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人教版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工作者及研究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我认为,“语文”内涵有二:一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二是由本国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前者多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的是实际运用。后者是文学艺术,注重鉴赏、理解。“语文”的内涵决定了教学当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藉此来提高学生对本中国语言、文字的喜爱和兴趣。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笼罩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下,语文教学仍局限于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对此问题进行阐述之前,先选取一套多媒体软件――《翰林汇多媒体课堂(3、0)》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这套光盘,一是因为这是目前市面上最新的产品,能够代表语文多媒体的最新技术。二是因为翰林汇公司一向致力于教育软件的研发,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较成熟。『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下面,就以《翰林汇多媒体课堂(3、0)》为例,谈一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烘托气氛,文化熏陶。『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语文教学是否负载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应当是有的。初、高中语文新教材古典文学份量加强,就足以说明问题。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汉语、文学的了解,进一步对汉语、文学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认知,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往语文教学中忽视的问题,也是老师在课堂上难以传播的地方。『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那么,多媒体怎样做到表现中国文化的呢?设计精美的界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往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翰林汇多媒体课堂(3、0)》以古朴、典雅的界面、悠扬悦耳的音乐,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打开光盘,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幅生动、写意的水墨画。粉色的桃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耳边响起悠扬、典雅的古筝曲。界面上有五座建筑物,代表着光盘的主要内容。鼠标移过时,“翰林学堂”内的灯发闪亮,“集学塔”檐上的风铃轻摇,“临渊池”池水急流,画面清新又富有动感,音乐古朴典雅而又轻悦宜人,整个界面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韵味,给人以鲜明的视、听感受。『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整个光盘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主要界面的设计大多采用写意的国画笔法,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按钮也采用中国结、画轴、玉器等一些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物品。音乐多用古筝、古琴等古典乐曲,因课文的内容、表达主题的需要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一些模块的名称也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如“文渊阁”是清时收集《四库全书》的地方,这一模块为阅读训练及大量阅读选文。此外,“集学塔”、“文趣园”、“临渊池”等名称都即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恰如其分地指明了内容。『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无形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增加对语文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 创造情境,以情感人。『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易于表现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背影》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 创设意境,引人入胜。『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去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靠老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象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以上三点,着重从加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角度说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下面将从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入手,谈其优势的第四个方面。『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 增加趣味,激发兴趣。『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首先,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好听的音乐,很大程序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不再枯燥、乏味。其次,多媒体易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翰林汇的“语文多媒体课堂”“文趣园”的设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文趣园”包括“古诗填趣”、“词语溯源”、“猜谜”等游戏内容。“古诗填趣”中,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这样一组诗句:『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1.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燕”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像这样的例子,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中还很多,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路: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可以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教学对象接受、掌握,这是基于多媒体的游戏化教育最大优势。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上面几点,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对多媒体的一点看法,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将多媒体及其它一切可用于教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的下一代。『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