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首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词的概况,并能对简单的词独立进行鉴赏。 2、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和雄心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3、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伟大词人词中的恢宏气概和博大胸襟情怀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教材分析: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兴起的时候,城市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此时的毛泽东被派到农村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感悟自己的处境,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讨论法和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约三分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词吗?(播放<沁园春 雪> 的幻灯片)它给我们展现了一派北国壮丽的雪景图。今天我们要共同来欣赏的一首词同样是出自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样来描写秋天的长沙的。共同感悟青年毛泽东的广阔胸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聆听一代伟人的心声……[幻灯片显示第一张 《沁园春 长沙》 ] 二、介绍词的常识和这首词的背景 1、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词的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兴起的时候,城市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此时34岁的毛泽东被派到农村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感悟自己的处境,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5分钟左右) 播放录音,体会朗读时的情感。[2分30秒]再播放录音一遍学生跟读,感受词的节奏感。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词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就是毛泽东的手迹,苍劲有力。现在让我们看着这苍劲有力的字,来一起听一下这首词。 师:现在我们跟着刚才还余留在脑中的声音,跟着我们的录音一起来朗诵这首词 四、分析讨论 1、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文意疏通,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 廖廓 峥嵘 稠 风华 正茂 挥斥方遒 激扬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明确:视……为粪土 补充: 携来 中的 来 是助词没有实意 2、提问: 看到这张双手叉腰的图片,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提问: “独立”两字能不能改成“直立”? 明确:不行,直立只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但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染:采用拟人的手法,好像这满山的枫叶是人们用手染成的。最早见于王实甫《西厢记》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5、在看到这一派盎然生机后,他不禁提出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阿,如此美好的河山,谁能够给它美好的未来阿?我们联系当时的革命形势,来帮毛泽东来分析一下。 (明确:当时的国内一片混乱,军阀的混战,工人运动,农民起义,世界也不安宁。毛泽东感受到了自己“中华崛起”的任务。那么他是怎么样来表达他的情怀的呢?) 【展示幻灯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提问: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9、归纳下阕的含义: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名句是写秋天的我们来看一下。 【幻灯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提问: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为什么? (明确: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10、在我们把全词都分析过后,让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在这首词中一共出现了多少种景物? (师生一起: 湘江、橘子洲 、层林、漫江 、百舸、鹰、鱼 )好的, 同学们,我们把这些景物和起来所组成的画面,是不是可以称为景象呢? 景物所组成的图像,我们把它简称为“象”。 现在我要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问:这首词有这么长呢啊,拿除了刚才我们所看到的以外,请问词中还有什么? (明确: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回忆了当年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 好了,这当然只是我问题的开始而已。 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同学的回答,在余下的部分中无论写的是什么显然都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 那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简称为“意”。再结合我们刚才所分析的“象”,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谈一下什么是意象? (明确: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意象) 原来让人觉得深不可测的意象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啊。接着我们再来寻找一下更为高深的一个东西——意境 我们先做个简单的文字游戏。 提问:某同学,拿“境”字来组词。 (明确:境界、环境) 对了,再我们提到“境”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组。我们的意境也不例外,很简单啦, (明确:就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很简单吧,我们就把已经的概念分析出来了,好了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再一位同学告诉我,他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意境的呢?看看我们跟他是不是不谋而合. (明确:一副秋天湘江图带我们走进了词人崇高的人生思想) 10、总结归纳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学习研究朗读技巧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朗读时最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 在朗诵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其实朗诵和唱歌一样,技巧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如果光用技巧在朗诵你就听不到真正的声音。所以我希望你们在朗诵任何的诗词歌赋的时候都要有一个真正的你的存在。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与情感再次朗诵这首词。[两遍约5分钟] 六、泽东诗词的拓展学习 在我们学习毛泽东词的今天,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其他的优美诗词。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七、作业 1、按照上阕的分析法对下阕进行鉴赏 2、背诵词 3、准备在本单元结束后的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八、下课 在我们下课前让我们一起听一下文工团对这首词的音乐诠释。看看是不是也包含着我们所体会到的感情在里面 [板书]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上阕 远 湘江 万山 近 漫江 百舸 竞自由 生机勃勃之景 提出问题 抒情 高 鹰 低 鱼 下阕 忆 往昔 回答问题 慷慨激昂之情 展 志向 [教学后记] []课外知识延伸] “粪土”句背景:。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 “同学”句背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们,与众多革命战友一起领导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驱逐反动军阀,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指点”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