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状况和作者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

    1、首先放录音带,学生跟着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痴(chi)情   慰藉jie    霹雳    雾霭ai   流岚 lan   虹霓ni

四、理解:

    方式:1、首先,在和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一遍课文。

          2、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五、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一起讨论总结。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六、主题:

    方式:先让学生考虑一下再做总结。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七、作业:

    1、完成有关练习题。

    2、诵读。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凌霄花——橡树     一、象征: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否定               二、先破后立:否定——肯定    

    二、木棉——橡树       三、修辞手法:对偶,反复,比喻,排比 

         肯定              四、句式长短错落,感情激越。内在旋律

         独立平等          五、押韵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