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引发的思考刍议(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 柏启平 我们往往评课的时候,似乎都是在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上着眼最多,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入手去看上课老师的教学艺术。在我们的教学评课当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喜欢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不少的同行往往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我也不例外。我不是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重要,而是说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如果脱离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抽象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那就是成了一个症结了。 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内容就会隐含着制约着教学方法。看了两位老师的上课,我想他们在很大的时间上是研究好自己的授课的内容才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的。我们的新课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是是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入手的,期望通过这样的推动来带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了很多的新奇的教学方法,总感觉到从这个角度去推进我们的新课改,似乎是不太妥当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也找不出具体的什么不妥当,只是感觉应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才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去研究教学方法,还不如把时间用在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上,把教学内容研究好了,自然教学方法也就不成问题了。我觉得这也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原是起点吧。自己读书开始,一接触到小说,从小学一直到中学,语文老师讲过去,讲过来总离不开情节、人物、环境等等,说实在的,翻来覆去的讲这些已经是非常厌烦的啦,直到自己做了语文老师,还在涛声依旧的讲这些问题,在思考中就感觉不对头了,感觉到我们的课改的中心往往强调得太多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而没有去深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应该去深入研究呢?能否把我们语文学科的知识问题进行细化呢? 我想大家自从读书接触到小说之后,是不是老师反复在陈诉情节、人物、环境的东西呢?这种不细化我们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是不是在影响着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呢?大家想一想,这种翻来覆去的讲这些内容,而且是从小学一直讲到中学,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在僵化呢?唯一不僵化的是我们用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与学法,而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点也没有系统的有梯度的细化它的知识。 我在想,如果我们深入去研究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把我们学科的知识如数学一样的细化,我们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更能体现出来了吗?自然教学的方法与学法,是容易解决的事情了。我们再根据我们语文学科细化的知识来配置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许就能减少我们别人经常批评我们语文”少、慢、差“的怪异现象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不会那么的心累了。 现在我们经常提起教学的有效问题,讲到教学的有效问题,我们的课堂必须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效性的前提,即教学内容必须正确:第二个是有效性的落脚点,就是学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其实我们的评课似乎一直在追求教学艺术,为什么呢?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谁的有效性?其实我们在评课的时候,似乎一直关注的是“教”的有效性,而忽视了“学”的有效性。有的课,教学的人自己感觉非常满意,评价的人也非常的满意,但我们想到过学的人满意吗?我们教得满意的内容未必是学生想学的内容啊,教的有效性未必是学的有效性,课堂的有效性其实是通过学的有效性体现出来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由于我们可能没有去研究学的有效性,于是在评课的时候就出现了片面的追求教学艺术的评价了,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所在也许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知识没有细化,缺少梯度的结构。 这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感觉很痛苦的也很迷茫的,喜欢在沉默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默,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教得很有效性的,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是相反的,从教的有效性转变成学的有效性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这就必须牵涉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细化,还有对教学方法的吃透,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我们想教给学生什么,是不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原始起点。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时候备课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其实是不相符的。因为其中还受到我们学情的限制,需要根据我们学情的情况来定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习这些内容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来完成他们想学的知识。 作者邮箱: baiqiping@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