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晨读材料十六(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策划组稿:韩维加 参加编写: 朱建国 赵 敏 陈家利 杨 军 嵇学丽 章婷婷 石 秀 朱丽丽 谢继合 朱海燕 第五周 星期五 哲言 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一元• 高明《 琵琶记•旌表》 【解读】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争:通“怎”,即怎么。 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解读】 比喻才力差的人做事赶先一步就可以走在别人的前面。多用做自谦辞。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 王冕《 墨梅》 【解读】 不必让别人夸赞我开得如何艳丽,只把清香留在天地间。全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比喻清高的气节。乾坤:天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 金瓶梅》 九十二回 【解读】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凝结成的。比喻事丈是分朝一夕所形成的。非:不是。 诗词 篙里行 曹操 关东① 有义士② ,兴兵③ 讨群凶④ 。初期会盟津⑤ ,乃心在咸阳⑥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⑦ 。势利使人争,嗣还⑧ 自相戕⑨ 。淮南弟称号⑩ ,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11)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 ① 关东:指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以东。②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③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④ 群凶:指董卓部将牛辅、郭祀等人。⑤ 盟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商封王时,曾与各路诸侯在此地会合订盟。这里用“会孟津”代指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结成联盟。⑥ 乃心在咸阳: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 康浩》 :“虽尔身在外,乃心阁不在王室。”此处化用其句。咸阳是秦朝首都。这里的“咸阳”和上句的“盟津”都是用典,并非实指。⑦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行的行列,比喻讨董各路军队都列阵观望,畏缩不前,不愿齐心合力,奋勇杀敌。⑧ 嗣还:随即。⑨ 戕:残害。⑩ 淮南弟:指袁绍的从弟袁术。⑧ 称号:即称帝,指建安二年(公元197 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称帝之事。⑩ 刻玺:刻皇帝所用的印章,指袁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刘虞为皇帝的事。⑩ 铠甲:古代军士打仗时护身的。金属制做的为铠.皮制的为甲。(11)虮:虱子的卵。 【赏析】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群雄联盟兴兵讨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感怀时局,在出行路上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即展现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义士”“讨”等词为全篇定下慷慨激昂的感情墓调。接下来,作者用两个典故:周武王伐纣,孟津会八百诸侯;刘邦、项羽攻咸阳灭暴秦来比喻当时群雄兴兵讨伐的景象。“军合力不齐”以下六句描述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的局面,表达了作者悲愤、失望的心情。其中“踌躇”“雁行”形象地刻划了诸军观望不前、按兵不动的样子,“淮南”两句是指袁术在淮南称帝和袁绍在北方刻玺的丑事。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军士战死沙场,百姓更是深受其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述了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流传为千古绝唱。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的曹操的独特文风。 成语 忠言逆耳 公元前207 年,刘邦攻入咸阳后,进秦宫探看。只见宫室华丽,奇珍异宝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女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鲜,兴趣也越来越浓。于是,就想住在宫里。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想要住在宫中的意图,问他说:“沛公(指刘邦)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拥有天下。”樊哙真诚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数不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能够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消磨光阴。”刘邦对樊哙的劝谏并没在意,还是准备住在宫中。 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性造反,打败了秦军后,沛公才有机会来到这里。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本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受。俗语说:‘真诚的话语往往不动听,但有利于行为(忠言逆耳); 治病的药吃起来往往很苦,但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把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 (出自《 史记• 留侯世家》 ) 【释义】 忠言逆耳:诚恳劝告的话,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逆耳,不顺耳。 素材 “实践”格言 学而不化,非学也。 -一(宋)杨万里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来义理,须反来就自己身上推究。 ——(宋)朱熹 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一一(宋)朱熹 积学于己,以待用也。 ——(宋)程颐 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辞。 ——(清)彭兆 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 —— 戴布劳格利 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一一巴尔扎克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籍等于废纸。 -一华盛顿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一一萨迪 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 培根 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卢梭 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一一达• 芬奇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道路。 -一萧伯纳 对待知识就要像对待粮食一样,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知识,正如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样。 —— (英)罗斯金 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 ——(德)第斯多惠 知识应当为人类的创造性目的服务,光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应当尽可能扩大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一一(前苏联)鲁巴金 事例精选 徒步跋涉实地考察的徐霞客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弃科举、绝仕途,专心从事旅游,走注重实践、刻苦考察的科学研究道路。徐霞客从22 岁起至去世为至,遍及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西等16个省。他出游不是为游山玩水,而是以巨大的热情对祖国的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植物、动物等许多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并坚持把考察所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其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与研究,在全世界也是一种首创性的工作;而对于长江、北盘江等源头的考察,充实并纠正了以往书籍的有关记载。徐霞客的旅游考察,主要靠徒步跋涉,所到之处,又往往是常人足迹所不至,可谓历尽千辛万苦。正如《徐霞客游记• 序》 中所说:徐霞客是“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睽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咦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行程,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徐霞客为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研究祖国的山川风貌,百折不挠,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徐霞客去世后,季会明等根据其日记整理成富有地理学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然这只是其日记的六分之一而已。 顾炎武载书游学求真知 顾炎武抛弃科举,不想死读书,他渴望走出家门,开阔眼界,获得真才实学。即使到了暮年,他还踏上了载书游学的路程。他做了道家的装束,请了一位健壮的随从,用一头骡子、两匹马驮书而行。见到边塞关隘,便停下来做认真的考察,寻访当地的老人、退伍的老兵,到酒店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情、了解地理形势及边防情况等等。如了解的情况与书上的记载不相符,他便亲自去实地考察,对错误的记载一一加以改正。骑在马上没事,便背诵经史子集的注释。由于思想专一,途遇老友,他有时会想不起是谁,有时因信马由绥而被颠进崖谷。 徐悲鸿“以马为师” 著名画家徐悲鸿,以画马最有特色。解放前,他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为倾诉胸中郁垒,他借画马以抒怀,并一扫前人画御马、驯马的俗习,而以一种野生的大宛马为描绘对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常以面包充饥,整天蹲在巴黎博物馆里画素描,积累了马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之后,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见了马,就细致地进行观察,揣摩、体察马的动态及其气质。解放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他特意在画室里摆了一副马的骨架,这是为了学习马的解剖学用的,徐悲鸿笔下的马刚劲而潇洒,奔而不飘,稳而不坠,为世人赞叹不绝。当有人向他请教画马诀窍时,徐悲鸿深有感触地说:“画马必以马为师," “不必学我,真马较我画之马,更可师法也。” 文言 患难见知交 (清)王悼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 ,望尘者接踵② 于道。及罢归③ ,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④ 改观⑤ 。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⑥ 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没⑦ 于客⑧ 邸⑨ 。两孙孤立,菌次哀振⑩ 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⑾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注】 ① 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② 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③ 罢归:免职。④ 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⑤ 改观:改变态度。⑥ 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⑦ 没:死。⑧ 客:外地。⑨ 邸:旅舍,客店。⑩ 振:同“贩”,救济。⑾ 字:嫁。 【 参考译文】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文意提示】 “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赵洞门当官时,门庭若市;被免职后,门前车马稀;当再次被起用,门前车马又络绎不绝。这真像是一幕闹剧,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而大千世界也不尽然,吴菌次就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他对赵洞门的升迁始终如一。特别是赵洞门和儿子亡故后,他更是把赵的小孙子视同自己的儿子。吴菌次的这种品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