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探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本文依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重点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怎样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性学习以及开展好合作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完整的、和谐的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首次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此方面的不足。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终身受益。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了大量定义,举例如下: 刘卫峰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宁志斌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中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或探究各种语文现象,应用有关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培养能力的活动。” 程红兵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中指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探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些专家都强调了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并指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二、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代名词,而是指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 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仍是接受教育占主体,知识的授予往往要超过能力的培养。所谓“标准答案”的权威性,更是制约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顾之川先生曾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作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可以说,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性。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语文教学怎样实施好研究性学习 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寻真理。”而引导学生找寻真理,正是“授之以渔”的研究性教学方式。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研究性学习呢?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即使是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来,学生需要思考才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那些问题都是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学生还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所以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就势在必行了。 研究性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所以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①)所以说,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否则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也就纯粹成了一种形式了。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而不要去限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独立研究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如:想研究唐诗宋词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组成一组收集素材集体研究。 2、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研究型教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可见教师素质分值大,乘积就越大,教育质量也就越高。 语文研究性学习加强了语文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内容涉及可谓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并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迫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语文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兴趣广泛,终身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思考,善于和他人合作。所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从一个教书匠逐步向研究者方向努力,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①出自[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作者:鲁保华 3、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独霸课堂,又过分迷信教学参考书,而学生却被剥夺了探究的权利和乐趣,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说,教师“死”教书,学生学“死”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没了学习的兴趣,灵性也被抹杀了。 要想学生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研究的情境,并且多使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等课堂用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任务,寻找既与教学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创设出研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此外,教师还应明确的是: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要用自身的参与带动学生探究。 教师还应注意语文学科多元性和多义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并保护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使学生通过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断摸索适合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通过研究热爱上语文的学习。 4、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性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人以鱼”,而研究性学习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授人以渔”。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呢?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五三一”(即“课前五步预习”、“课上三步探究”、“课后一延伸”)的教学程序,比较有效: (1)课前五步预习法(课前独立预习解疑、质疑) 上课前一天,我会要求学生用“五步预习法”预习:①看“单元指导”和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并初步感知课文;②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字词句,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圈画出来;③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④教师根据课文主旨和内容设计二、三个问题,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解(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多少均可);⑤学生自己设计一两个问题,或是对课文的探究(要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是自己的疑问、感悟。 以上任务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再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带着疑问研读课文,并明确研究方向。 (2)课上三步共探究(课上师生共同质疑、释疑) ①疏通文意:a.学生提出课前不理解的字词句,由其他学生回答,学生都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讲解并检查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b.依据课文文本特点,多种形式读课文。如朗读、默读、速读、师生共同朗读等等,读课文也可穿插到后面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或示范。②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教师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师根据情况做引导启发或讲解(此环节教师应根据课型灵活调控,也可将预习题穿插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a.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此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b.生提出上课中新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c.生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或独特看法。此环节教师要保证有十分钟的时间。 (3)课后一延伸(学生课后延伸探究) ①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课后通过查资料、师生讨论、请教其他教师或家长等途径解决。②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或名家名篇可做拓展阅读,或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班级交流或校园网发表。③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自选课题组成合作小组,搜集、分析资料,合作完成研究报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指导点拨学生研究的方法,对学生写出的论文组织交流并正确点评,既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研究水平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去研读每一篇课文,从一点一滴处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5、高效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开放性和知识广博的特点,也使语文教学更适于、也更应该开展合作学习。但调查发现,语文教师虽然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已经认识到一言堂的弊端,但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却不尽人意。很多老师是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或为显示有讨论的环节而组织讨论的,讨论的往往是些浅层的、表面的、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有的老师甚至把小组合作当成了“救场”的法宝,冷场了就赶快讨论,私下借指导的时机悄悄告诉学生答案,然后再由学生把答案作为合作学习的成果“汇报”出来;也有的课堂是学生不怎么思考就发言;讨论时,也是有的小组是大家都抢着说,不善于认真倾听,有的小组是总那一两个学生说,不善于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时,还是“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认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发表的仍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高效有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合理编排是前提 要使小组合作高效有序地进行,首先必须分好合作小组。小组的组成根据问题的难易可有多种形式,如同桌之间的二人小组,适用于一些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之类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多采用根据座位就近而成的四人小组,我认为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的分法更科学。将能力较差的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编在一组,将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活泼、喜欢表现的同学编排在一起。这样的交叉合作,能力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较差的同学一起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带动性格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探究。 如果一节课上只有一部分小组发言了,那么下节课就先让没发言的小组汇报。总之,合作学习要给每个小组以展示和提高的机会,使合作学习从班级→小组→班级,由课堂→课后→课堂,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2)人人轮流当组长 为使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可让每位同学都来担任合作小组的组长,任期为一周,大家循环担任,让每位组员都有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人。具体为:开始讨论前,要求大家都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再组织组员依次发言及展开讨论,并要多给不爱表现的组员说话的机会。无论是个人发言还是集体讨论,组长都要注意维持组内的纪律。在任务较多时,组长还要负责具体研究内容的分工,如对课文的疏通、归纳、概括,可以分工完成。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个体差异,让每个组员都能分享探究的权利,享有探究的乐趣。此外,组长还要负责记录大家共同得出的观点,并在班级交流中发言。 (3)独立思考不可少 合作学习只有在个体冥思苦想仍得不出答案时进行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所以,教师在布置讨论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发言,而应该要求学生都先静静地独立思考,然后再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否则,发言的学生由于时间短,思维还不能完整、条理,其发言的质量不会多高。而语文本身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答案不唯一,最适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问题刚一提出,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还没打开,急于发言的学生的发言也势必会限制、打乱其他人的思路。同时,不怎么思考就发言,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说,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是合作探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4)组织有价值的讨论 对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这样两种不好的做法:有不少教师担心组织讨论浪费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因噎废食,满堂灌;也有一部分教师则是为了追求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或是课堂气氛的热闹而为讨论而讨论。满堂灌的危害无需多言,这种“生加硬塞”上的讨论,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探究,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应该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时才组织讨论。如在理解课文内涵、赏析语言、探究课文主旨、理解课文写法的意义、迁移训练等时,遇到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即使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知怎样解决,这时候就应当组织小组讨论了。也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和语言的交流中提高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讲授《安塞腰鼓》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师生配合边朗读边分析了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第三部分,分两个问题对课文做了整体感知:1、这场腰鼓表扬作者分几个部分写的,各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安静、震撼、寂静);2、根据你的理解给题目加个修饰语(怎样的安塞腰鼓),要求切合课文内容,用语简洁。以上环节仅仅需要教师的点拨,没有讨论的必要,只在最后主旨的探究上,才组织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安塞腰鼓?仅仅是因为后生们敲的有劲吗?2、你认为有哪些事物也体现了生命的力量?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发表有创造性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上面合作探究的第二题。另外,学生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表达力求完整、独特、顺畅,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 (5)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需要具备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良好品质,所以在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工和合作,树立了团队意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打下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好学生的听说能力。交流中,学生要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别的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发言时,要静下心来,学会倾听,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答案去打断发言者。要能够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更要吸收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还要不断和自己的看法相比较,避免交流时过多的重复,以提高合作实效。能力较差的学生发言时,要多给他们点时间,不要匆忙打断他们即使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家在合作中彼此欣赏、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不仅包括生生合作,也包括师生合作。在学生们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和管理的职责: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关注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合作,并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但注意不要用自己的思路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保障合作学习的纪律和秩序,一旦讨论出现了混乱状态或成了无价值的争论,教师可通过分析所讨论问题的实质,或对学生前面的讨论做一小结等等办法,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去。小组讨论要活而不乱,要提高合作效率和课堂实效。 为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我还编了这样一则顺口溜:合作学习互相帮,组长人人轮流当;独立思考不可少,说前先要动动脑;学会交流与合作,认真倾听他人讲;团结协作力量大,取长补短共发展! 6、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要有机结合 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着不同作用的两种学习发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两者应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中学语文课文涉及面广,而且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课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课文的写作背景、必要的语法知识、阅读文本的方法、难懂的文言字词、知识点等等,教师都应该做必要、适当的讲解;适于朗读的课文,教师还应该用自己的朗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并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难以自我解决的重点、难点要讲清楚、讲准确,讲解力求精练,具有启发性。而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则一定要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可谓该讲则讲,该问则问,该引导则引导,该探究则探究,灵活地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应该说,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而高效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升华。 我上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首先师生共同疏通文意,然后我又设计了几个环节和同学们共同朗读、探究课文,这期间,我只是对文本的难点、重点做讲解或强调,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又由学生自由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快下课时,我布置了让学生在课后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并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阅读《朝花夕拾》,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本书的”、“结合全书,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受,你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吗”、“鲁迅从未写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自己的保姆,你对此是怎样看的”、“可以谈谈《朝花夕拾》和鲁迅其他作品的区别吗”等,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研究,也可自主命题。两周后,合作小组都交上了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论文,并有自己的观点。我又趁热打铁,在班级内组织了一次作品展示交流,更激发了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更全面地认识了鲁迅先生,喜欢上了先生的作品,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品读鲁迅作品及理解、传承先生的精神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中学生要先接受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 四、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让学生“闻而却步”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研究学习的习惯。不要将研究性学习看得过于神秘,好像研究性学习就是搞课题、做考察、写论文。另外,开展研究也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及知识基础,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大,对论文的数量、质量不做过高要求,要让学生感到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而不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研究性学习神秘地高不可及,以至于“闻而却步”。 2、不是少数学生的研究,更不是个别学生的表演,要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开展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语文尖子,更不是为个别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一个不能少”,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在年龄、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要做到“全民参与,全面发展”,要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防止仅一部分优秀探究者在活动,要注意引导合作小组分给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探究任务,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给他们简单的疏通课文及朗读的任务,并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活动有所贡献,都有成就感。 3、不要只看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成果是开放多元的,所以在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建立开放、多元的科学评价机制,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参与研究性活动的程度,而不是只看研究的成果。网站上关于“你认为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的调查结果——“调整评价机制和标准占:32.78%”,也说明了评价的重要性。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也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如可建立“知识+素质+探究”的语文成绩计算法,即除语文卷面成绩外,再设置一个素质分,评价学生的朗读、口语表达能力等,由教师给分;还可设置一个探究分,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参与度与贡献,由合作小组给分。以上两项都可给5分或更高,重要的是必须加到语文成绩的总计算中!在语文试题的设计上,也可采用“外联”、“质疑”、“奖励”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如:可将语文试题“向外联结”,与其他学科适当结合;也可设计只要求写出问题,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质疑型试题;还可设计一些“拔高”题,作为奖励补充加分,即:某大题中的奖励补充题得分可作为本大题的补充分,加到满分为止,但不能超过本题的总分。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持久开展下去,才能保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我们相信,研究性学习必将在广袤而肥沃的语文田野里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黄健.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2006,2 3、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2002,12,在北师大讲稿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2000年 6、佚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验课后的反思.来源:网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