作——点评互改——修改巩固”四个环节进行分配。

具体步骤:第一课时,阅读指导。教师选择与计划要写的作文相似或相关的优秀文章和

学生一起赏析,引导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写作借鉴,然后布置要求写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考、

讨论,准备下一堂课写作。第二课时,学生当堂用方稿纸按要求作文。第三课时,从学

生作文中选择一篇进行当场评改,然后让每个学生按照评改要求评改一篇同学作文,之后教

师进行归纳,褒优励差,指出作文中的问题,为学生修改作文指明方向。第四课时,学生修

改(重写)作文。有时,第四课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优秀作文欣赏”或“问题作文同改”。

这样针对性较强。由于写作程序的循序渐进,学生作文难度下降。块状写作有利于学生在教

好的状态中完成写作,作文质量明显优于一周或两周一课时的作文课写的作文。

三、效果及反思

  块状结构比起从前单一的文本教学,其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的好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增强了教师研究教材的主动性。因为要整合,教师会更主动地钻研教材,同时也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归类、比较、补充、拓展,教师优化了教学过程,拓宽了教学范围,教学方法也更灵活,增强了教学实效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且圆满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整合,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了更丰富、更完整的知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所学到的知识也明显的超过了现有的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写作兴趣和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学生终生学习角度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块状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多种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品尝到了成功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再次,从新教材的角度看。通过这样的整合,让我们明白:虽然文本是死的,但整合可以让它变得鲜活;归类、比较、拓展、补充,使在一起的成“块”的文本不必篇篇细研,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原本不在一起的可以通过某种关系使它们成为“一家人”,五个模块里的内容都变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块”。而“块”使原本单一的文本变厚、变重、有层次、有类别,教材的教学力度明显增强了。 

四、结语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文章也一样,我们不能只读其一篇而不见其余,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整合可以使它蕴涵无限;教材的文本臃肿,整合,可以为它瘦身健体;教材的块状结构可以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所以,由“单一文选”向“块状结构”的跨越,是我们整合新教材的行之有效之路,同仁有意者不妨在这个方面作个实践尝试。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