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晨读材料二十六(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策划组稿:韩维加

参加编写:

朱建国 赵 敏 陈家利 杨 军 嵇学丽

章婷婷 石 秀 朱丽丽 谢继合 朱海燕

第九周 星期三

哲言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 宋 苏轼《赠刘景文》

【解读】

请您记住最美好的光景是橙黄桔绿的时候。比喻人生最美好的东西,还是像橙黄桔绿那样具有凌霜傲雪的贤贞品格。全诗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朱熹《论语•学而》注

【解读】

有过错或不足之处就改正,没有过错就加以警惕。原是作为一种勉励自己的话,后来常用来勉励别人接受意见,改过从善。《论语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给这句化做解说,曾子从这三个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

【解读】

能在别人不会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会有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进步。当然,仅仅能提出一些人人都能提出的问题也是没有长进的。

诗词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耘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解】

①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②耘田:除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⑤未解:不懂。⑥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局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中的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各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是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成语

罄竹难书

汉武帝在位期间,朝中有位左将军叫公孙贺。公孙贺的夫人是皇后的姐姐,因而汉武帝对他非常宠信,一下子将他提升为当朝丞相。

公孙敬声是公孙贺的儿子,在朝中任太仆这个小官,但他依仗着皇后姨娘这一靠山,十分蛮横狂妄,为所欲为,干了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年,公孙敬声犯了挪用军款的重罪,被判死刑,关进监狱。

公孙贺这下慌了神,忙去向汉武帝求情,请求汉武帝赦免公孙敬声的死罪。可公孙敬声罪行太严重,理应诛杀,汉武帝也不愿饶恕他,就拒绝了公孙贺的请求。

事有凑巧,这时京城出现了一位任侠好勇的人,叫朱安世。大侠朱安世在京城杀了许多贪官污吏,为民伸冤除害,一时名震京师。汉武帝忙下诏书通缉捉拿朱安世,可朱安世武艺高强,谁也捉不到他。

公孙贺见机,就对汉武帝提了个条件:如果他捉到了朱安世就赦免他的儿子的死罪。汉武帝出于无奈,就答应了。公孙贺果然抓到了朱安世,将他打入死牢。

朱安世是个不畏强暴的侠义之士,他毫不惧怕权势显赫的公孙贺,反而对公孙贺笑骂到:“你的罪恶深重,简直罄竹难书啊!如果告发你,我把终南山上的竹子都砍下来,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你的罪状;我把斜谷一地的树木全砍下来,做成桎梏,也不够夹铐你家的犯人。”

公孙贺听了,惊恐万分,就想杀掉朱安世。朝中一些贤良的大臣知道这件事,就偷偷地让朱安世写下公孙氏家人的罪行。朱安世告发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汉武帝闻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公孙氏一族满门抄斩了。

(出自《汉书公孙贺传》)

【释义】

罄竹难书:用尽了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形容罪恶很多,难以写尽。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来写字的东西。书,写。难书,指难以写完。

素材

“取士”格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意林》录《墨子》佚文

夫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大则安其大而无忽于小,小则乐其小而无慕于大。是以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知贤非难,用贤为难。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用之当,则一人周数人之用;用之不当,则数人不能成一人之功。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郁离子德量》

中华七万里,何地无人杰。 ——(清)归庄《古意》

四海之大,无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 ——(宋)包拯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清)魏源《默斛下治篇九》

事例精选

善于用人的拿破仑

——不以出身论英雄

拿破仑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分不开的。他手下的元帅和将军大都年纪轻轻:苏尔特25岁因战功卓著升为准将,30岁晋升少将,35岁获得元帅军衔;马尔蒙26岁任驻意炮兵司令,27岁任军长和炮兵总监,同样在35岁被授予元帅军衔;达乌28岁就担任远征埃及的骑兵指挥官,30岁担任驻意骑兵司令;麦克唐纳33岁时率军远征意大利,并攻占了罗马,35岁时担任驻瑞士的法军统帅。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废除了以出身论英雄的传统,号召人人都来争当将军、元帅。他的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来自社会下层,来自普通士兵。

唐太宗论用新人与故旧

——用人要任人为贤

秦王李世民即位以后,有一次房玄龄告诉他,原秦王府没有升官的旧部属都在抱怨,因为他们现在的官职反而落在以前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部下后面。唐太宗说:“君王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我和你们各位每天的衣食都来自百姓。安排职务是为百姓服务,应当选择贤才加以任用,而不能根据关系远近、新旧来决定。现在新人贤能,故旧无才,怎么可以舍弃新人而用故旧呢 ?”

“宁让一家哭,不让一路都哭”

——用人的目的是为百姓造福

公元 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进行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力度的变革。他大刀阔斧地选汰官吏。一天他勾销了庸碌无才者,同僚就劝道:“你勾掉这些人很容易,但要想到被勾去的人一家子都会痛哭的啊!”范仲淹严肃地答道:“如果任用这些人,黎民百姓就要遭殃,千家万户就要受难,那时一路都会有哭声的。我宁愿让一家去哭,也决不能让一路都哭!”

卫君聘用苟变

——用人不必求完美

战国时,处于大国包围中的卫国,很想加强自己的力量。其时,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向卫君推荐苟变。卫君说:“此人我早就听说过,对他的才能我不怀疑,但听说他管税务时,曾收过别人两个鸡蛋的贿赂,所以不想用他。”子思说:“国君用人,好比木匠取料,取他的长处而不用他的短处。木匠并不因为小小的朽烂而放弃成才的大树不用,你却因为两个鸡蛋而不用可以统兵的将领,不是自取灭亡吗 ?”卫君于是改变主意,聘用了苟变。

文言

伯乐怜马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外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幕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参考译文】

有匹千里马老了,拉着盐车来到太行山。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向前走,尾巴下垂,脚掌也烂了,涎水洒在地上,浑身汗水直流,拉到半山坡便走不动了,驾着车辕不能继续上山。正巧伯乐遇到了,他赶忙下了车,抚着这匹马心疼地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它身上。这时,千里马低着头喷着鼻子,仰起头长鸣了一阵,宏亮的声音直达天际,好像是从钟磬之类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感到伯乐是它的知己呀!

【文意提示】

伯乐识马,而且真心实意地爱惜千里马,因此千里马在困境中遇到伯乐,便感动而长鸣。千里马最渴望遇到伯乐,人才最希望找到知音。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