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人教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巧用句子结构分析,辨识虚词“之”的用法。 井冈山大学附中: 郭军华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类似的文言现象,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总结出规律来,学生掌握运用起来就很容易。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