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爱“网吧” I恨“网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1-05-04     李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超过2000万,其中1/5是通过“网吧”上网的,这其中青少年学生占相当数量。 

    “网吧”,是人们集中上网的场所,是一个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场所,也是一个人们和互联网发生互动关系的场所。伴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兴起,“网吧”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不断地引起人们的争议。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范管理工作,并在近期内进行一次专项清理整顿活动。清理整顿的重点是治乱治散,坚决打击违法乱纪、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一时间,对“网吧”的褒贬之声达到了高潮—— 

    “恨”的理由——“家长操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 

    光顾“网吧”的人,以学生为绝大多数。曾有记者在北京、天津、山东数十家“网吧”调查后得出结论:到“网吧”的以青少年为主,其中中小学生又占大多数,其内容以游戏、聊天为主。 

    今年“两会”期间,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就痛心疾首地呼吁:一些经营者打着“网吧”的幌子,经营各种非法游戏,甚至在网上散播黄色、淫秽图片,严重荼毒了青少年的心灵。张海迪一句“我很忧虑”格外引人注目。从各媒体对“网吧”的暗访情况看,似乎比政协委员们所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每个“网吧”都有学生对“网吧”老板说:“老板,今天晚上给留个空位,我要通宵。” 

    某报记者在北京看到:烟雾缭绕的小屋里,一些学生模样的人,面呈灰色正在游戏世界里忘我酣战,亢奋的还有他们的大喊:“我又发财了!”“打死他!”一本破烂的账本上,记着:“眼镜欠50元,ZJC欠30元”。这些代号足以说明他们是这个“网吧”的常客。 

    报道说,新疆一位年仅12岁的学生因迷恋“网吧”,偷走了家里的几千元钱,在一个“网吧”里玩了22天,连春节都是在“网吧”过的。另外还有少男少女陷入网恋无法自拔,“远涉重洋”去见网友,却弄得个满身伤痕。 

    十几天前,某家报纸刊登了一位母亲和一位市委书记的通信。这位母亲在信中说,她原来可爱纯真的17岁的儿子迷上了游戏,沉醉、痴迷其间,甚至半夜趁父母睡熟后跑去“网吧”打游戏,而且学会了撒谎、逃学。这位市委书记在回信中希望该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看来,“网吧”真是让“家长操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了。家长干脆说:“以前怕孩子进游戏厅,现在怕孩子进‘网吧’。”“网吧”似乎成了“游戏+聊天+色情”的代名词,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爱”的道理——新生活的场所 

    “网吧”本来面目应该是提供上网学习、交流、查阅信息的场所。媒体把它视为一个信息新平台而不断加以关注,IT业界认为它是一个新的网民增长点,青少年则把“网吧”当做一个新的生活场所大声欢呼。 

    关于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不必多说。我们只说,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只要你攫取,它就会毫无保留地给你;互联网又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只要你愿意,它就会向你传递各种声音。要了解世界,要获取信息,那么,你到互联网上来吧。“网吧”,也同样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些经常去“网吧”的学生家里也有电脑,他们为什么喜欢“网吧”?他们这样解释:一是“网吧”里上网的速度快,而家里的太慢了;二是“网吧”里有不少网络高手,可以随时请教;三是机器坏了可以随时修,少了自己在家里着急维修的烦恼。 

    当听说有人提出要取缔营业性“网吧”的消息后,网上的帖子就很说明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如果整顿‘网吧’就要关掉所有的‘网吧’?那么要打假是不是也要关掉所有的工厂呢?”“学生上网就是渴望新知,无论是软件、游戏、聊天或是其他,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可学校能给我们多少呢?如果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个机会,我们还会去‘网吧’吗?”“网上的色情内容不会‘不期而至’,只有特意去寻找才有可能找到。由此可知,‘网吧’是无罪的。”“‘网吧’的管理是和人们的素质相关的,和‘网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看见片面,就一棒子打倒一片是不是太过于偏激了?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一位同事说了他与“网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差外地,因住宿旅馆的通信不便,带上的笔记本派不上用场。正着急无法发稿回报社,旅馆的服务员指点:不远处有网吧,你去试试?紧忙奔去,上网,写稿,发邮件,全部搞定,最后结账:一小时3元。“‘网吧’挺好,多快好省。”回来后逢人便说。 

    “网吧”:管理需要新思路 

    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等7城市的调查显示,77.18%的受访者支持采取措施整顿“网吧”。治,是一致的,重点是如何治。 

    一些地区采取了管与限制的做法。曾有南方的一县城明令:一县只许设一家“网吧”。这种做法在些许杜绝了“网吧”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十分有效”地阻止了该县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一味地指责限制,只能使问题陷于更加被动。关掉“网吧”,是一种“裹足行为”。有专家坦言,单纯就事论事,即使关掉“网吧”,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文明建设的问题。作为网民的上网场所,“网吧”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网吧”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互联网普及的任务,关掉“网吧”,会影响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和“网吧”发生互动关系的是人,要管的不是“网吧”,而是和“网吧”相关的人。要管那些见利忘义非法开设“网吧”的人,要管那些在“网吧”浏览非法内容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做法: 

    北京,严厉打击非法“网吧”,对在抽查中查出曾登录非法网站的电脑一律收缴,并处以罚款或限期整改。浙江,明文规定:“网吧”与中小学校的直线距离不得少于200米;晚10时至次日早8时不接待未成年人。只要不符合文件规定要求的,业主必须在3个月内整改。过期仍不符合条件的,取缔。深圳,在“网吧”的电脑里安装“NET110网吧安全审计管理系统”,以阻挡黄色“病毒”。还有沈阳、鞍山都在该市“网吧”中统一安装了“网络净化器”,成功地阻止了相当人次登陆黄色网站。 

    “管”的措施与手段的不同与当地政府部门对信息时代新兴产业的认识程度有关。不管怎样,这些或“老套”或“新式”的做法,都对净化“网吧”起到一定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网吧”的整顿和管理需要新思路,解决“网吧”问题,应实行综合治理。 

    在“2001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网吧’问题是网络负面影响的一个集中反映,但并不是网络问题的根源。”解决“网吧”问题可从五方面入手:“立”——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堵”——利用网络技术封堵有害信息;“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疏”——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和舆论环境;“管”——加强管理。 

    上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上海正在积极探索“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大公司涉足“网吧”市场,进行兼并参股,拓展租赁、电子商务、网上证券市场等新业务,将“网吧”引向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文化部、团中央等8家单位不久前共同组成组委会,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这项工程的宗旨是通过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建立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并引引导和规范中国互联网站的建设。 

    青少年:告诉我如何使用互联网 

    管住了“网吧”,我们可能还是无法管住青少年好奇的心,他们还可能沉迷于游戏、沉迷于聊天,也许是在“网吧”,也许是在家里和学校。我们需要为青少年寻找到网络的意义,告诉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 

    青少年渴求新知,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青少年对其着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长的阶段,自我控制力不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引导青少年学生跨过“游戏、聊天、色情内容的坎”,让他们从互联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健康成长、成才,是家长、教师、学校和整个社会理应承担的重任。一是要让青少年知道沉迷于游戏、聊天、色情的危害;二就是要让青少年全面了解互联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接受新事物上,青少年往往都走在了他们长辈的前面,对互联网,也是如此。美国的一家报纸曾经有这样的评论: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地,往往是年轻人在教他们的长辈。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当青少年在网上神游的时候,他们长辈中的很多人却对网络一无所知,没有办法给孩子指导。还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对这种信息时代的工具从内心怀有深深的恐惧感和拒绝心理,把计算机、网络想像得深奥莫测,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阻碍”,很难进入其中。 

    “学校老师的网络知识还没有我懂得多呢!”经常能听到“网吧”里上网的学生这样半是自豪半是无奈地说。这是对一些教师的批评,也是对教师的寄望。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一定要先有一桶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首先自己必须要了解互联网,那种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之外“隔岸观火”的干巴巴说教,是无法令学生们信服的。 

    同时,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于信息时代。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水再多,也不外乎教与学的灌输关系,只不过是量的大小。教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并不断地去探索水源,发现源泉,这才是教师在教育中的真正成功,才是教育所要求的实质。 

    网络的发展为新型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的信息平台。随着网络在学校的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令人欣喜的教学范例。1999年有记者在上海的一所著名中学采访,该校校长讲述了这样的两个教学范例:一个是政治课教师要求学生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写一篇关于“科索沃危机”的论文;一个是外语课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出现的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英文写一篇他的生平。学生们在课下倾注了相当的精力,在互联网上畅游,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资料。当一篇篇小论文交上来的时候,教师们为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能力惊呆了。他们深刻体会到,在互联网的信息面前,所有人是平等的,只要你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具备获取信息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是研究者,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网络的真正乐趣。 

    现在,教育部提倡“研究性学习”,并在高中阶段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互联网正在提供一个广泛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一个自主的天空,给孩子研究学习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终身受益的指导,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在“网吧”里看到的学生,会是在认真查找资料,在潜心于自己的课题,在真诚地交换相互的体会。这不仅仅有益于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有益于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健康成长,更有益于我们国家的未来。 

    【借鉴】 Intel Computer Clubhouse(英特尔网络会馆) 

    柔和的灯光,流线形的圆桌,丰富的书籍,最新的应用软件,最佳配置的计算机,所有这一切,都融入于网络环境之中。这就是“英特尔网络会馆”给大家的印象。 

    “英特尔网络会馆”建立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社区中,免费面向8—18岁的青少年,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形成一个主题,并发挥技术的能动性来实现自己的思想。“会馆”内有志愿者作为辅导员协助青少年实现他们的想法。“会馆”提倡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生存。 

    英特尔公司拟在最近几年在全球陆续建立100家这样的场所,中国的西部地区被列入其中。该“会馆”的模式将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