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的重要内容(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揭露世道不公,谴责压迫仇恨,是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的重要内容之三。

在欧玛尔•海亚姆所生活的时代,伊朗处于突厥人所建立的塞尔柱王朝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政治压迫和教派纷争交织,不仅一般伊朗百姓的生活相当困苦,就连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也不免遇到许多坎坷。欧玛尔•海亚姆作为一位目光敏锐、头脑清醒的学者和诗人,不能不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不满。“人生遂愿事少违愿事多,/开颜欢笑吧,虽然备受折磨”,“事事都不遂心,人生如此暗淡,/厄运与日俱增,幸福时时消减”,“自从我来到这充满忧愁的世界,/我是什么人,连自己也难于回答”,“我一天也未将人世束缚摆脱,/我一刻也未曾感到欢畅快活”,“我要走了,在这不公的人世之上,/一无所获,妄走了一番过场”,“我长年排释不开烦恼与忧愁,/你却幸福欢乐养尊处优”,“我要走了,命运安排你来到世上,/我这一生从未称心欢畅”等等──这一系列语重心长的诗句足以使我们想见诗人那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心忍受了多少痛苦,经受了多少磨难!而以下两首诗则更直接、更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世道不公的不满和对压迫仇恨的愤怒──

如若天下事能用公正之尺衡量,

如若人世生活令人满意舒畅,

如若天地之间尚有公平二字,

正直人怎会有百结愁肠?

啊,眼睛,看一看坟墓,如果没有失明,

看世界上充满压迫仇恨,动乱不宁。

帝王将相深深埋入地底,

如月美女的面庞落入蚂蚁口中。

保持独立高尚人格,不愿追求利禄,不肯随人俯仰,是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的重要内容之四。

相传欧玛尔•海亚姆一生洁身自好,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来不愿追求功名利禄,更不肯巴结别人,听人摆布,随人俯仰。他与塞尔柱王朝的玛立克沙赫国王关系似乎不错,尤其是与当朝伊朗人首相内扎姆•莫尔克私交颇深,甚至传闻欧玛尔•海亚姆与内扎姆•莫尔克和伊斯玛依教派首领哈桑•萨巴赫三个人是要好的同学,分手时曾经互相约定,将来无论哪一个人获得名誉地位,都要主动照顾其余两个朋友,其后内扎姆•莫尔克身居高位,但欧玛尔•海亚姆并没有要求他照顾自己。事实上,欧玛尔•海亚姆的确没有谋求过高官厚禄,最后老死在故乡,埋葬于春风吹拂的鲜花丛中。不仅如此,欧玛尔•海亚姆写诗的目的也与当时一般诗人有所不同,他既不像宫廷诗人那样用诗歌为帝王歌功颂德,以便谋得一官半职,也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将诗歌献给豪绅显宦,以便维持生计;他写诗纯粹是为了表达志向和抒发情怀。这固然是由于他在社会上占有一定地位,不愁吃穿;但也与他的独立高尚人格不无关系。

海亚姆啊,谁若因利禄而愁眉不展,

这世道也为他而羞愧无颜。

饮一杯酒,谛听竖琴的呻吟,

趁那杯儿粉身碎骨之前。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为饮美酒、听音乐要比一味追逐利禄聪明得多,后者令人为之羞愧无颜。

人生在世起码的穿戴吃喝,

应该靠自己去做工挣得。

其余一切都不足挂齿,

切勿为那些把生命消磨。

一人若有隔夜之粮,

有水解渴哪怕壶破水凉。

为什么去侍奉不如自己的人?

因何为与自己一这的人劳碌奔忙?

何时你才不为卑微小人尽力效忠?

切莫如苍蝇竞血,妄送性命。

有隔夜之粮就不必求人乞讨,

宁吞噬自己心血,也别去承受他人恩情。

宁可如同兀鹰啃一块骨头,

也不要作人食客向小人乞求。

宁可吃自家的一块面饼,

也不要去讨悭吝者美味佳馐。

在这几首诗里,诗人明确指出,人生在世需要的只是起码的穿戴吃喝,不应除此之外贪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而这些起码的穿戴吃喝应靠自己做工挣得,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应卑躬屈膝侍奉小人,向小人乞求。这种思想境界是高尚的。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了人生时间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例如:

存心置你我于死命的是头上的苍穹,

它蓄意了结你我无辜的生命。

何不坐在草坪且饮一杯及时行乐,

在你我尸骨之上会又一番郁郁葱葱。

又如:

啊,朋友,何必为无常的世道忧愁,

愁溢心胸催白了少年头。

已往的已往,未来的未来,

及时行乐吧,何必为往事与明日烦愁。

再如:

往事如烟,何必追忆?

将来未卜,知它是凶是吉。

过去与将来都不足凭信,

领取而今现在,莫使年华空空逝去。

而诗人所谓及时行乐,主要是指抓紧有限时间尽情地享受甘醇的美酒和幸福的爱情。例如:

你我在人生旅舍不会永驻长存,

岂不过迂,如若放弃美酒与情人。

聪明的人哟,关于新与旧还要几许争论,

待我们离开时,这新旧还有何区分?

特别是美酒,引得诗人心驰神往,于是吟出如下豪放的诗句:

一口陈酒胜似一个新的王国,

凡事无酒,应一律摆脱。

一杯美酒胜过一千个法里东的国家,

酒罐碎片比霍斯陆的王冠价值更多。

这种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所谓积极的一面,是指这种思想建立于人是物质的,物质是永远不灭的,但其表现形式是不断变化的等唯物主义观念之上,建立于否定灵魂不灭、死而复活以及天堂地狱等传统说教之上;所谓消极的一面,是指这种思想毕竟缺乏努力进取的意识和主动创造的精神,诱人耽于享乐,引人无所作为,因而不能简单接受下来,需要仔细加以分辨。

(选自《伊朗古今名诗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园丁集(节选)

自学指导

一、“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开头就似乎制造了一个“悬念”。然后,伴随着“我”的行走,一个和谐、静美的世界在诗行中被逐次展开,横斜的竹影、疲倦的鸟雀、劳动与生活的现场、以及对几年前“三月风吹一天”的回忆。诗人以一个“路人”的视角,描述着这一切,只是在每节诗的最后,都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不断重复的一句,在诗中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不仅形成了优美的、重叠的节奏,也不断提醒读者去思考人行走的意义,人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在世界上穿行,但没有介入到世界中去,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似乎也没有急迫地要找出答案。同样,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植物、动物、房舍,还是人,也都处在一种“无言”的状态之中:茅屋被树阴覆盖,果实自动落下,钏镯在一角发出音乐,大自然中的一切各安其位,组成“和谐”的整体。

三、这首诗中还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时间感:开始是“时已过午”,随着场景的转移,时间也在慢慢流逝,最后“阴影更深”,一天即将终结,牛群返栏,“我”也缓步返回。在这样的一天之中,“我”的漫步也遵循了大自然的节奏,人的生活、劳动在时间之中,似乎也与自然融为一体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没有最终的答案,但答案或许就渗透在自然的叙述与上述这种“时间感”之中。

参考资料

一、《园丁集》前言(刘建)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艺术珍品。他毕生创作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达29巨册的《泰戈尔文集》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被作为教材在中学和大学讲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泰戈尔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学问主要是靠家庭聘用教师施以严格教育和自学获得的。当时,孟加拉是印度的文化中心,他的家庭则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他于1875年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878年9月赴英国学习法律,1880年2月回国。1882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从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世纪90年代,他听从父命离开城市到乡下经管祖上的田产,在乡间生活了整整十年。1901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在1921年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1905年,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分割孟加拉的民族运动。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19年,印度发生英国殖民者血腥镇压反英民众的阿姆利则惨案,他愤然辞去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头衔。1924年,他应梁启超先生邀请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其友好的感情。1930年,他访问苏联,衷心赞美它所取得的成就。他还访问了欧洲和亚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以及美国。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泰戈尔拍案而起,强烈谴责它们的暴行。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

园丁集(节选)尽管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他在本质上却是一个诗人。从他的创作实践看,诗也的确是他毕生最为倾心也最为得心应手的艺术形式。他虽然成功地运用过各种文学体裁,但惟有诗歌被他当做终生的事业。他的诗歌不仅是印度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至今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在世界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泰戈尔主要用自己的母语孟加拉文写作,但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诗歌和大量演说。在印度之外,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译本流传。他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等就是诗人自己翻译的。他的译笔流畅而自然,被西方学者视为“第二原著”。

《园丁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在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孟加拉文诗集《刹那集》《梦幻集》《金船集》《缤纷集》等迻译而来的。它们是属于泰戈尔前期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因此,不难发现,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射着爱情的美丽色彩。如果说《吉檀迦利》主要表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精神之爱,那么《园丁集》主要表现的则是男女之间的两性情爱。显然,前者是宗教性的,后者是世俗性的。这是两部诗集的基本分野。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庞德认为,《园丁集》中的诗歌犹如“天上的星辰”。诗人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末了,不能不提的是这部《泰戈尔诗选》的译者。诗歌是极难翻译的,因此,倘若翻译诗歌,译者本人最好是个诗人或深得诗之三昧。本诗选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为冰心先生所译。她是我国读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诗人兼翻译家。她所译的这两部诗集,历来为人称许。

(选自《泰戈尔诗选》,冰心、石真、郑振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