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欢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加强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应不容忽视。让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欢歌! 可现实如何呢? 案例1: 劳 动课上,学生在花坛拔草,草间跳跃的蚱蜢,捕虫的青蛙,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他们奋力将一只只蚱蜢抓住,撕掉了翅膀,让他们不再飞翔,再撕掉后退,使他们 失去能力,最后撕去蚱蜢所有的腿脚,扔在地上,嘻嘻哈哈地看着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看到青蛙,无数的石子、土块夹杂着孩子们兴奋、高亢的欢呼 声向青蛙砸去…… 面对此情此景,我诧异: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教育下的孩子,内心情感竟然如此的麻木,漠视生命,竟然视杀戮生命为一种快乐?! 案例2: 见诸报端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浓硫酸伤熊事件;金华徐力榔头弑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四川一学生将宠物狗放入微波炉烤熟;某地小学生愚人节在水中投毒“愚弄”同学……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伤害动物,都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匮乏。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进而滋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践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 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 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如 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 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尽量少的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 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 开发阅读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点燃生命的火花,释放生命的光彩。 1、 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等。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 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教学资源,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风筝》中,鲁迅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那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心声》中李京京的发言不就是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吗?《石缝间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两弹元勋邓稼先》向我们展示的则是生命的奋斗不息,……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吗? 3、通过阅读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向,获取生命的力量。 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进自然,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他们就能顽强的生存,奏响生命的凯歌。 鹤群,当受到苍鹰的威胁时,它们“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上下飞舞,光影耀眼,把壮勇剽悍的苍鹰淹没在旋转的鹤群中”。当一只鹤受伤坠落时两只鹤用翅膀架起了生命的桥梁。通过对文本的品析,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壮,生命的美丽。 4、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感的可贵。 《小 巷深处》,字字是情,句句是泪,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情观和人伦观。母亲对孩子超越生命的爱,孩子对母亲发自内心的忏悔,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田:关 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自己在亲人心目中的位置,自己如何为家庭、为他人负责,从而珍惜生命、重生、乐生,都无不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润 泽着学生的生命。 三、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 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 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 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应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 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四、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的点滴 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 ,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1、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射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2、 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医院、殡仪馆 ,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让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与重要. 走进福利院,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 3、 让每一个学生种一棵草,植一棵树,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常写日记,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的凋谢,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让我们在阵痛中反思,在摸索中行进,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 惟其如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会在语文课堂中奏响生命的凯歌;一个个如花的生命,才会在现实生活中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