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先后掀起了课改的浪潮。让学生学习不再被动、考试不再恐慌、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这是所有学生和家长们共同的愿望。“新课改,爱你没商量”,是所有教师共同的心声。 新课改就是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作为本校第一批新课改实验者,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不够深刻,在“摸着石子过河”让学生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地爬起,终于体味到新课改“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发出了“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慨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的诸多弊病。新课改在初期实验阶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 一、重视能力培养,轻视基础知识 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知轻能”导致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某些教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积累,以致课后测试时学生竟然眼高手低、提笔忘字。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能力的提高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但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 二、重视个性张扬,轻视课堂规范 新课改给学生的切身感触不再是“怎么还不下课呀”,而是“怎么这么快又下课啦”,而给多数教师的切身感触不再是教学秩序的井然,却是课堂规范的丧失。 新课改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学生的“群言堂”。在学生们“动”起来,其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一些怪现象也应运而生:想问就问、想说就说;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随心所欲;或站或坐,或仰或俯——千姿百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张扬个性而忽视了课堂规范,认为课堂规范会束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放任学生尽情张扬,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氛围表面的活跃,却大大增加了教学调控的难度,降低了课改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重视形式合作,轻视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的课堂是久旱逢甘雨——一派生机勃勃。于是乎,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便悄然转变:学生合作探究的气氛越热烈就越成功。于是乎,几乎所有课改学校、课改年级的学生都由“排排坐”变成了“团团坐”。 出人意料的是,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的掩饰下,我们的学生不仅懂得了“合作力量大”,更是学会了一味依赖“集体智慧”,把一切一切的问题统统放到讨论中来解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扪心自问: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如何成功,但归根到底,考试还不是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吗? 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揭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应该明确: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忽视了自主意识上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还谈什么合作学习呢? 四、重视学生自主,轻视教师主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打破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还给学生的时间就越多。课堂之上,不敢多讲多说,惟恐侵占了学生的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自主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学生是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教师却摇身变成了配角甚至旁观。 例如:课堂之上学生说猪八戒模样怪,老师就随声说“他肚大腿短没能耐”;学生说猪八戒长得帅,老师就附和说“他肥头大耳惹人爱”……课堂顿时生趣盎然,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踊跃,可是45分钟却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样学生的“自主”吞掉了教师的“主导”,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由新课改变成了新“放羊”。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教学中穿针引线的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就会陷于混沌无序中。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仍然较差,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责任重大,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及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让学生殊途同归。 五、重视教师提问,轻视自主发问 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 “满堂问”。“45分钟时间,提了36个问题”,这种现象数见不鲜。课堂之上,教师连续发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一问追一问;学生或举手抢答、或小组齐答、或全班同答,你答我也答……节节如是,周而复始,教师就是不肯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满堂问”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仍然是教师强引灌输、学生消极接受,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也许是教师怀疑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也许是担心学生自主发问的随机性,也许是恐怕学生自主发问影响到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学生总是张嘴等着老师来“喂”问题。试问,一个无法自主发问的学生又怎能学会自主学习? 其实,这种种的忧虑大可不必。只要任课教师不按部就班,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并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委婉纠正,就定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发问的热情,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流于形式的盲目提问。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了自主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看到了希望。 六、重视激励赞赏,轻视客观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有可能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最持久的动力。”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评价却慢慢变了质、走了味。主要表现为:语言含糊、情感空洞,不分对象、不论是非,评价方式单一。走进课堂,不是“掌声鼓励”就是“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诸如此类空泛的赞歌式评价。这种评价使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而缺少的是思维的碰撞和认知的飞跃,久而久之连精神上的慰藉也无从谈起。学生离不开表扬,离开了表扬,就会丧失自信心;但如果经常受到表扬,学生就会变得沾沾自喜以致缺乏承受批评的能力;不切实际的夸大表扬,则会扰乱学生的判断力,使之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细化,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激励性评价应该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应该富于角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可取;应该根据对象和场合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区别使用。或赞其勇气可嘉,或赞其视角独特,或赞其思维敏捷……对学习差、好自卑的学生,应多加鼓励;对成绩好、易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委婉地指出、纠正。 七、重视课堂展示,轻视语文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动”起来,以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这一理念的提出使语文课堂教学由过去的“闭关锁国”日益走向“改革开放”,日益充满生机和活力。于是乎,“十八般武艺”尽皆亮相,“听、说、读、写”已远远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相声、小品、魔术、杂技”,“图片展、故事会、课本剧、辩论赛”……“一盆盆”被搬上了语文课堂这张“满汉全席”的大餐桌,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空前繁荣。而可怜的语文文本却被喧宾夺主、冷落一旁,宝贵的学习时间在种种热闹的氛围中慢慢地流失。 片面追求愉悦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气氛,片面追求跨学科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过多游离于理解和运用之外的非语文活动,把课堂教学搞成了杂乱的“上店赶集”。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眼花缭乱,把握不住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八、重视媒体手段,轻视思考想象 多媒体技术的众多优势,与新课改的目的不谋而合。它不仅从手段、形式上,更从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多方面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深层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的生动形象资料,更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要的讲授、点拨,学生必须的质疑、讨论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得当就会如虎添翼,运用不得当则会误人子弟。视多媒体为法宝而每课必用,收到的效果只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不仅仅是让教师手忙脚乱、学生视觉疲劳;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媒体展示,会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挤掉,长时间的音像刺激,会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退化。 尽管在新课改实验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但毕竟教育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新课改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志士同仁共同去探讨和摸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坚信“阳光就在风雨后”。 参考文献: 1、《新课改100问》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