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里的谦称和尊称(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马兆琪 古代汉语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人称代词作主语的现象不如现代汉语普遍,特别是第一、二人称。推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古代汉语里省略主语的现象较多;二是由于古代人更乐于对自己用谦称,对听话人用尊称。下面,本文就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几篇古文中的句子为例,说一说古代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请注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对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与天下••••••(陈寿:《隆中对》)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四例中的“臣”“寡人”“孤”“愚”都是指说话人自己,属谦称,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是代替第一人称作主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仆”“妾”等。事实上,说话人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表谦称的方式,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谦称也往往取代第一人称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6、••••••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 7、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例5每句中的第一个“臣”和例6中的“臣”以及例8中的“寡人”都是谦称作定语的情况,而例5每句中的第二个“臣”和例7中的“臣”则均作宾语。 这是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的情况。古汉语里也常常用尊称替代第二人称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9、(卜者)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0、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同上) 11、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12、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13、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1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 15、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陈寿:《隆中对》) 16、(邹忌)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八例中的“足下”“公(等)”“先生”“(夫)子”“主上”“君”等都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称,表示第二人称作主语。例11中“将军”是用官(军) 尊称对方,而古代汉语中也不乏用对方的字来表示尊称的,例如:“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即为任安的字。 同谦称一样,尊称也经常替代第二人称而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17、足下事皆成,有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8、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 19、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庄子与惠王游》) 20、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2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五例中前三例中的“足下”“子”皆作定语,后二例中的“子”“陛下”均作宾语。此外,古汉语中也存在用尊称代替第三人称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例如: 2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2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隆中对》) 24、(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2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同上) 上面四例中的“先帝(主)”“圣”均是尊称替代第二人称。其中,例22、例23中的“先帝(主)”作主语,例25中的“先帝”作宾语,而例24中的“圣”“先帝”都作定语。 需要明确的是,前面诸例中的谦称和尊称都是替代的人称代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属于名词一类。笔者认为,基于上述种种情形,从总体上来说,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使用就不如现代汉语普遍了。 2009年3月5日子时 地址:滕州市滨湖镇望庄中学 姓名:马兆琪 邮编:277515 邮箱:bhsqlyy@163.com 作者邮箱: bhsqlyy@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