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妨旁征博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泉州商校 张文英 语文教学担负着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任务,它不仅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包含着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应变能力的培养。 中专的语文教学,相对中学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没有框定的范围,没有具体的考点,这就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但这种发挥不能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跟着感觉走,而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有机的渗透,即打破课内课外内容的局限,抛弃从文到文,局限于教材的保守做法。这样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又陶冶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识、培养了能力。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渗透丰富哲理,培养认识能力 文史哲不分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怎样才能成才"的辩论会上,有的同学说刻苦学习才能成才;有的说机遇出人才;也有的说客观环境造就人才。面对莫衷一是的观点,我给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客观和外在条件都不是成才的关键。关键在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主观努力。如果主观不努力,再好的条件和机遇也难以成才,并联系毕业生面向社会,自主择业的实际,引导大家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掌握生存本领,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听了豁然开朗。 在分析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的主旨时,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强权政治、是非颠倒、弱肉强食,要求同学谈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本文中涉及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我就给大家介绍辩证法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知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繁荣进步是社会的主流,至于社会中出现的阴暗现象,只不过是太阳黑子、白璧微瑕,是社会的支流。我进而联系到现实生活,如何看待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如何看待他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都是在教学当中有机渗透的。 这些知识远的来说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的来说可以提高学生作文中审题立意的能力。在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许多同学能够根据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分析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关键在于人的本质。在作文《小与大》中,学生能够根据量变与质变规律分析人的小缺点、小毛病、小问题如果不重视,日积月累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就有可能犯大错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掌握哲学原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写出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的好文章。 二、 巧引诗歌激趣,化枯燥为神奇 诗歌以其凝炼、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炼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优雅,深邃的意境,默默持久的力量。巧引诗歌在帮助理解教学内容、辅助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修辞教学因其概念繁杂、抽象难懂,不妨引用诗歌加以诠释。如讲夸张手法,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同学们都能体会到,任何人的头发都不可能长到三千丈,诗人这样写明显言过其实,目的在于把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愁"借助夸张手法表现出来,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讲夸张的概念和特征,为了巩固效果,让学生举例印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等,然后我又给学生讲了一段关于苏小妹的轶闻趣事。据说,苏小妹颧骨高耸,额头前倾,有人写了这么一首诗形容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学生感到兴味无穷,较好地把握了夸张的含义、特征及效果。 顶真教学,我引用《电视书场》栏目主题歌"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长话短说,说古到今,今古奇观,看电视书场",受此启发,许多同学找出了流行歌曲所采用的顶真手法:"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同年的阿娇"。有的举出《山不转水转》、《山上有座庙》等,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手法。 欣赏散文佳作《荷塘月色》要体会到"情景交融"的手法。我引用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体会。 烘托的手法,"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花相衬,花美人更美。烘托气氛,述写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于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 在情感教育中,如果我们用大道理、训斥的方式,会令学生厌倦。在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悲观失望时,我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乘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学生鼓劲。骄傲自满时,则告诉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道理。 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注意全面观察,整体把握,多作实践,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圈子,告诫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处理日积月累的写作关系时,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含义,须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艰"的道理。 总之,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了。只要我们经常有意识的运用诗歌辅助教学,就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穿插美学内容,增强审美意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描绘了这样一位马二先生 。马二熟读了不少八股文,满腹经纶,但精神极其庸俗和空虚。他到了西湖,走走吃吃,全然觉不出西湖的美,见了游西湖的女子,吓得不敢仰视,见了仁宗皇帝的"御笔"立刻磕头下拜,最后文不对题,胡乱地赞美了一通西湖:"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便再也讲不出西湖的美来。"几处早莺争暧树","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的美景,马二都不曾感受。原因在于他不懂得什么是美,没有审美意识。对我们中专生来说,就是存在不会发现或忽略美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美学知识。除了完成教学要求外,我在教授以下篇目时,补充以下内容: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指南录后序》抒发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豪情壮志,其经历的种种艰辛,无不体现出民族英雄的悲壮美。《天山景物记》描绘的是祖国边疆壮丽的美景,那是自然之美。《故乡的榕树》叙写的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其中透露着一种淳厚民俗民情的社会美。《汉堡港的变奏》船长贝汉廷严谨的工作态度、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体现出人格的崇高之美。《诸葛亮舌战群儒》论辩场上纵横捭阖,力挫群雄,体现出一个军事家凛然正气的阳刚之美。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本做例子,同时也要让学生超出课本,走进社会,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人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生活当中的真善美。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美德,不是寒酸;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是高尚,不是傻冒;刻苦钻研、成绩优秀是人才,不是低能。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审美主动性,他们有较丰富的想象力,缺乏的是体验和感受力。如对自然美的体验,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人们观察自然,往往是自然与人兼顾,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宽广、松的坚贞、菊的高洁、鹤的傲岸,不仅在于赞物,也在于咏人。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品格,物才显得美。通过这样的阐述,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掌握以独特的心理来观察物和景的能力。 四、 关注社会现实,开拓学生视野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学不能远离现实生活,让学生钻进象牙塔中学与世无关的知识,做个"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书虫"。现实社会纷繁复杂,面对大量工人下岗,少数干部腐败,大中专学生毕业失业的现象,一些学生萎蘼不振,感到前途渺茫,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中专学生厌学自暴自弃的现象时有滋生。要振作他们的精神,只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经常剪辑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新人新事,尤其是企业带头人、改革家、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事迹、成长经历等穿插在教学中。当讲到课文《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时,我介绍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的成长经历和成就,学生倍受鼓舞。 有的学生认为中专文凭没有用。我就引导大家开展了文凭与水平,学历与学识关系的讨论。并列举许多矢志不移自学成才的事例。使大家认识到文凭与学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水平和学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后,许多同学义愤填膺。美国为什么能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插手别国内政?我结合组织学习电视、报纸的报道,引导同学们认清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认清美国的所标榜的人权实质就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使大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引导大家把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强烈愤慨,转化为搞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知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