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人教版高三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王易哲

 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1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象征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3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5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9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10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扬州慢  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①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②名都,竹西③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⑤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⑥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⑧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⑨,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千岩老人:宋代诗人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 

  ②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③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风景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④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⑤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⑥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⑦青楼梦: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⑧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⑨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作者简介]

  姜夔(kuí)( 1155— 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往来于湘、鄂、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万里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