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为何不敢在考场上诗情画意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白宗宇 有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能把月亮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中学生只能把月亮比喻成几件简单的实物,成人面对月亮则哑口无言。描写是一种美的写作体验,描写使写作产生审美愉悦。小学生以能拥有优美的描写而受到表扬,初中生用优美的描写得高分,而高中生的作文便见不到描写了。这种现象另人深思。描写缺席,考生为何不敢在考场上诗情画意?描写缺席表明写作在考场上诗意弱化、语文味趋于淡薄。高考作文中,尤其是满分作文,抒情、议论在考场上几乎一统天下,叙事、描写严重缺席,成功的描写更是寥若晨星。考生拒绝描写,其中诱因是什么呢?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考题化让“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变成应试训练题 阅读教学中的描写资源很丰富,师生没有接受文本的熏陶,教师只要求学生作好文后考题,读和写严重脱钩。 例如阅读教材中的描写以新课标版必修二册《我与地坛》为代表,阅读教材中的描写应该是读写教与学的典范: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一段是仿写训练的好例子。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较大的分量要求学生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手法的运用。对描写的体味与解读是开启作者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与叙述一样,描写多用在记叙性文体里,比如小说、散文。描写是创设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有时成功独到的描写可以成就一篇文章,甚至一部著作,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月牙儿》、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接受文本中描写的熏陶,才能在内心深处留下描写的印痕,其描写阅读的感染密度越广越深,学生在描写生活时就可能越逼真。 描写力求生动具体,又常带动修辞。描写既有表象表情功效,又往往扯动人心、拽住情感;描写既是对人与景的美化,又是对情的铺设与宣泄。描写的功效不止于“修饰一下”,好文章往往因描写而文学味十足。学生在阅读中会意了描写的妙处,才能在写作中“仿效”描写,才能萌动“描写”的欲望,文章便会有血有肉、有了色泽。 二、伪素质教育萎缩了考生描写的欲望 学生缺少对真实生活的品味,描写触觉迟钝。紧张的备考、沉重的题海,生活缺少诗意,描写荡然无存。一些学校取消课外活动,更不要说野外了,连“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身边事也只有通过想象才现。即使学生眼见鸭子悠闲于池水,也便熟视无睹了。有时社会的教育偏见也会让学生滋生一双冰冷的眼睛,比如学生见到衣饰褴褛的乞丐,会认为乞丐是骗子,毫无同情之心,冷漠的目光里必然不会有描写的欲望与诗意,描写触觉就越发迟钝了。 三、应试的外因钝化了考生描写的意识 为了应试,不少考生放弃叙事与描写。尤其是描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是慢功夫能获得的能力,学生当下的写作动机是作文能过关。考场上可以信手拈来的是想哪写哪的“散文”、随意感发的“议论”。在紧张的考场上,去静心细腻的描写,便不合时宜了。教师教学也重理性轻感性,提倡重议论轻描写,部分教师认为写议论文易上手、有路子,师生共同陷入一种误区:描写在考场出现就会有失准头、存有风险。描写就这样处于长期受冷落的地位,教与学的急功近利逼迫本来生动的描写因长期不出场,考场作文冷落了描写也就死气沉沉。 再者,描写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受冷落,与教师的避难就易的行为有关。一些教师认为“文有定法”,写作技法最容易教;教师很容易找到的都是大家之作,吓倒了学生,学生对描写“仰视才见”;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无计划无系统训练,随心所欲,多是采取放羊式三步曲:出题目——定要求——收作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教学,排挤了原本细腻孱弱的描写的空间,描写将何去何从? 反思: 一、作文的情画意化离不开描写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有着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就象一幅山水画,然而,这样的审美活动往往与写作脱钩,也就是说作文不需要审美。用老师的话说“阅卷老师喜欢层次明了的文章,没有时间慢慢欣赏啊” 高中生在欣赏课文时也能理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的“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 ,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写作训练时,很少有考生会使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法。例如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二、新课标强调情感写作,应构建诗化写作理念 新课标强调写作需真,情需感人,这个目标不能靠“技法”训练来完成,也不能在短时间里“应试”出来。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写作不能再“依葫画瓢”了,教师只用一节课、用一句“写作要生动形象呀”一语带过,描写必将远离考场,学生仍以冰冷的笔端写出冰冷干瘪的文字,让考场一片灰色。教师的急功近利、避难就易是与写作本原相悖的。教师应摆正心态,利用新课标环境,在描写写作训练中挖出金子来。 考题选文里的精彩描写处处可见,一张试卷因经典的描写存在而语文味十足,“描写训练”应及时出席写作课堂。 一走进教室,就可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来“画画”,用描写之法展现人、事、景、情,可以“专项训练”以求深度感染,让描写在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划下一道痕;也可以“穿插训练”——把描写训练有计划的安排在写作训练体系里,时时撩拨学生在写作中描写这根神经,增强描写敏锐度。学生常常因精彩的描写而大受启发与鼓舞,考场上,成功的描写就会成为作文的一个亮点,考场作文由于有了精彩的描写,阅卷老师的眼里便会出现“月亮”、“星星”,哪怕是“萤火虫的屁股”,那么考场作文就会有描写这个“星星之火”,也有“燎原”的可能。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