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堂“五美”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白宗宇 联系方式:13585367130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中学学校出于功利和短视的因素,并不重视语文课。然而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可是这样一门担负着重要使命的基础学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常是以一副填鸭式单调的面孔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怪不得学生会丧失兴趣了。 其实中学语文教学在高考升学的压力,多了功利的因素,更多地表现出考点化和越来越远离语文课堂本质特点.如今的语文课改变原先“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和谐与悠闲,在求新中摸索出五花八门的课型。语文课作为基础课,课堂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但不可远离语文课堂本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其中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是语文的特质。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语文教师要根据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考实际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在语文课堂之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艺术化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课堂一定要完成美的回归。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美贯穿于整个过程,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一、精选教材以发现美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选语文教材的多是一些名篇佳作,除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外,还包含有审美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能借此要挖掘美感,引导学生悉心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仔细揣摩作品的意境美,领悟作品人物的人性美,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陶冶。 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国家审定教材,在适当降低起点和难度要求、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方面有许多优点。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展示语文学科的风貌,必须要贴近我们生活的时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美。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材上苦下功夫,努力把“教材”变为“学材”。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一些最能体现美的经典篇目,散文如《荷塘月色》《江南的冬景》,诗歌《再别康桥》、《琵琶行》,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外,还选择了一些文言文,如名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优秀的文言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有言道:“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老舍也曾说:“我若是拿起一本伟大的古典作品读一读,就好似大旱之遇甘霖,胸中开阔了许多。”而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大多是大浪淘沙后深沉下来的精华所在。赏读文言文能从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提升。其次,熟记一些文言文,能增加我们的记汇量。文言文中许多精妙的语言一方面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依然广为运用,依然活在现代汉语中,如“黔驴技穷”、“正襟危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不可以已”等传为千古名句。另一方面,文言文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临江之麋》,全文只用了122个字,就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得一清二楚,将故事的曲曲折折叙述得引人入胜,将故事中蕴涵的哲理提示得发人深省。又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短短数语就描绘出一幅“月夜泛舟图”,点染出一种优美隽永的境界。文言文还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阅读口味、欣赏咀嚼的过程中,我们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其精神营养,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积淀。孔子曾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赏读优秀文言文作品的过程,就是从中汲取养料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过程。其次,诵读一些文言文,可增加我们的词汇量。因此,在应用语文学习的同时,应当学习一些文言文。现编的教材虽选了一些文言文,但普遍较难读,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我通过挑选的文章,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低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细腻情感以感悟美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才能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养、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就教材而言,中学语文教材里遴选了大量文质兼美、底蕴富赡的作品,其“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同声,皆快于耳”。就作家而言,有为国举行惊天地、泣鬼神的“尸谏”的屈原,有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其闪光点,足可陶情怡性,塑造学生健美的人生。就教师而言,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美愉悦。再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 二、精妙语言以挖掘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妥善处理好课堂气氛的动与静,课堂节奏的缓与急,讲解分析的展与收,使课堂构成一部和谐优美的乐章,必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无暇旁及。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 “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作为语文教师、音质优美、妙语连珠,是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重要一环。教师讲课语言流畅、富有文采、风趣幽默,往往会使学生听之入迷、感叹不已。教师语言富有表演性,充满情感,往往会把学生带入“角色”,并能给他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 如情景交融的佳作,字里行间流淌着情感的清泉,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图景,讲析这些意境,犹如欣赏一幅幅墨趣横生的国画,既能扣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赤壁风景画,在赏画中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运用及作用,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这种借画分析课文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在欣赏画意中接受了语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力,在美的享受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文本探究以鉴赏美 有人说,以中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参与学习研究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发现中学的学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付。在教沃兰茨的《铃兰花》(《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本)时,学生整堂课都在探究“铃兰花的美”。有个学生就提出铃兰花的美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谈美的写作伏笔;又有一学生提出“铃兰花之美不在花而在人”。这样一来,学生学会了探究,在深思中领悟到文本的蕴涵美。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当仁不让,充当起创设这个“愤愤悱悱”的角色。要激活语文课堂,就得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师应该是一个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参与者、谋划者、评议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中,也认为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荷花淀》一文,我们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不是通过写战火烽飞的战斗生活而是通过写一群农村妇女来揭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呢?再如关于《项链》的情节安排,除了文章的情节安排,还可有哪些安排方法?体会全文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认为哪一种(包括课文中的情节安排)最佳?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可能有五、六种结果,对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并请学生继续讨论,比较哪一种最好,为什么?进行比较后,学生普遍认为原作最佳,因为它符合人物性格特征。这类训练会让学生深入课文,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培养了他们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适时点拨、鼓励存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的指点、鼓励势必会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五、生活写作以创造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细心的观察,就没有创作;有个正确的观察,才能创作出美好的作品。作为一个语文引领者,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的美、人情的美。在一次次美的享受同事,心灵也将会受到一次次的触动:大自然的美好使他们愉悦,人性的崇高使他们敬仰,人情的美好使他们感动,这些贯彻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其作品必然充满对美的向往,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笞。可以说学生在创作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个美的自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身边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如何让他们喜欢自己的教学,而且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实在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对中学教师的一个考验。我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应自觉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中学语文课堂必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更应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这块沃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