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吉林市松花江中学 卢春杰 1991年至1994年,人生经历了一段最黑暗的日子,一段太阳刚刚升起便盼望星光闪烁的日子。 白居易被贬江州成了琵琶女的知音,我飞蛾扑火来到松花江中学,明白了陈白露为什么害怕日出。 那是因为人生没有未来。而黑暗掩映下的梦里,却是人人生而平等! 然而,在这黑暗的白日,我的学生却给了我足以让我的生命感到慰藉的阳光—— 恰恰是在那没有未来的日子里,我的语文教学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一、卢老师,我们输了么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我搞了三个工程——中国古诗词阅读,名著阅读和篇章阅读。 古诗词阅读,赏析是必要的,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熟读成诵。国家教委规定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高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的具体篇目。 那时我在初中教语文课,做初一24班的班主任。 我的计划是以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为主要内容,做到熟读成诵,顺势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的背诵巩固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其他古诗词背诵。工程建设时间,1991年至1992学年度第一学期。 50首加80首,看起来不易,做起来不易。因为不能因此冲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不能冲击了语文课其他的教学任务。 更要注意的是背诵的目的不是为了多背诵一些古诗词,而是通过以熟读成诵为主要内容的古诗词阅读工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文化审美并进一步使学生产生热爱中国古代的诗词的情感。 兴趣和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老方法,挑拨加导拨。 利用一周的三个晨读时间,进行训练和临时性的比赛。 自然先朗读,后朗诵,最后是背诵。 王烨,高禹霞,韩一梅,孙嘉璐,洪小星,五个极具领导才能的组长各带了一个小组。组员是你挑一个我跳一个地分出的。那股子劲头,就像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的花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谁也不甘落后,结果就是谁也不落后。到期中考试,两个月时间,初中50首背完了。又一个月,初中50首背熟练了,小学80首巩固背诵也告完结。当然有一些小学欠了债的学生,就要多费一些精力了。又一个月,一些学生完成了一些自选诗歌的背诵。 期末来临,惯例中的家长会又要召开了。 之前与高副校长进行了一次闲谈式交流。高校说,家长会可以不必老生常谈,可以开一个特色家长会。 从此得到启发,认真地准备了一次诗歌背诵比赛,全体家长观摩。高校得知我将要开这样一个家长会,高兴地说,家长看了这个比赛,自己孩子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什么样,岂不一目了然了?老师什么都不用向家长汇报了。 家长会,一变成了诗歌背诵比赛。因为人数增加了一倍,借用了一个大的实验室。 比赛分三个步骤:(1)必诵诗词。 通过抽签,每个学生都要背诵一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中的诗词,要求熟练背诵。不熟练者不得分。(2)自选背诵。每生自选一首小生学初中生高中生必背古诗词之外的古诗词背诵。要求熟练背诵,根据所背诗歌的长短给分。(3)长诗背诵。各组按背诵长诗数量的多少加分,每生机会不限。但要各组轮流滚动进行。 比赛没有时间限制,直至每个学生都把所能背诵的长诗背诵完毕,一人主背,其他组员可提示,提示的次数有限定。 为了增强集体观念,比赛不计个人成绩。 比赛紧张激烈。下午12:30正式开始。4:30,天黑下来了。但各组会战正酣。比赛没有结束的意思。家长们屏息观看,脖子伸得很长,看得出都在暗暗地为自己的孩子加油,为自己的孩子所在的小组加油。小组长们一边调动着组员,一边统计着自己小组的得分和其他小组的得分。调整着自己小组的战术。 5:30,孩子们终于累了,终于没有长诗背了。可是孩子们已经可以了,已经很优秀了。老师已经满意了,家长已经满足了。《琵琶行》都背了,《春江花月夜》都背了,《孔雀东南飞》都背了,《长恨歌》都背了。 比赛也很残酷。因为,是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败下阵来的,最后只剩下一个小组。孩子们流泪了,很伤心的。家长们也跟着流泪,家长的眼泪是为败下来的孩子流的。老师也流泪了,我的眼泪是被孩子们顽强的精神感动的。 这一些小脑袋瓜,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装进了多少首中国古诗词啊! 而三个比赛步骤中,第一个是最难的,这个程序要求50首必背诗词,必须同时滚瓜烂熟的背诵下来,才能保证不论抽到哪一首,都不会失误。可是全体同学都完成了,没有一人出错。 比赛紧张激烈残酷,可是每个人都体会到了快乐。因为中国古诗词这朵艺术奇葩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 卢老师,我们输了么? 当孩子们泪水满面地问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古诗背诵工程成功了。 对所教的另一个班,我虽然不是班主任,却得到了班主任的支持。于是将这个家长会复制了,又找了几个教师作评委。比赛形势更完善了。 4年以后,这个年级到了高中二年级了。一个叫做周游的男生,初中时是我的学生,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因为违反上课纪律被别的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我把他叫到我面前,让他把《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背给我听,这个孩子就给我背了起来,10分钟过去了,没有一处卡壳的地方。而且,孩子脸上的满是笑意。 那笑容是老师的骄傲。 看着这个依然是天真的笑容的时候,我确认我的古诗词背诵工程,成功了。 二、卢老师,今天的课讨论这个问题吧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名著阅读和篇章阅读。 我做24班班主任的时候,为班级建设计划了一个三年的班级发展工程——爱心工程,读书工程,家长教育工程。 名著阅读,含在读书工程中。 由于要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精力做诗歌背诵训练,名著阅读就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正式启动。当然这以后诗歌背诵还在继续,是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名著阅读的准备工作在第一学期已经开始了。先是我为班级买了一个书柜,铁皮,玻璃窗,结实美观,花了400多块钱。那是2001年,当时我的工资全额只有不到800元。又把我家里的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拿到班级来。 我要是不出力,不亲自做,家长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疑心来的。自己真心带头做,家长就会真心配合。 学生每生捐献一本名著,是按照国家教委和省教委规定的必读书目捐献的。那时吉林省初中语文教改走在了其他省份的前面,规定的必读书远远超出了国家教委规定的数目,古今中外的,列了200多种。当然,我理解只是在规定的书目中去选择,而不是如国家教委规定的书目少而必须读。因为在3年的时间里,那些书是不可能读完的。 当然,这样班级也只有百余部书,我又把献书与学生改过结合起来。就是学生违背了纪律,有了过错,要承认过错,改正过误,还要补救过错,。救的方法,一般是几个学生一起给班级献一盆花,或献一本书。其他班级一般是给班级买笤帚墩布水盆什么的。对不犯错误的学生就鼓励他们给班级给同学做好事,积极捐献图书。这个方法与家长商量过,家长支持。捐献两三本书,就解决三年的名著阅读,家长会算这个帐的。 这样,在以后2年多时间里,班级有近200部名著了。当然这些书在学生毕业后如何处理,也计划好了,把它归入爱心工程,连同书柜一起捐献给山区学校。解决了名著阅读书籍的来源,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一举两得。 当时还有一个“与山区学校的某个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想法,就是一部书卖两本,献给山区某一个班级一本,献给自己班级一本,两个班级同时搞阅读活动。这个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施。 阅读活动虽然在第二学期正式启动,实际上在第一学期就几经开始了,班级有了书柜,有了书,有了图书管理员,读书活动就悄悄开始了。而所谓的正式启动,也不过是举行个仪式而已。 当时学校有人主张借鉴诸葛孔明的读书之法——“观其大略”。而我从来反对这种做法,主张多不如少,少不如精,首先做好精读,再逐步扩展。但我的主张我也不硬性推行,别人的主张我也不禁止执行。因此,我不规定阅读任务。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选读,多少不限,精略不限。 学生是好奇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阅读。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为了在阅读交流会上不只当听众,他们也得去读点什么。为了在更多的时候,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听众,他们就会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读,而要想说得好,不被别人问倒,不仅要读,还要思考,要辨别分析。 老师的表率作用当然是最重要的。己所不行,勿施于人,这是释迦牟尼说的。因此,老师的手里总是有一本名著,上课下课的时候就带着。老师的阅读速度量要很大,不然跟学生探讨的时候,容易陷于被动,成了听众。当然,老师永远也不会赶得上所有学生的阅读量,所以有时就只好当听众。不过这样的听众很愿意做,快乐呢。 老师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始终都在研究老师在看什么书,怎么看,看出什么东西。我手上的书,如果是书柜里没有的,学生就更关注了。后来他们也发现了规律,语文教材讲到哪里,我手头上就会出现相关的书籍,我跟他们讲的东西,大都来自这些资料。后来,他们也会在学到哪一课的时候,找到有关的书籍来阅读。这样教师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线索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讲<<论语选>>的时候,学生就研究<<论与>>,讲《小国寡民》,学生就研究《老子》了。不晓得那么小的年龄是否看得懂这么深奥的书,当然了解一下也是好事。 有时候,为了释放学生积聚的阅读能量,就临时把一节准备做别的事情的语文课临时改为名著默读课或名著推介课了。默读课,就是学生静静的看书了。推介课就是学生抄抄巴火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阅读,人生的一大工程。或许就是人一生中的最大工程。阅读的基本任务是读书,阅读的根本任务是读人,读事,读社会,读自然。读书,主要的是名著阅读。 学校的阅读,一般都是两条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但名著阅读,并不就仅仅指那些大部头的著作,而是把篇章阅读也含在其中。 我在每周的正常授课节数中,抽出一节课作自由阅读时间,主要用来做篇章阅读。最初的时候,把几十年来我为学生准备的几百篇精选出来的精品现代美文做为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现场发给学生默读,一人一篇,看完到我这来换。也可同学间互相交换。后来,让学生将平时阅读到的精品文章复印出来,加入到阅读材料中来,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 这是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进入正确阅读轨道的一个小伎俩。 我还把名著阅读扩展到时文阅读,就是读报读杂志,读当代作家的作品。 当代著名作家,那时中国作家女的以毕淑敏为最,男的以余秋雨为最;外国的当然是《哈利伯特》的作者了。那时每周有一次固定的活动,由学生自选文章,做阅读分析。说明白一点,就是学生当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课,讲什么,怎么讲,都是学生自己来确定的。美其名曰,美文共享。我也不把关,因为根本无须把关。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女生则必讲毕淑敏的文章,男生则非余秋雨不可。书柜里这两个人的书渐渐的就有十几部了。毕淑敏的文章相对短一点,一两节课就可处理完,可是余秋雨的文章,往往没有读完就下课了。也好,自然引导到课外阅读了。其实我那时我的心里一直在嘀咕,余秋雨的文章,他们看懂了吗,十四五岁的孩儿们? 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没有人讲《哈利伯特》,手里握着这本书的人却很多。 我也就想看看,这倒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让学生这样着迷。没看进去。再看,还是没看进去。又看第二部,一下子就没吸引住了。后来的几部也看得很着迷。再回头看第一部,还是没看进去。 正常的语文课,当然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有人说它是主阵地,我也不否认,但也没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得益于当时的语文教改,我的课堂也就活泛了。这个阵地怎么建设,我心里自有想法,自有打法。可是,学生来夺我的主动权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活跃分子,常常跟我商量, 卢老师,今天的课讨论这个问题吧。 开始时说的乱乱糊糊的,可是没有过多久,就说得头头是道了。其实,任何一篇课文,从任何一个地方入手处理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只处理内容或形式的某一个点而不顾其余。 课堂静悄悄的,那是我与学生坐在一起,静静地读着品味着手中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杂志的时候,是我心中最有幸福感的时候。 课堂乱糟糟的,那是同学们的手举的老高,抢着到台前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某件事情的做法讲给同学们的时候,是我心中最有快乐感的时候。 阅读成功了,语文教学就成功了。阅读成功了,人生就成功了。 难得的是学生自己动起来。 三、卢老师,该写作文了吧 依然是那一段生命中黑暗的岁月,依然是那冷寂的暗夜中的闪烁的灯火。 还是1991年,做初中1年级24班班主任时候,我成为“创新作文教学”——一个国家级实验课题的实验教师。这之后的二年里,我对创新初中作文教学作了一点探讨,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走出了一条新路。而我的学生,也以他们独特的表现,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享受。 作文在哪里学,在阅读里。阅读成功了,哪有作文不成功的? 虽然作文教学依赖于阅读教学,但是不写不练,也绝对不行。 胡练一气,却不是不可以,容易出现一块地几条垄铲了又铲,而别的垄却一直荒芜着的现象。因此,作文训练,总归有个操作系统为好,有个线索,有个顺序,有个抓手, 有个规律, 可因循,可依据。 原则呢,一是兴趣,一是生活。 我的操作系统是:记录生活,调查生活,研究生活,想象生活,创造生活。 开学不久,生物课,老师指导学生做了解剖鱼和青蛙的实验。这一节课上完,我们班余下的课就上不下去了,因为多数学生被那种血淋淋的场面吓坏了。他们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观察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逝去,他们还看到了生命结束时的挣扎由强到弱到无的全过程,伴随着汩汩流淌的鲜红的血液,他们还有了做刽子手的心理体验。一些女生第二天还是脸色苍白。学生们善良的本性显露无遗。 记下来吧,这样的体验,这样的心灵冲击,多么好的写作素材啊!这一次作文,没有一个学生感到难写。 12-9到来了,初一年级28个班纪念12-9大合唱比赛到来了。学生们早早的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了。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我控制着同学们的情绪,准备工作只在班委中进行。到离比赛只有一周的时间其他班已经排练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才放手,开始正式排练。班级就是不缺人才,指挥,领唱,领诵,小乐队,要什么有什么。我也把儿子的手风琴背来,混到乐队里。5天时间,3首歌曲,排练完毕。要想取胜,没点独特的东西,恐怕很难。我们至少有两点,别的班不会有。一是将歌曲作了改编,加了声部,一旦唱好,境界全出。一是合唱高潮时每位同学将一束鲜艳的菊花捧在胸前,考虑到通常会有捧出花朵的表演,但用鲜花的还没有见到,我们就选用鲜花,鲜艳的菊花,表达对先烈的崇敬,恰到好处。那些花,是副班长孙嘉璐的家长捐献的,价值三四百元。 精心的准备,紧张而高效的准备,获奖,不意外。 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集体行为或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行为,不能浪费这样的写作素材。 这样的作文,有的是话要说。这样的作文,简单,有趣,有意义。而这样的素材,多得不胜枚举。 老师做作文指导,做作文讲评吗?不做,随便写,没有任何要求。写完了,征得学生同意,贴出去,共享。贴在哪里?贴在走廊里。 当然,老师不批作文学校不让,那就写上优,全是优,突出的,写两个优。 除了写集体生活,还提倡写个人经历。比如班长参加省三好学生评选到最后一轮剩下四个人时没通过;比如学委参加129演讲,差零点零几分没能进入决赛;比如生委第一次收钱,将收全班学生的几百元钱放在书桌里放了一宿,第二天我问他时他找不到了;比如女生范唯以一曲《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征服评委闯入学校艺术节------ 每个人都有一些事是一生难忘的,写出来谁都不会觉得难。 他人的一些事,对学生是有诱惑力的。比如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小的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恋爱结婚的。自己幼年时是个什么样子,有一些什么故事。还有老师,他们学问是怎么来的,有过什么样的成长历程奋斗历程。身边的其他亲人,都有怎样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怎样成为名人的。等等。 想知道什么就去了解,就去采访,被采访者不愿意说,就去调查。采访和调查都是需要心智的,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他人,还锻炼了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这样,写“我的童年”就会写到自己不懂事的时候的事情。写“我的母亲”,就会从母亲的童年写起,方方面面,一直写到现在。“父母的婚事”,学生们能不感兴趣吗?要了解清楚可不那么容易,不问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单凭父母自己说,恐怕不行。 那时学生还写了学校的校长,两位副校长,还写了一些老师,也写了我。都是上万字的文章呢。这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把一些作文交给了被采访的领导和老师,领导和老师们就再感动一回,他们会珍藏的。也有几篇现在还在我的手里。 采访的时候,由于一个班的学生都来做,使学校的领导们和一些名老师的日常工作临时多了两项内容:准备受访和接受采访。 生活是要体验的,也是应该研究的,不体验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不研究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也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研究生活一般分两类:对以往的生活的研究和对未来生活的研究。 艺术节又将来临了,班长和副班长受上一届艺术节范唯凭一把琵琶独自闯入的启发,建议组建班级民乐队,我觉得这件事情如何去做,很有研究价值。就启发他们把目光在放远点,规模做大点,组建年级民乐队。如果成功,将是艺术节上的一大亮点,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更大的锻炼。讨论一下吧,有没有必要去做,有没有做好的可能。经过全班学生讨论论证,形成决议,组建。有很有利的组建条件,我班的班长,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副班长,是学校团委书记。可以通过这两个组织来动员号召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也可以利用的他们的职务来做日常排练的安排和组织。难度会有一点,但也就有挑战性。 后来有几位老师要参加,我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老师参加好还是不让老师参加好,当然首先保证给艺术节添光彩,再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讨论的结果是不接受老师参与。理由是搞一个纯粹的学生民乐队,更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风貌,拒绝了老师也就等于增加了活动的难度,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从组建到排练,各种困难可以想见。看到几位组织者在预审通过后留下的泪水,我的心呢,也心疼也欣慰。 写作文吧,阶段的,全过程的,记叙文,以论文,想写什么写什么。 人类的发展靠两件事情,一曰想象,一曰质疑。作文当然也要进行这两种练习。初中生当以发展感性思维为主,主要进行想象训练。 “圣诞节前一天,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过的上课迟到了,且表情声调不同于往日。他范读课文时发现一女生在制作卡片。这是一个品学兼优、语文品质尤好的学生。他走到她面前,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把贺卡撕成了两段。然而,他的手抖了一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他在卡片上见到了自己的名字,那贺卡是写给他的……”这是我设计的一个提供了部分情节的想象生活的作文材料。要求学生补充其他生活情景,写一篇想象作文。这样贴近学生心灵的作文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还可以利用一下课文,学习《挖荠菜》,就写“小张杰是怎样回到家里的”,学习《最后一课》,就写“韩麦尔先生是如何下楼的”,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卖起的礼物》《三顾茅庐》,就改变线索换一个叙述人重新构思情节。比如从诸葛亮的角度来写刘备三顾,诸葛亮为何让刘备三顾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也让学生写小说,写诗歌,但写小说诗歌的练习不多。 美好的生活是创造出来的,当生活不是被动的经历,而是含有了主动的计划的因素,那就是创造生活。新的生活,美的生活,皆在于创造,皆源于创造。 主动地读一本书,主动地参与一次活动,主动去做一次旅游,走进大自然走近历史,主动地了解一个人,研究一种学说,做一个小实验、小发明或参与做一件善事,去慰问烈军属,孤寡老人-------- 前面提到的很多种事情也都在创造生活之列,比如调查生活的采访活动,比如研究生活中说到的对未来生活的研究并实施。 主动地走进生活,主动地研究生活的同时也会创造出独具个性魅力的生活。人生就在这创造的生活中闪现出熠熠的光辉。创造生活将带给创造者一个全新的美妙的世界。针对着这样的美妙的世界的写作,必定闪烁着人性的美丽,灵性的灵异。 写作的基本任务是写出美好的文章,写作的根本任务是写出美好的人生。 记录生活使“没啥写的”和“不知怎么写”等作文常见问题不复存在。调查生活,使写作进入了广阔的空间,摆脱了“除了自己,别无可写”的尴尬境地。研究生活,使学生目光敏锐、心灵美好。使写作加入了思辩的成分,使思辩的文章富含智慧。想象生活,使学生的思维长出翅膀。使写作进入了唯美领域。创造生活是创新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途径。没有创新的生活,就不会从根本上有创新的写作 当然,让我倍感享受的,是有很多的学生,写作文已经着了迷。如果我一个星期没有跟学生谈论与作文相关的事情,就会有学生到办公室来找我说, 卢老师,应该写作文了。 其实,这个时候,这些学生或者有了一些近于成熟的想法需要老师知道,或者有了很大的疑惑希望老师指点迷津。他们是要搞一点事情了。 而他们一旦构思成熟,常常是一夜不眠,直到把一本32页的大作文本写完了才停笔,停笔也还是恋恋不舍的。当然,他们会顾及结尾的,而且结尾都写得很好,是那种言尽意未尽的结尾。更有觉得作文本会不够用,就上电脑敲去了的着迷者,要敲出上几千字或上万字来。 都说作文写长了难,可是我的学生们只觉得写短了难,当学生按照我的写作训练系统去写作的时候。 都说做人获得幸福难,做这些学生的老师,想不幸福都难,当学生对诵读、对阅读、对写作乐在其中的时候,当学生开始不受老师的引导而要引导老师的时候,当老师看着学生为某一个话题辩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当老师读着学生们以心血结晶成长长的文章的时候。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