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借题解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在阅读理解中,常碰到“借题解题”的现象,即借助于本题或他题达到解题的目的。在古诗鉴赏中也时有这种现象。

一、借本题解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诗人选取了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守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主旨,即                       。

通过对题中三个“有……”的短语加以考察,发现有“战火熊熊”和“戍守无归的军人”等相关信息,这些都与战争有关,若再稍有历史常识,可知道“无辜者之死”说的是楚汉相争时虞姬的悲剧,也跟战争有关。再借助于“悲剧”“劫难”及“悲哀”等字眼,可归纳出三者的共同主旨为“反对战争”。

二、借他题解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①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要回答第一题的写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必先知道两首诗写的是什么人的什么感情。由第一首诗题中的“怨”及第二首中的“不忍”可对感情约略有个了解,但表现的是谁的感情呢?单看诗歌不易看出。借助第二题则可清楚知道这两首诗都属宫怨诗,那么,表现的当是宫女的愁怨情绪。如此,第一题的答案也就有了:“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或“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两条小题目可互借而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借第二题可帮助解答第一题。由第二题的“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可知第一题A项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不当,C项所说的“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与“乐趣”不符(正确理解应为:农闲时候想与邻人“言笑”而睡不着)。通过阅读,可知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邀请邻人喝酒,而非与友人“斟酌”诗句,故B项亦错。如此,第一题答案为D、E。

借第一题又可帮助解答第二题。诗歌前八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回答第二题应着眼于前八句。由第一题的选择项,可知前八句通过白描手法写了以下几个生活场景:登高赋诗,邀邻饮酒,与邻夜谈。而登高赋诗不属于“田园生活”,如此,回答第二题只能围绕“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即“邀邻饮酒,与邻夜谈”两个场景,表现了诗人与邻人之间的纯真质朴之情。此题参考答案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要巧妙地借题解题,关键是仔细审题,善于捕捉题中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同时要有联系的眼光,善于从本题或其他题目中发现有利于解题的信息,这样,有时会使一些似懂非懂或百思不得其解的诗歌鉴赏题迎刃而解,答案得来全不费功夫。

(发表于《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6年12期,并作为封面标题)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