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 学 重、难点 1.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具 图片、小黑板 预习要求 1、 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 查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 在书本上做摘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教 者 复 备 一.出示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并请你说说看到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小黑板出示或课件出示) 2、解释词语 3、介绍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2.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具体一点)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2-10节,梳理一下第二部分的层次。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4.指名读第二层(4-5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 预习第6-10节,思考 “探究•练习”二 3.完成“探究•练习”三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一、积极倾听,集体回答,进入学习状态 二、1、学生注音 瞻仰 矗立 奠基 砌墙 伟绩 镏金 上溯 五卅 不朽 天堑 镶嵌 发髻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①矗立:②永垂不朽:③慷慨激昂:④勇往直前:⑤丰功伟绩:⑥ 巡捕: ⑦遥遥相对: ⑧风起云涌: 3、学生发言 三、 1、明确: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四 1、明确: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2、学生讨论 第一层(2-3节):揭示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节):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和碑文、装饰和造型等 第三层(6-10节):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 3、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4、讨论后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题字),后背面(碑文)。这样写,条理十分清晰。 板书 教后记 课 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 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 学 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理解并掌握说明中的记叙,总结全文。 教、学具 小黑板 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了解10幅浮雕的内容 2、背诵碑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教 者 复 备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 二、研习课文: 1、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概括说明大碑座上的10幅浮雕。介绍这些浮雕的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2.第7节的的首句交代了什么? 3、整体研读7—10节: 让同学们做一做: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 让同学们想一想: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 让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让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4、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思考讨论: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好处: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教者小结: 1、思想性、教育意义 2、写作方法上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的能力“提升部分“。 2.背诵碑文。 3.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4.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一、抽背学生课文 二、 1、讨论、明确 2、明确:首句交代了第7—10节的说明顺序:即方位与浮雕所反应罐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相一致的顺序。 3、 分类: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之北、东之南、南之东(三幅)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之中、南之西、西之南、西之北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解放战争时期——北之中(另两块装饰性浮雕) 这8个历史事件能概括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建造这座纪念碑,其目的正如作者所说:让“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讨论明确: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讨论、交流: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教后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