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课题:兰亭集序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件:多媒体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多媒体)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分小组讨论)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小组讨论)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十二:布置作业

1,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2,完成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十三:教后反思

由于教师指导第一段背诵思路清晰,背诵效果较好。但由于文章较难懂,对于文本的理解教师讲解过多,启发学生不够,应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课题: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熟语误用类型,探究熟语误用原因。

2、归纳正确使用熟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讲解、讨论、提问法      课件: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 、惯用语和歇后语。对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是考查成语.熟语的使用,重点是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

二:高考中常见熟语运用中八种错误类型(详见核按纽33—35)(指导学生自学)

三:较难的四种错误类型突破方法总结

(一)望文生义

1,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2004广西) 

2,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2004北京)

3,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2007山东)(提问)

突破方法:

 1、多考虑成语的出处来源,以免望文生义.

 2 、依据文言知识推究成语中关键词素的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

 3、由于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可仅盯个别词素而忽略其它,要仔细辨析,不能一瞥而过.

(二)不合语境

1,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了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帐。(2005江西) 

2,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2007辽宁)

3,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2007湖北)      (讨论)

突破方法:

 填空法:先把所给的成语从句子中剔除,根据句子的语境意判定此处的意义指向,再与所给的成语进行比照,看是否合适.

(三)对象误用 

 1,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2006山东)

2,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2004福建)

3,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2007江西)

应对策略:

 明确成语的适用对象.

 归纳整理并记住有具体适用对象的成语.

适用不同对象的成语:

(1)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成语: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乱点鸳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比翼双飞,劳燕分飞,相敬如宾,耳鬓厮磨,破镜重圆,覆水难收,琴瑟之好等。

(2)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的成语:

    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呼之欲出,勾画了了,倚马可待,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含英咀华,江郎才尽,烘云托月,脍炙人口,鸿篇巨制,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    (齐读)

     (四)不分褒贬

 1,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2007全国1)

 2,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2007全国2)

 3,他们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线索,先找到王某,再按图索骥,最终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正确)

应对策略;

 辨析语境及成语的感情色彩。

 归类整理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成语。

四、总结:

1、准确把握成语含义。

2、仔细辨析语境。

3、整理归纳同类成语。

4、 借助设题类型,寻求突破。

5、勤查字典,及时整理。

五、布置作业:

完成熟语专题针对性学案

六、教后反思:

针对熟语专题八种错误类型中的四个难点进行突破,效果比较明显,用高考题作为例子进行方法的归类总结也具有指导意义。

课题:2月份考试试卷讲评(Ⅱ卷讲评)

课型:讲评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类句子的一般语序。(5题)

•2、掌握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方法。(8、9题)

•3、掌握概括新闻的一般方法。(20题)

教学方法

1、重点突破法     2、思路点拨法     3、补偿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1、试题分类:

(1)基础知识(1.2.3.4.6.7.10.11.12.14.15    共48分)

(2)诗歌鉴赏(8.9共6分)

(3)阅读赏析(13.16.17.18.19     共26分)

(4)语言运用(5.20    共13分)

2、答错率统计

诗歌鉴赏题8.9.题

语言运用题5.20题

阅读赏析题13.18.19题.

二、本节课讲评要点:语言运用和诗歌赏析。

(一)语言运用之一:写景类语句的语序

▲试题分析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简析:①考题类型:句子排序,写景类语句地排列顺序。②六个句子的特征:句意、结构都大致相似。

③比较:①②两句主要区别代词“这”、“那”③④、⑤⑥主要区别句子描述的主要内容。

▲错因归类:

(1)方位不清     (2)没有抓住主要内容    (3)不辨句子音节的和谐

▲方法点拨:

时空变化要当先,方位顺序是关键。紧扣关键中心句,音节和谐意连贯。

▲补偿练习(一)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过了桥,就是那幢新哥德式的大楼,从小船上望过去,________透过河畔婆娑之柳影,好像望见剑桥往日的岁月。我不由得惊呼而出:“这柳树怎么会长得这么大?”  ①天高云淡,地阔草荣, ②地阔草荣,天高云淡,③秀美的风景令人屏息。

④风景秀美得令人屏息。⑤我的视线也随着舟行面渐渐开展;⑥随着舟行,我的视线也渐渐开展;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⑥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浓黑的夜幕逐渐淡薄起来,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________,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

 ①这白光慢慢扩大起来,②那白光慢慢扩大起来,③眼前展开了漫无边际的海水,④漫无边际的海水在眼前展开,⑤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的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⑥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简析:这是一道选择性赏析题。从三个方面考察:①对意象意境特征的把握,②艺术手法的运用,③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错因归类

1、抓不住意象,形不成意境。2、错误理解意象的特征,造成误判。多数学生对“风灯”一次不理解,误以为是风吹桅灯,误判成动景。。3、掌握不住常用的艺术手法。

形成意境抓意象,修辞手法不能忘。

各种感官齐上阵,音响色彩全顾上。

动静虚实要牢记,象征对比衬托忙。

兼顾关键抒情句,以点带面细思量。

指出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

(1)、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3)、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补偿练习(四)

指出下列诗句所体现的诗人的感情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之情。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对一代名相充满了敬仰、惋惜之情

(三)语言运用,一句话新闻概括

▲试题分析

阅读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短文(略有改动),用一句话对英国报纸的做法进行概括,不超过16个字.

    ①读英国的报纸,你会马上发现,要读到你的国家的新闻,很难.②如果你的国家发生大灾难,死了几百人,也许,在国际新闻版的新闻速写栏上,会看到50个字的描写,塞在三寸宽的方格内。③如果你的国家被北约攻打得一塌糊涂,对不起,报纸上没有人替你掉眼泪o④当然,像印尼的大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纠纷,中国的一箭两星上天,还是有的,姑且不论报道是否够宏观。⑤报道飞机意外事故,如果是死了两个美国人,新闻上会报道:“两个美国人在飞机事故中丧生。”然后你会读到死者的姓名,第二天还

有有关处置他们遗体的后续报道。⑥但是,机上同时遭映的200个亚洲人和非洲人,很抱歉,只有一句话带过。⑦英国一个不知名小镇上一位善良的妇女养了50只小猫——新闻当然要报道o⑧非洲一个大国食物短缺,恶疾散播,500万人的性命受威胁——很抱歉,没有新闻价值。

简析:①新闻是叙述性文体,简明的交代事情概况。②概括内容要求:准确、简明

▲错因归类

(1)、缺乏主要对象(英国报纸)

(2)、主要对象错误(不是英报,而是“英国”、“读者”等)

(3)、主要对象模糊(如:发达国家)

(4)、主要事件错误  (如主次不分、不公正等)

(5)、主要内容不全(或英或美或亚非)

答案:英报新闻热衷英美漠视别国

抓住题目和导语,找准对象找事理。

提取事件五要素,简明扼要别忘记。▲补偿练习(五)

把下面的消息缩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12月12日下午在荷兰驻华大使馆举行颁奖仪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吴良镛因其在建筑与文化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成为本年度这一奖项的获得者。

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是荷兰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奖项,它的设立旨在奖励全球,特别是奖励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文化和发展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和组织,由此鼓励全球的艺术家、思想家进行交流,并通过授予奖项、资助出版、促进宣传和资助艺术作品的制作等途径鼓励文化和发展领域的各种活动。

克劳斯基金会认为,吴良镛不仅了解到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的价值,还帮助人们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他以其无可估量的贡献而成为对中国现代建筑师产生影响和鼓舞的源泉。

今年80岁的吴良镛,1944年毕业于国立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教授筹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深造。他曾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类居聚学会副主席、主席等职简析:

这则消息的本身包含着五个要素:时间——12月12日;地点——荷兰驻华大使馆;人物——吴良镛;事件——受到荷兰奖励;原因——贡献杰出。(五个“w”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三、课堂总结:

写景类语序:抓方位,抓中心,抓音节。

诗歌赏析: 意象特征 常用手法 思想感情

新闻概括: 从导语入手,扣住五个“w”

四、布置作业

继续整理改错,整理到改错本上

五、教后反思:

考试讲评不同于一般的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它的工作量大、任务重、程序多,因此课前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课前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确定讲评重点等内容。

课题:命题作文指导及写作训练

课型:作文习题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命题作文的含义及写作要求,并掌握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命题作文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目标1、2

教学方法:

1、理论指导法       2、针对性训练法教学过程:

一、命题作文含义及写作要求

命题式的作文,作文题就是文章标题。命题作文的审题,看似容易,其实要真正正确、准确、明确地弄清题意,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是由简短的几个字构成的作文题,里面也会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它同样需要我们细致揣摩、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

命题式作文的典型格式一般是题目+要求。题目就是一个词、短语或一个句子,规定了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了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方法、篇幅等形式方面的要求。

二、分类讲解命题作文的审题

根据文题的结构不同,可分三类:

⑴单词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A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分析标题的内涵、外延。例如:2004年北京高考题《包容》,看到题目,首先应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是“包容”?“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包容”?“包容”有何目的和意义?

“包容”在字典里的解释有:“包含”、“容纳”、“不计较”等,是对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可选用议论文,设立论点:我们要包容偶尔的过失(从正面写),我们不能包容错误(从反面写),也可两方面结合起来写;也可写记叙文,描述某人做某事有纰漏被包容;还可写散文,赞美包容。在写作时,可以考虑到:大千世界,人与人不同,矛盾摩擦难免产生,包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关键。要想包容别人,需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这是对一个人的道德方面的最高要求。

B有些题目很虚、很大,考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可大题小作,就是从小处来写,运用增加内涵(添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办法。例如:2006年天津高考题《愿景》,在审题立意时:①可以写人的个人愿景(如你想当一名核工业的高精人才,你可以设想怎样把核工业转化成为人类的普通消费)。

②可以写社会愿景(如面对车祸,面对小偷,面对不良环境,面对国际争端,面对战争与挑衅,面对恐怖,面对艾滋病的蔓延,面对非典等突发事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面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面对此起彼伏的矿难,等等)。

C还可以运用修辞扩展法:像《肩膀》(2006年辽宁题)《说安》(2005年北京题),《转折》(2003年北京题)等,可运用比喻、联想、借代、象征等手法,化虚为实,以点带面,或借此言彼,或者以物喻人.

⑵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

这类命题大致有偏正、动宾、主谓、并列几种。

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

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

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

⑶句子类命题作文的审题之意。

对于这类题目审题之意时主要是抓住主谓部分的中心词或字。如2005年辽宁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此文题传达的有效信息有:①写作内容是“花”,是“红花”。“花”在题中有比喻义,需要展开联想,思考它喻指什么。它可喻指红红火火的现象、蓬勃繁盛的事业,也可喻指思想崇高、才学优秀、成绩突出的精英。思考时要从不同角度把这些写作对象具体化,写感受最深的方面。②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祖国事业的繁荣等。

三、总结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1、 针对作文题,弄清结构,抓准“题眼”,把握好题意。

2、 准确理解题后的“要求”,明确文题限制。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也就是说,对题后的“要求”理解,同样是审题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内容,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这类的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方向,将我们提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⑵准确把握“要求”部分的中心词。找出该部分的中心词进而达到对文体及中心内容的确定。

⑶细致分析“要求”中心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内容、范围、形式、角度方面的规定。

当然,除“要求”中明确写出的限定外,我们在写作中还要善于领会各类文题或要求中一些隐藏的带有常规性的要求。

四、作文训练   请以“给生活留一条缝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反思

先给学生理论指导,避免学生走过多弯路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