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似水诗如风——中国现代诗先驱辛笛传读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刘凌

  五年前的春日,在上海文化界久享盛誉的三十年代大饭店举行的三十年代文学研讨会上,著名诗人白桦论述中国现代派新诗时,以施蛰存、王辛笛为最有成就的先驱者,并说这两位文品与人品均堪称典范的文坛前辈,至今生活、笔耕于上海,使会场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流光容易将人抛。”五年光阴如电光石火般倏忽即逝,不意施蛰存、王辛笛两位文坛前辈竟相继于去年11月和12月驾鹤西归,老成凋零,使海内外文学爱好者颇为失落和怅伤。

  辛笛去世前,与他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夫人徐文绮(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著名学者徐森玉之女)溘然长逝。“梁空月落人安在,忘水伤心又奈何。”在写下《悼亡》诗不久,去年秋天辛笛终于幸运地看到爱女圣思写的传记,在“辛笛诗歌创作七十年研讨会”前问世。

  以辛笛新诗名句命名的《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已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本书作者王圣思(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和为本书作序的著名诗人邵燕祥,认为辛笛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以及两个沉默期。

  辛笛高中毕业前一年的1930年至1948年,为他新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36)所作《珠贝篇》,收在处女作诗集《珠贝集》中。在这一阶段的新诗创作中,使读者感觉到有较多的旧体诗影响。

  第二阶段(1936———1939)所作《异域篇》,为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新诗,收录于其代表作《手掌集中》中,是辛笛运用现代诗艺趋向成熟的时期。

  辛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创作,这是他的第一个沉默期。

  第三阶段(1946———1948)所作《手掌篇》,加上《珠贝篇》、《异域篇》,均收录于1948年1月星群出版社出版的《手掌集》中。这一年,他还在《中国新诗》,发表了《海上小诗》、《尼亚加拉瀑布》、《人生》、《风景》、《夕语》等十首著名的新诗。

  在以上第一、二阶段中,辛笛的诗以抒发情怀为特色,尤其在第二阶段负笈英伦,思乡怀国情切,东西方文化的比照、交融予其心灵颇为深广的影响,因而以富有感性的印象和丰富的象征出之于诗。第三阶段是辛笛对世态万象、人生百味和诗歌美学,进行深沉思考、探索和实验的时期,因此他的新诗中抒情和睿智常浑然一体,有时理性也会多于感性。

  1949年至“文革”是第二个沉默期。“文革”后至2003年是辛笛诗创作的第二时期,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9)所作《春韭篇》,为八十年代国门初开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热潮渲染下所创作,广大读者庆幸辛笛又焕发了诗歌的青春。

  第二阶段(1989———2003)所作为《病起篇》。此十余年因年老体衰而病痛缠身,辛笛诗情渐减,却仍勉力陆续创作了近三十首新诗。

  王圣思颇为感慨地说,她父亲“创作新诗的数量实在不多,发表的只有二百余首。”辛笛也曾自问:“我过去几十年的光阴都花费到哪里去了呢?”所幸的是,他诗创作的每一阶段,均颇有一些堪称典范的用心之作为海内外读者所称誉,使他差堪自慰。

  正如辛笛《九十抒怀》一诗所咏叹的:“漠漠轻阴的四月/都市里从远处传来/杜鹃鸟的啼鸣/是它深情地在倾诉:/寒冷遮不住春的路。”

  辛笛诗作数量虽有限,却在学术界和诗歌爱好者中都广有知音,而且历数十年而不衰。

  邵燕祥说辛笛在吸收各国诗歌,包括现代派的营养时,能够以我为主,表现在诗作的语言和意境上,都不失民族的色彩,亦不失母语的基调。他的诗,称得上语言艺术。

  钱钟书在收到辛笛的诗笺时即“寄诗奉答”:“异县他乡惠好音,诗盟卅载许遥寻。看将叹逝士衡意,并入伤春子美吟。”

  痖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冒着风险将辛笛诗介绍给台湾读者,他认为辛笛作品提供了“好诗”的范例,“是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纯正诗流一贯发展的代表。”

  余光中为辛笛诗写了专论《试为辛笛看手相———〈手掌集〉的赏析》,认为辛笛诗有很多独创的意象,少用明喻,而且富有抽象美。

  辛笛传全书四十余万言,分为十四章,作者以朴实细腻的文笔,栩栩如生地映现了其父的音容笑貌,忠厚热诚的个性和大隐于时、蛰藏自保的处世之道。

  本书以辛笛的家世变迁、人生历程和创作道路为背景,尤着重于对其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诗作,从写作的时代环境到文本形成均予以翔实中肯的解析,从中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曲折发展、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际遇和始终不渝的拳拳报国之心。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