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古代诗歌(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欧阳修还有一首《长相思》,把美人和花相比,直夸人胜于花: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着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永叔这首词写得俗气,被陈廷焯批为“鄙俚极矣”(《白雨斋词话·卷五》)。“啼妆”是从东汉就开始流行的一种女人化妆款式,在眼角下薄施脂粉,视若啼痕。最后一句“啼妆更为谁”是男子装糊涂,“女为悦己者容”,还用问吗? 北宋张先的一首《菩萨蛮》描写夫妻调笑,也是将人花相比: 牡丹含露珍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否? “檀郎”本来是指西晋的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据《世说新语》记载,他驾车出门,常有追慕他的女子掷果给他,总是满载而归,即所谓“掷果盈车”。后代还有人作诗吟咏这个故事,如南朝梁·李孝胜的《咏安仁得果诗》:“潘岳河边返,情知掷果多。闭甍听不见,无奈识车何。”后人诗文中常用“檀郎”来泛指俊美情郎,“檀”又隐含檀香之意,颇为香艳。这首词中的檀郎有意说花枝更美,惹美人生气,是调情的高手。南朝梁·沈约《六忆诗》云:“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美人生嗔是难得一见的娇态。末句“花还解语否”用了一个典故,《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共赏太液池中盛开的千叶白莲,左右皆叹羡,帝指妃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否”是妻子用反问的形式告诉丈夫:即使花比我美,它也不能象我一样善解人意吧? 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生活甜美,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将美人既想与花比美,又患得患失的心态描写得很生动: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鲜花斜插在美人鬓发上,两相映照,正如唐玄宗所言:“此花尤能助娇态”,是所谓的“助娇花”。花变成了美人的一部分,花美人更美,郎君自然无法说“奴面不如花面”,因此坚持要郎君观赏自己插花的样子。“徒要”是“偏要”的意思,末句描绘了美女在情郎面前撒娇的神态。 清《白雪遗音·卷一》有一首《马头调》,描写人花比美,也很有趣,只是艺术水平在前代大家面前相形见绌: 整残妆,挽乌云才把菱花照。喜孜孜的,戴上朵碧桃。 淡淡点朱唇,果有闭月羞花貌。带笑问才郎,还是花好奴的容颜俏。 玉郎说是花香貌美,都是一般样的娇娆。论风流,千金难买腮含笑。 佳人半含羞,更显他那姣姣滴滴面带燥。 当然,并非每个妻子都是小鸟依人的模样。明朝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喜欢与美人打情骂俏。他的《题拈花微笑图》,写佳人与鲜花争妍,败下阵来,便对情郎大发娇嗔,使出了独特的惩罚手段: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佳人晓起出闺房,将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君今夜伴花眠。 元曲大家关汉卿是风月老手,所谓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据说他有一位凶悍的夫人,一次醋劲发作,写了一首《戒夫诗》,对他讽刺挖苦带警告: 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羽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与君打破醋葫芦。 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自然不怕醋葫芦,而有些害“妻管严”的男人,遇到悍妇,日子就不好过了。北宋大词人苏轼有一好友叫陈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记载,陈季常“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古代郡名,柳姓的郡望,这里指陈季常的妻子柳氏。狮子吼是佛家用来比喻佛讲经时的威严,陈季常好谈佛,苏轼就以此来奚落他。其实这位柳氏的凶妒程度必定有限,大概只会虚张声势,陈季常既然“喜畜声妓”,“狮子吼”毕竟还是吓不住他。 有时候女人妒火中烧,真的大打出手,就不好玩儿了。南宋有个张仲远,其妻性颇妒,常偷看丈夫与宾客间的书信,寻找其偷情的蛛丝马迹。张仲远的好友姜夔,是南宋著名词家,后代崇拜者一度送给他“词仙”的美称。姜夔也是个风流才子,曾有“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香艳情事。他故意写了一首情意缠绵的《百宜娇》寄给张仲远,词云: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词中“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等句表现男女情爱非常露骨,这一下惹起的何止是河东狮吼,张仲远回家后遭妻子盘问,百口难辩,甚至被抓伤面皮,多日不能见客。如此恶作剧,也算是词坛上一段趣话。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常有社会动荡,亲人之间常常聚少离多,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长远阻隔,自然会生出思念之情,并经久不绝。中国古代情爱诗歌中,有关相思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诗经》中有不少思人怀远之作,《邶风·雄雉》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就是妻子远望日月,思念丈夫,而路途遥远,不知他何时才能归来;《桧风·羔裘》有“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说的是女子思念贵族男子,忧心忡忡,伤悼不已;《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朱熹《诗集传》云:“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用长夜难眠表示相思不尽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南朝齐·谢朓《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诗中的主人公夜不能寐,思君之情如帘外的流萤一般此伏彼起。长夜缝衣表达的正是相思没有穷尽,她细腻、柔密的感情,都在手上缝衣的动作和绵长的丝线中透露出来。 唐·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其一,描写一名家姬关盼盼怀念故主: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残灯伴晓霜”就是一夜未眠,“独眠人起合欢床”将“独眠人”与“合欢床”对比,更显得相思之凄苦。“相思一夜情多少?”将相思的多少与时间长短联系起来,一夜的相思地角天涯都不可比,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思有多少,自不待言。明代才女张倩倩《蝶恋花》的“万转相思才夜半”,是用时间之短来突显相思之多,晏殊《玉楼春》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和晏几道《清商怨》的“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则都是以天涯地角仍为短,来衬托相思之长。 元稹《折枝花赠行》送别友人: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这首诗想象奇特,如果一片枝叶代表一份相思,则“千株万片”既代表数不尽的相思,又表示心绪烦乱。“一寸春心”就是寸心,古人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与此类似的有北宋?李冠的《蝶恋花》(一题李煜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相思之情千头万绪,然天下之大,除了远离自己的心上人,还能向谁倾诉呢?由“一寸相思”联想到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寸灰”不仅表示时间缓慢流逝,也表示寸心随着蜡烛的燃烧而受煎熬,极为凄苦。唐末诗人刘兼《秋夜书怀呈戎州郎中》的“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更是伤痛欲绝。“寸肠”一说有个典故,《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絶﹐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其它表现相思的手法还有很多,姜夔《踏莎行》“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和朱希真《鹧鸪天》“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东风一夜深”,都给相思加上了颜色;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和吴文英《莺啼序》“漫相思,弹入哀筝柱”,都是用乐器的哀诉表示相思之情;张先《更漏子》“休苦意,说相思。少情人不知”和晏几道《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都是感叹只有情深的人才能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情浅的人无法知道;晏殊《诉衷情》“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和晏几道《鹧鸪天》“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都是抱怨相思再多,口说无凭,对方难以了解。最典型的手法之一是用流水表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如魏·徐干《室思》六首其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李白《寄远》十二首其六“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唐·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欧阳修《千秋岁》“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等等。 《文选》载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写相思很有创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此诗用一位思妇的口吻来写。丈夫从远方托人带给她绣着“双鸳鸯”的一端绮,她欲将其裁为“合欢被”,两人正是心意相通。“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的意思,按杨慎《升庵诗话·卷三》的考证,是用“长相思”填充被里,用“不解”之结缀上被沿,以丝缕络绵交互网之,表绸缪之意,可知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末句“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有情人即使“相去万余里”,也仍然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简直有点痴心妄想了。 清·厉鹗《杨柳枝词》云: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柔黄”是指窗外鹅黄细嫩的杨柳枝。在古诗中,杨柳本身就含惜别和思念之意,《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东晋谢玄认为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刘熙载《艺概》评为“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柳”谐“留”音,有留客之意,垂柳随风飘动,轻拂人身,确实给人依依不舍的感觉。折柳赠别是旧俗之一,用杨柳枝作金线来绣出相思,更表示思念之深,也是痴情之语。 关汉卿《沉醉东风》有“本利对相思若不还,则告与那能索债愁眉泪眼”,“本利对”就是“驴打滚”的高利贷,是100%的利率,一年过后,加倍偿还。这句诗用高利贷来表示相思程度的快速加深,并要状告那不还债的心上人,可谓独出心裁。 说到告状,清《霓裳续谱·卷四》有一首杂曲《寄生草》,写“相思告状”,句句带“相思”: 得了一颗相思印,领了一张相思凭。相思人走马去到相思任,相思城尽都害的相思病。 新相思告状,旧相思投文,难死人,新旧相思怎审问。 冯评《挂枝儿·卷三》有一首《喷嚏》,用打喷嚏的次数衡量相思的多少,很有想象力: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 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 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相思”是木边之目,田下之心,表现在内就是寸心受煎熬,表现在外就是双目泪长流。特别是女性,远离亲人,过的常常是以泪洗面的日子,许多古代诗歌就用眼泪之多来表现相思之苦。《诗经·陈风·泽陂》的“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是说思念爱人的女子辗转反侧,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伤心不止。李白是写相思的好手,有两首以《长相思》为题的诗,其二有句“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用词巧妙,将“横波目”与“流泪泉”对照,前者是水汪汪之美,后者是泪汪汪之悲,造成巨大的反差。范仲淹《苏幕遮》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渔家傲》的“多少意,红腮点点相思泪”、宋·石孝友《蝶恋花》的“多少相思都做泪,一齐泪损相思字”等,都是写相思泪的名句。 宋朝游次公《卜算子》里面的眼泪不少: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风雨”两字出现了四次,不是天气不好,而是佳人相思泪太多,以致“泪眼不曾晴”。佳人通过泪眼来看世界,才会感到风雨永不止歇。万物皆着我之色,正是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景”。 南宋·陈袭善《渔家傲》的泪水更多: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登山临水年年是。 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谁与寄?西湖水是相思泪。 “西湖水是相思泪”,那是一辈子也流不完的。冯评《挂枝儿·卷三》有一首《泣想》,用“东洋海”表示眼泪,比西湖之水还多: 青山在,绿水在,冤家不在。风常来,雨常来,书信不来。灾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 春去愁不去,花开闷不开。泪珠儿汪汪也,滴没了东洋海。 说“灾不害,病不害”,其实还是在害病,就是相思病。《诗经·卫风·伯兮》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就是为情所困,忧思成病;欧阳修《千秋岁》的“厌厌成病皆因你”,也是如此。欧阳修《洞仙歌令》还有“便直饶、伊家总无情,也拚了一生,为伊成病”,“拚”读“pàn”,大概意思是“豁出去了”;即使对方无情,仍然青春不悔,要死心塌地,将相思病害下去。 相思病的症状之一是寝食不安,容颜憔悴。《古诗十九首》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用变瘦变老来表示相思之苦。类似的有北齐·邢邵《思公子》:“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女子心情矛盾,既盼君归来,又怕自己红颜销减,对方难以相认。 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却很有才情,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他曾宠幸侍儿韩俊娥,常召她侍寝。后来萧后将韩俊娥“诬罪去之”,杨广“暇日登迷楼忆之,题东南柱二篇云:黯黯愁侵骨,绵绵病欲成。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又云:不信长相忆,丝从鬓里生。闲来倚楼立,相望几含情。”诗中的“潘岳鬓”指少白头,潘岳在《秋兴赋》序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是说鬓发黑白相间,后代诗文中常用“潘鬓”来感叹忧思难解,未老先衰。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脍炙人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作者用代言体写女子思念丈夫,“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比喻新颖独特,正是在感叹红颜易逝。 五代·冯延巳《蝶恋花》描写美人怀念“旧欢”,哀叹今日的孤独冷落: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思量一夕成憔悴”,比“夜夜减清辉”瘦得还快。柳永《迎春乐》云:“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憔悴得让别人大惊小怪,相思病也着实不轻。 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里的佳人相思病更重,离鬼门关不远了: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南宋词人汪元量的《卜算子》提出了一个治相思病的办法: 我向河南来,伊向河西去,客里相逢只片刻,无计留伊住。 去住总由伊,莫把眉头聚,安得并州快剪刀,割断相思路。 现今太原地区古时称并州,以产优质刀剪闻名,“安得并州快剪刀,割断相思路”就是要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割断相思带来的愁苦。但恐怕这个办法难以奏效,姜白石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正好唱反调;李后主也早就说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有“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张元干提出“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要用酒精麻醉自己,才能暂时忘却,也只是个权宜之计。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相思之情更加浓厚,相思病也会更加沉重。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