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人教版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 要

    爱情题材作品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育的理念是培养真正的人,马克思认为爱情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然而当前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存在的问题是“爱情教育”方法不当,语文能力训练不足,爱情题材作品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是一个挑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素养,使这类作品的教学使处于人生转折阶段的中学生对爱情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我们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提出一些策略,从中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教学中把鉴赏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能力的突破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爱情题材 ; 中学生 ; 教学策略;  爱情教育

 

目 录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作品

(一)爱情的内涵

(二)爱情题材作品在教材中的体现

二、 爱情题材作品在教材中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标的要求

(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爱情题材作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爱情作品在语文中的作用

(二)缺乏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课本,整体感知,品位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正确辨析爱情中“不和谐的音符”,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外延伸,让学生畅述爱情,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注  释

参考文献

谢  辞

    语文中的爱情作品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把这类题材作品选进中学教材是语文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作为文化遗产的精华当代中学生理应吸取。它可以帮助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他们完善自我,尽量避免误导诱惑,使在文学中占有很大比例的爱情作品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形象生动,对文学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学生人格和心灵得以升华!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文学创作更是长盛不衰,对爱情题材作品的描写真实多姿多彩。它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作品

(一)爱情的内涵

爱情,人尽皆之,但要表达其内涵股金中外的文人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认为:“所谓的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了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歌德称誉爱情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文学家往往从美的角度来赞美爱情,认为爱情的本质就是对美的追求,对自己理想中美的追求。

     有些书中这样理解:爱情是男女两人之间建立在心理、生理和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它是从以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倾慕为基础引发心灵上的共鸣,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持久、深切而欢乐、热烈而纯真、亲密而和谐的情感以及体验。

     爱情是指经济独立、人格成熟的两个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持久而亲密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好感并不是爱情,爱情虽然是青年时代最美好的事物,但它只会在准备好的人群中散发它美丽而温和的光芒。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感情,对于正成长的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爱情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开出什么花关键是要看教育者怎样去珍爱呵护培育它。它可以是一朵芬芳的玫瑰,也可以是一棵麻醉人的飞廉,当然它可以从根上剪掉,但是这样做会使要有同情心的易受感动的人永远感到痛心,而新花的枝茎可能长成畸形的残枝败叶。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纯洁性、自由性、平等性、强烈性、排他性等许多特征。它属于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对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是人生旅途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 爱情题材作品在教材中的体现

   因各个地方使用的教材不同课文内容编写也不相同下面我们来看各出版社分布的爱情作品:

2001年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材中: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卡•梅伦《泰坦尼克号》、汉乐府《陌上桑》、《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简爱》、《望江南》(梳洗罢)

2002年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汉乐府《陌上桑》、邓颖超《西花厅的海棠画又开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林觉民《与妻书》、《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徐志摩《再别康桥》。

上海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舒婷《致橡树》、苏童《老爱情》、《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秦观《鹊桥仙》。

现行教材(人教版):

   初中: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冯至《我是一条小河》、《陌上桑》、《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梦江南•梳洗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泰坦尼克号》、《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高中:徐志摩《再别康桥》、《错误》、舒婷《致橡树》、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戴望舒《雨巷》、冯至《蛇》、沈从文《边城》、孙犁《荷花淀》、《氓》、《静女》、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李商隐《锦瑟》、《醉花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苏轼《江城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柳毅传》、《诉肺腑》。

  以上可以看出爱情题材作品贯穿于中学教材中,无论是那种教材所选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无论是中外的还是古今的都是经典的爱情文学值得中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当女儿问到什么是爱情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更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而是选用“书信”和“故事”的形式,正面回答女儿爱情是神圣伟大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他告诉女儿爱情是有创造生命的力量,所以他能一代一代相传。他还说“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能他善于想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3]作者把学会爱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困夫妻互表爱仪的感人故事,对现代生活安逸的同学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泰坦尼克号》描写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杰克和罗斯生离死别的情景,他们的爱是超越生死的。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罗斯,自己选择死亡;罗斯信守爱情的承诺,顽强地活下来。这种爱情是值得我们歌颂的。承诺爱情,信守诺言是比金子更珍贵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却正从现代人身上渐渐离去。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这种美德,珍惜这种美德。《西花厅的海棠画又开了》中邓颖超通过对海棠花的爱,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他们的爱情是高尚的,能够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相互鼓励,同甘共苦,真是令人敬佩。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封爱与恨交织的绝别信,作者追忆了与爱人的真挚而深厚的爱情,表现了烈士对自己的妻子深切的爱。我们应让学生看到革命者不惜牺牲个人幸福和生命,为多灾的国家和多难的民族献身的崇高精神。

实际上这些经典爱情作品以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中学生呼吁引导他们正确走进对异性的幻想空间,通过虚幻的艺术情节与艺术形象使自己在其中表达生命和宣泄情感的形式,从而获得某种“爱情”。从这个角度看,对爱情文学来说中学生是最有阅读动机的读者;对中学生来说,爱情文学也最具有征服效果的爱情启蒙教育文本。中学语文教育主题的课文蕴含着对生活、生命独特深刻的体验,以及对人和世界存在方式的深切关注与透视。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优美的篇章更应该值得重视,他们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晶的代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学也增添了活力。

二、  爱情题材作品在教材中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已不是作为技术性的语言训练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承担着文化建构的使命。中学语文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现代意识的公民,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倘若抛弃在古今文学中占有主旋律的爱情题材作品,那么语文也就失去了灵魂。爱情是人类正常的基本情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健康心态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学中把鉴赏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能力的突破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半个世纪以来,教材编写者千方百计避开那些学生喜欢的恋爱题材的作品,直到二十世纪末,爱情题材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是那些作品仍然是颇为偏僻的,不能正确地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的困惑,或许有人说我们不去谈及爱情,青少年就已经对爱情非常向往,倘若放在课堂上,岂不是“火上浇油”?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聪明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近日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俩和读初中的儿子在一起看电视,画面上出现了热泪拥吻的镜头,两口子觉得很尴尬,谁知儿子语出惊人,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我们什么都知道,同学们也都知道。”事实上对异性的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独特时期,学生们很自然地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蒙胧的感情。古人云:“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对爱情的教育是堵不住的,装聋作哑是可笑的、愚昧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帮助他们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所以新编的语文课程中,教材者选入爱情题材作品是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我们新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毕竟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思想的‘人’。”

(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爱情作品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性心理发展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制约,在加上教育不当,中学生心理发展会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早恋”引起学生们的逆反或对抗甚至还会表现出心理压抑焦虑与抑郁。若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好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况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倘若教育学者都回避不提,学生们又得不到正确的认识,那么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以及网络爱情等东西便会趁虚而入,成为学生欲望的食粮,导致身心造成伤害,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课堂上好好利用文学精品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夸美纽斯说“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让学生心灵纯洁情操美好就得用健康美好的文学去熏陶感悟。从中学生人格成长的角度看,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学生有一个自我觉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时期,一个人的知识、才干的增长,主要在青春期打好基础,而且,其行为习惯、性格、兴趣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青春期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 、 爱情题材作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忽略爱情作品在语文中的作用 

爱情题材作品走入中学课堂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更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可是在有些地方语文老师却没有认识到爱情题材作品在语文中的作用,他们以为这是把“早恋”搬到了课堂,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把握好主体内容,相信我们的语文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人文目标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则更笼统、更抽象,更空洞。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部分,没有阶段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情、态度、价值关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讲授。总之,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在语文课本中主要是通过多语言技巧,形象意境,情节结构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缺乏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对正处于特殊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爱情题材作品比较受欢迎,特别是武侠言情小说及某些关于“爱情故事”的期刊、杂志,从某个角度说它们呈现出当今文学的爱情主题:金钱地位、游戏人生、“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观念、情感匮乏的漠然心态。中学生长期接触这种庸俗读物,必然会带来伤害,甚至误入歧途,教师在阅读方面应尽量给他们提供些经典名著,名著中对爱情有着形象而深刻的描写,最能从思想上打动青少年。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经典名作所表现的爱情就是人生的“蜜”。学生们可多品味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对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更是一个挑战。教材中选入古今中外的作品多种多样,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理念追求,审美心理必然也不同。倘若语文老师对作品把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彻,甚至对语文教育理念模糊,那就不能全面正确指导中学生对爱情作品的理解,《项链》看似不写爱情,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可引导学生认识主人公玛蒂尔德尽管花十年的青春去赔偿一条项链,可她是幸福的理由是在这样的艰辛中,她的丈夫始终支持、关心她,她的艰辛有爱的陪伴,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诗经》中的《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真实地表现情人在约会时因不见心爱的人出现的彷徨不安的心态。总体来看,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爱情多是细腻、含蓄的。西方则是质朴率真、热烈大胆的。因此,在鉴赏中语文老师需认真研究仔细钻研,毕竟各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都是根据当时的发展状况而定的,应该全方位角度的考虑。教师应该以健康的心态,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的给予帮助。总之,指导中学生正确地鉴赏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策略

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是“人的生活教科书”,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鉴赏爱情题材的作品时应立足课本、整体感知、探究文本、理性思考,优秀爱情题材作品的描写,往往是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所揭示其本质的图景,我们更应该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学生来认识爱情。

(一)立足课本,整体感知,品位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蕴涵着极其广博、丰富的美育资源,而语文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就是美,它以其在学生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提高人的素养和修养优化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4]  

对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于课本,可通过示听范文录音、朗读、浏览等方式初步感受文章的大意,如汉乐府《上邪》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可以通过阅读品味出作者运用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作比来表达此生绝不与君绝的决心。秦观《鹊桥仙》让学生们感受到有情人虽然聚少离多,但爱情要经得住长久分离的考验,这才是正确的爱情观,高尚的精神境界。特别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话揭示了爱情的真谛,这样的爱情也是人们理想化的长久之情。

爱情题材作品,尤其是些经典名著、古典诗词,它们通过生动形象、优美深远悠长的意境、铿锵有劲的韵律、多变畅达的手法,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位文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人情美,进而领会爱情美,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无论是何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诗歌和散文注重意境、意象、节奏等;小说和戏剧则侧重情节、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如舒婷《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断然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从这首诗整体上来讲,是让我们感受到爱情是应该平等独立、互相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诗经》中《蒹葭》那种相交叠合、相互融汇的多重意境,从侧面现示了一个“蒙胧的爱”的境界,对伊人“望只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这种心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剪不断,理还乱,细细品位浓郁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用心体会把诗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展示出来,是回味无穷的。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中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强的个性特色,作为一风尘女子始终把尊严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当受到负心薄义的李甲出卖后毅然揣百宝投江维持了自己的尊严,可以引导学生可透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拥有更成熟的人生体验。从柳永《的雨霖铃》中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的恋情,品位婉恻动人的离情美。

(二)正确辨析爱情中“不和谐的音符”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中学生鉴赏能力差,模仿性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有低强弱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对美与丑的评价固然不同,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爱情丑恶的一面,正确辨析“不和谐的音符”。

 如《孔雀东南飞》描写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彼此相爱,希望白头到老,可是封建家长的焦母却棒打这对本该幸福生活在一起的鸳鸯,迫使他们双双名归黄泉。为什么有情人得不到眷属呢?通过分析讲述,让学生在悲剧中感悟爱情的神圣崇高,爱情的生长发育要求在自由公平的土地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学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使学生明白爱情的神圣和伟大同时又向学生指出以死来抵抗社会的罪恶,终究是消极的做法。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知道“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它、侮辱、屈仰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李大钊)。《西厢记》一篇众所周知的脍炙人口,他们一见倾心、相知相爱,忽略了爱情身份令人向往从中可以看出爱情需要对方人格平等从中也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的爱情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向往。

部分爱情作品揭露了爱情的虚伪、心灵的肮脏。《卫风 •氓》来说它就是一个怨妇的自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经过。谴责了男子氓的喜新厌旧、薄情寡义、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警示女子恋爱的虚伪性同时也要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雷雨》中所描绘的三角恋情,更是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爱情是纯洁单一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用较长的篇幅描绘别里科夫的爱情是建立在资产‘嫁妆’面子之上的不是真正的爱情,让学生体会爱情不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吝啬鬼葛朗台更不知何谓爱情,在他的眼中,妻子只是他利用的一个工具,在他的眼中,只有金子,为了金子,可折磨妻子,破坏女儿的爱情,引导学生懂得虚伪爱情的可恶。

(三)课外延伸,让学生畅述爱情,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中学生的课堂中多了“爱情单元”说明我们的教育给予学生们更多爱情观的理解、尊重,教育工作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既然爱情走如课堂,我们更应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们了解爱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他们走好青春的第一步。身为教师,责任是引导学生朝着美好方向发展并不希望所谓的“早恋”影响了学生的终身的幸福。薄加丘说“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一种积极的因素,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鼓励学生追求美好爱情的最好借鉴。

鉴赏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念,要给学生创造畅谈的机会因为在中学生阅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创新、想象能力都很丰富,我们要懂得相互理解,尽量做到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聆听,用赞赏的眼光去赏识,友善地去引导,这样既可消除他们紧张而又“恐惧”的心理,又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大胆发言,老师绝不能歧视他们的观念,而要加以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去聆听和调试,才能产生和孩子们的心灵共鸣,这样爱情教育的目的在其过程中才可能实现,他还曾说过:“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即要想懂得爱情的真谛,获得真正幸福的爱情是要用心起创造的。只要我们用真爱去感悟引领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们的“爱情”挑战就会获得更近一步的胜利。

教师在课下举办诗歌散文、小说或者剧本精彩片段的朗诵会,也可以组织欣赏戏剧演出、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欣赏诗歌经谱曲而成的歌曲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再别康桥》等 ,更广泛地接触爱情题材作品是他们走出教材拓展阅读;也可以用辩论或者以作文的形式评价某人某事,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孔雀东南飞》时可以让学生就“刘兰芝”的形象写出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描绘中看到优秀的婚恋作品触动青少年心灵的隐蔽处,使他们的情感受到鼓舞,既有利于加深对爱情作品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对待爱情。

中学阶段是人的爱好兴趣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爱情题材作品有助于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陶冶美好情操,塑造高尚人格提高品位;提高他们语文素养使其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及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和终极目标。

注  释

 

参 考 文 献

    [2]王柏勋  《语文教学情趣论》 P151   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 2004.2

    [3]《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P10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9。

    [4]乔立友,课堂 教学的审美设计。教育导刊,2007.4。

[5]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

 [6]《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P67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9。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