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高辍学现象的思考(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摘要:本文从留守子女、高昂的教育收费、新读书无用论、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农村高辍学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农村学生实行教育补贴、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政府出资免费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等措施可以缓解这一现象。

关键字:农村教育 辍学 教育收费

不管是建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农村都是重中之重。而农村教育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还是较慢,并且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市场经济要求人人都能够平等参与其中。这些“用脚投票”的初中毕业甚至超过半数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新生代农民,将如何去参与市场竞争?难道我们的农民兄弟对教育的要求只是“会识字算帐”、到初级中学转一圈就满足了么?

谁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缺乏完整教育的人都将面临极大挑战。且不说入世后我国农业如何走出去,仅就国内农业发展来说,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点人尽皆知,而农村教育又是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辍学问题严重,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找出对策。

     (一)农村学生辍学的客观因素

   从学生及家庭方面来看:

1.经济条件。有11%的学生辍学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们的家庭年均纯收入都在800元以下,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根本没有能力送子女入学。

  2.家庭结构。有7%的学生辍学是因为单亲家庭,父母双亡或父母再婚家庭。这类家庭在子女的教育责任方面形成空档,相互推卸责任,就是勉强入学以后的教育和学业的完成也令人担忧。

  3.身体条件。农村的医疗保健条件较差,有3名学生是因为身体患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而辍学。这些学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休学手续,也没有身体恢复后就学的表示。

    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

  1.教师缺编。按照省上教师编制规定,应有教师7000多人,但实际上教师只有500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1000多临时代课教师除外,正式公办教师只有4000多人。有的村小就只有1—2名临时代课教师教2—3个班级。没有足够的教师教书是学生辍学的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因。

  2.教室不够。“普九”以后从表面上看教室似乎满足了学生入学的需求,但几年之后新的危房要出现,特别是这两年正值学生入学的高峰期,教室需要增加。有的中学采取大班额(80—90名学生一班)的办法,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入学的需要。有些农村校点合并以后,给低龄儿童入学带来困难,也会造成辍学。

  3.设备落后。普遍的农村中小学设备陈旧落后,根本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活动器材缺乏,图书、试验、信息技术教育等装备太差或是没有,教师基本上是靠书本知识说教,极大影响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4.运转困难。 “普九”后到现在,学校债务高达4000多万元,加上执行“一费制”后政府对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订得偏低,且不到位(全县2004年各级政府欠教育经费多达600多万元),有些学校老债没有偿还又添新债,实在没有充分的经济保障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入学。

5、“留守子女”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城市长期不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大量进程务工农民。而乡村却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加上种田的成本越来越高,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抛妻别子涌入“别人的”城市去“淘金”。很多家庭还是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孩子,或委托给亲戚照看或丢给爷爷奶奶监管。而老年人多是文盲,加上和孙子间的代沟,他们往往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这些尚不具备自制能力的孩子校外监管几成空白,有些学生就四处闲逛,造成“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见不到老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并最终弃学。

6、高昂的教育收费。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高校的阳光也似乎越来越偏爱城里人了。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

“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注意这里说的只是读大学期间的花费,不包括大学以前各教育阶段的费用。事实上,对一些贫困地区或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有些农民如果没有外出打工的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能有2000元就不错了。13.6年也就是272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和上文中的4万元还是有点距离的,4万元就要花去他们20年的纯收入。这里还没有加上小学和中学的费用。有农民说“我们这辈子挣得钱都给学校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二)学生辍学的主观因素

  1. 学生厌学。调查中发现有90%的学生不想读书,其中78%的学生成绩比较差。这些学生多数从小学开始就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成绩低下,只要教师在学习上提出一点要求,他们就有不读书的可能。

  2. 家长不重视。有69%的家长不想送子女读书,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帮助家里干农活。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过一生清贫的日子,而孩子却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孩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很多家庭却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

    3. 上学不如打工。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加,影响到部分在校学生(主要是初中学生)的思想稳定。在对初中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辍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其中36%的学生已经随亲人或熟人到外面打工去了。

  4. 评价偏颇。教育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评价,最重要的砝码是教学效果,社会上的评价也是主要考虑学生成绩。各间学校相继对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指标要求,教师又对学生施以学习重压,部分学生难以承受,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5. 教育失策。也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甚至体罚伤害学生身心,导致学生的辍学。

    6. 重教不够。越是在贫困的山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越是淡薄,敬畏知识、重视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没有完全形成,越不重教越穷,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中,不送子女读书自然也不会存在社会谴责与舆论的压力。

    (三)学生辍学的对策思考

  1.加大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主要是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是招收未成年人打工的企业要追究业主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形成义务教育监督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凡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规定范围的,教育工作评先选优时应该实行一票否决;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产生大面积辍学的,要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具体操作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结合学校、村社、街道联网开展工作。每学期开学10天以内,学校将辍学学生详细情况报告政府,由政府召集包村干部以及村委会、街委会干部分头落实责任。对不送子女读书的家庭,政府可以依法要求限期改正,对的确贫困的家庭,必须保3.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订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4.勇于承担学校“普九”债务。“普九”债务已经成为贫困山区教育普遍的伤痛,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学校按照要求发展造成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运转与发展的瓶颈。教育要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应该勇于承担学校“普九”债务。只有政府担起了教育的责任,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学生读书才有保障。

    5.依法规范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如果是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导致辍学率明显上升的,要追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由于歧视、侮辱、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辍学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和当事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按照教师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

  6.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新理念提示我们,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部门要从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出发,把握好评价的导向作用,对学校和学生严禁以分数排名,更不能以分数作重点考核校长和教师。要不断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评价制度改革。

7、“两免一补”帮助贫困学生入学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执行“两免一补”,体现了中央对贫困地区的关心,是实现“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入学”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定问题。

  A.享受补助的学生是按照名额分配到学校,按计划、讲均、“吃大锅饭”,就会出现有应该补助的得不到(如果名额不足),不一定要享受的也有补助(名额太多)。而且,贫困学生是相对而言的动态管理,实际上学校一旦上报名单后无法也不敢再作调整。

  B. 对容易辍学的学生应该加大力度,做到真正的完全免费,彻底打消家庭的经济顾虑,树立其送子女读书的信心。

  C. 补助资金到位的渠道应该更畅,并做到超前到位。学校开学以后报名就得按照政策收取费用,如果“两免一补”的资金不到位,负债累累的学校是没有钱垫付的。如果学校先垫付,那样会给正常的教学运转带来更大的困难;如果先收后退,势必影响学生入学

    D、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歧视性待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各相关部门还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以及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良好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权利,并通过这种权利的享有最终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农村经济普遍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农民也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与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则显然慢了几个节拍。农民本可指望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穷人翻身”的梦想,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很多农民却只能望学兴叹,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持一种绝望的无所谓的态度。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重塑农民对教育的信心,该是时候了。

   

参考资料:

1、《农村教育:最大的扶贫工程》周洪宇 人民网 2005年01月13日

2、《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 彭大鹏 赵俊清《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3、《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张守祥《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5、《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学者编著的

6、《征婚筹学费是教育的悲剧》人民网 2005年07月28日 

7、《高校收费猛涨 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养一个大学生》中国新闻网  2005.03.12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山西日报2003年09月21日03:02 

9、《中国须变革社会流动机制》 日照新闻网 2004-09-10

10、《谁在为“大学高收费”推波助澜?》 新华网2005年07月26日

(通联:甘肃西和北川初级中学  742100)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